一切众生, 皆有佛性。而佛与众生, 心行受用绝不相同者, 何也。以佛则背尘合觉, 众生则背觉合尘。佛性虽同, 而迷悟迥异。故致苦乐升沉, 天渊悬殊也。若能详察三因佛性之义, 则无疑不破, 无人不欲修习矣。三因者, 正因了因缘因也。正因佛性, 即吾人即心本具之妙性, 诸佛所证真常之法身。此则在凡不减, 在圣不增。处生死而不染, 居涅槃而不净。众生彻底迷背, 诸佛究竟圆证。迷证虽异, 性常平等。二了因佛性, 此即正因佛性所发生之正智。以或由知识, 或由经教, 得闻正因佛性之义, 而得了悟。知由一念无明, 障蔽心源。不知六尘境界, 当体本空, 认为实有, 以致起贪瞋痴, 造杀盗淫。由惑造业, 因业受苦。反令正因佛性, 为起惑造业受苦之本。从兹了悟, 遂欲反妄归真, 冀复本性也。三缘因佛性, 缘即助缘。既得了悟, 即须修习种种善法, 以期消除惑业, 增长福慧, 必令所悟本具之理, 究竟亲证而后已。请以喻明。正因佛性, 如矿中金, 如木中火, 如镜中光, 如谷中芽。虽复本具, 若不了知, 及加烹炼钻研磨砻种植雨泽等缘。则金火光芽, 永无发生之日。是知虽有正因, 若无缘了, 不能得其受用。此所以佛视一切众生皆是佛, 而即欲度脱。众生由不了悟, 不肯修习善法, 以致长劫轮回生死, 莫之能出。如来于是广设方便, 随机启迪。冀其返妄归真, 背尘合觉。法门虽多, 戒定慧三, 摄无不尽。故楞严经云, 摄心为戒, 因戒生定, 因定发慧, 是则名为三无漏学。而三者之中, 唯戒最要。以能持戒, 则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其行与佛近, 其心必不至与佛相远也。故如来于梵网经, 为众生保证云, 我是已成佛, 汝是未成佛。若能如是信, 戒品已具足。又云, 众生受佛戒, 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 真是诸佛子。是持戒一法, 乃超凡入圣, 了生脱死之第一要道也。使众生不具佛性, 纵令修习种种善法, 亦无成佛之理。如石不具金, 冰不具火, 砖不具光, 砂不具芽。纵令烹炼钻研磨砻种植雨泽等缘, 一一经于累劫, 亦无金火光芽等发生之事。若知此义, 孰肯以性具之菩提涅槃, 妄作烦恼生死。独让诸佛, 及三乘圣人, 受其真常之乐, 自己甘受其幻妄之苦也哉。然约通途教道, 在凡夫地, 欲了生死, 大非易事。若约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之特别法门, 则即于现生, 悉得了脱。果具真信切愿, 万中决不漏一。末世众生, 唯此一法, 堪为恃怙。以故法运愈晚, 此法愈当机, 善知识提倡愈切。而真实修持, 得遂往生之证验, 时或见之。优婆夷了常者, 安徽无为县陈锡周了圆居士之继配夫人也。姓胡氏, 赋性慈善, 笃信佛法。锡周初不知佛法, 长子天寿, 颇聪明, 十四岁殇。意谓我居心行事, 无大过愆, 何得有此。遂于因果报应, 生死轮回之事, 概谓为无。夫人知其执不可破, 辄密默修持, 不令彼知。未久, 夫人有娠, 将临产期, 忽得大病。二十九日, 不能言语饮食转侧。体热如火, 身瘦如柴。名医束手, 绝无生望。一夕, 梦老母持一把长干莲华, 云汝以宿业, 得此恶病。幸有善根, 是故我从南海, 来安慰汝。随以莲华, 从头至足拂之。云拂去业障, 好生嘉儿。顿觉身心清凉, 即惊醒起床, 便成好人。次日生子, 庞厚丰满, 与健妇所生无异。取名天民, 今已十五岁矣。锡周由是方知佛慈广大, 三世因果之理事, 真实不虚。从兹夫妇各吃素念佛, 努力修持。于救济贫苦患难, 斋僧修庙, 施善书, 捨棺材, 悉随己力为之。锡周归依光, 法名了圆。夫人函祈归依, 因名了常。九年, 夫妻儿女五人, 同于北京法源寺, 受菩萨戒。去年春, 夫人欲来普陀见光, 因先朝九华。归至沪, 适奉直兵祸将作, 遂未果来, 每引以为憾。光慰之曰, 至心念佛, 则日与弥陀圣众相对越, 何得以不见粥饭庸僧为憾乎。以深受惊吓, 故身体瘦弱, 久不复原。锡周祈光开示, 光令作退步想, 作已死想, 遂得大愈。今春复病瘦弱, 不思饮食。于二月廿八日, 正念佛间, 见两童子执长幡, 上书西方接引四字。谓锡周曰, 此兆于我则幸, 于君则不幸。以己一归西, 内顾无人故。然念佛之人, 不贪生, 不怕死。因请僧四位, 诵经礼忏念佛廿八日。以祈寿未尽则速愈, 寿已尽则速生西方耳。从此身心适悦, 了无病苦。至四月初, 复觉不适。知归期将至, 一心念佛, 以求速生。初五, 全家都为念佛。又请师僧换班续念, 昼夜佛声不断, 夫人但默随之。初六午前, 令备浴具。浴已, 著新衣, 往佛堂礼拜, 供献香华。归即移床向西侧卧, 唯专念佛, 概不提及诀别等事。至亥时, 见佛来, 欲起礼拜, 因扶起令坐, 作合掌低头状。云尚有三千佛, 念完即去。全家同僧俗三十余人, 俱大声念, 夫人遂高声念佛而逝。面带笑容, 室有异香。全家俱不现悲哀相, 又念佛二小时, 方为安置。次日午时入殓, 顶尚温暖, 四肢柔软, 香气犹存。噫, 夫人可谓宿有善根, 现值善缘。不现世间爱情, 破坏正念。唯仗多人佛声, 成就净心。故得感应道交, 蒙佛接引。离此苦域, 登彼乐邦。何幸如之。临终一关, 最为要紧。世有愚人, 于父母眷属临终时, 辄为悲痛哭泣, 洗身换衣。只图世人好看, 不计贻害亡人。不念佛者, 且置勿论。即志切往生, 临终遇此眷属, 多皆破坏正念, 仍留此界。临终助念, 譬如怯夫上山, 自力不足。幸有前牵后推, 左右扶掖之力, 便可登峰造极。临终正念昭彰, 被魔眷爱情搬动等破坏者, 譬如勇士上山, 自力充足。而亲友知识各以己物, 令其担负。担负过多, 力竭身疲, 望崖而退。此之得失, 虽由他起, 实属自己往昔劫中, 成全破坏人之善恶业力所致。凡修净业者, 当成全人之正念, 及预为眷属, 示其利害。俾各知所重在神识得所, 不在世情场面好看, 庶可无虞矣。兹因讣至, 故发其佛性, 及助念之隐义, 并夫人事实之大略。以期修净业者, 知所取法焉。(增广文钞)
有关其它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