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学文集 - 印光大师文集 - 印祖文钞菁华录白话译注 - 禅与净土   │ 文章推荐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原文:

248.“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者。其人虽彻悟禅宗,明心见性。而见思烦恼,不易断除。直须历缘煆鍊,令其净尽无馀,则分段生死[1],方可出离。一毫未断者,姑勿论,即断至一毫未能净尽,六道轮回,依旧难逃。生死海深,菩提路远。尚未归家,即便命终。大悟之人,十人之中,九人如是。故曰:“十人九蹉路”。蹉者,蹉跎。即俗所谓耽搁也。阴境者,中阴身[2]境。即临命终时,现生及历劫,善恶业力所现之境。此境一现,眨眼之间,随其最猛烈之善恶业力,便去受生于善恶道中,一毫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五祖戒再为东坡,草堂清复作鲁公,此犹其上焉者。故曰:“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也。阴,音义与“荫”同,盖覆也。谓由此业力,盖覆真性,不能显现也。瞥,音“撇”,眨眼也。有以“蹉”为“错”,以阴境为五阴魔境者,总因不识“禅”及“有”字,故致有此胡说八道也。岂有大彻大悟者,十有九人,错走路头,即随五阴魔境而去,着魔发狂也?夫着魔发狂,乃不知教理,不明自心,盲修瞎练之增上慢[3]种耳。何不识好歹,以加于大彻大悟之人乎?所关甚大,不可不辩。(文钞正编)净土决疑论

白话译文:

248.“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这种人即使彻底悟透了禅宗,明心见性,但是见思烦恼,不容易断除,必须随缘锻炼,让见思烦恼消灭干净,没有一点遗留,则分段生死,才可出离。那些烦恼一毫未断的人,姑且不论,就算是有真功夫的人,断得只剩一毫了,依旧难逃六道轮回。真的是生死海深,菩提路远,尚未归家,人就死了。大悟之人,十人之中,九人这样。所以说:“十人九蹉路”。“磋”是“蹉跎”,俗话为“耽搁”的意思。“阴境”,即“中阴身境”,即临命终时,现生及历劫的善恶业力所现之境。此境一现,眨眼之间,随其最猛烈的善恶业力,便去受生于善恶道中,一毫不能自作主宰。如人欠债,欠得多的先还;心绪多端,重处的先落。“五祖戒”转世为“东坡”,“草堂清”复作“鲁公”,这两位还是禅中的高人啊!所以说:“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阴”,音义都与“荫”同,覆盖的意思,由此业力覆盖真性,真性不能显现。“瞥”,音“撇”,眨眼之间。有人把“磋”解释成“错”,因为他认为“阴境”为色、受、想、行、识“五阴魔境”,作这种解释的人是因为他不知道“禅”及“有”字,不懂什么叫“有禅”,所以才这样胡说八道。哪里有大彻大悟的人,十个中就有九个是认错了路,错走路头,竟然会随五阴魔境而去,着魔发狂的?要知道着魔发狂,是不知道教理,不明自心,盲修瞎炼的增上慢造成的。为何这样的不识好歹,把这样的事强加于大彻大悟之人呢?关系甚大,不可不辩。

注释:

1、分段生死:一切众生,在三界六道中,由于善恶业所感,其寿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别,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为二种生死之一。变易生死,这种生死是菩萨于三界外心念上生灭迁变转易的生死,是属于精神上的生死,与三界内凡夫肉体上的分段生死不同。

2、中阴身:又名中有,即人死后尚未投胎之前,有一个微细物质形成的化生身来维持生命,此化生身即是中阴身。此中阴身在最初的四十九天中,每七天一生死,经过七番生死,等待业缘的安排,而去投胎。

3、增上慢:即对于教理或修行境地尚未有所得、有所悟,却起高傲自大之心。如经论中常举示的未得谓得、未获谓获、未触谓触、未证谓证等,均属修行人生起增上慢之例。此外,将他人与自己比较而产生自负高傲之心,亦称为增上慢,即通常所谓的“贡高我慢”。



  其他相关文章
· 下页: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