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佛答问 - 修持方法问答 - 正文   │ 文章推荐
 

  以清净心持佛名号,能否消除静坐时的魔境?

  《印光法师文钞》答徐蔚如居士问自知录书

  涅槃经疏已有了,乃谛师所送者。光日忙得无暇,亦只供之高阁而已。陈君之静坐,盖非真参真念之坐,乃兼带炼丹家之性质。兼之近来信心人醉心神通,故有此境。使真参本来面目,及真实至诚念佛,无求得神通之念,断不至有此魔境也。倘将此种念头全体放下,以清净心,持佛名号,即可消灭,固不必虑。所虑者,心地夹杂外宗,及欲即得神通等耳。午前不发,午后则发者,当是夜气镇定,日气纷繁之所致也。然光于禅定工夫,素未实修,其境界之因由,亦莫能详知,此不过据理以判而已。

  白话释:《涅槃经疏》已经有了,乃是谛闲法师赠送的,印光大师每天忙得没有闲暇时间,也只是供之高阁而已。陈君的静坐,不是真正的参禅真正的念佛静坐,而是掺杂兼带了炼丹家的性质,加上近来醉心神通,所以导致出现这种境界。假如他是真正参究未生之前的本来面目,以及真实至诚念佛,并没有求得神通的妄念,那就断然不至于有这样的魔境了。如果把这些念头全体放下,以清净心,持佛名号,那么这种境界就可以消灭,固然不必担忧。值得担心的是,他的心地夹杂外道,并且想要立即得到神通等等,这就种下着魔之因。至于他的毛病午前不会发作,午后就会发作,应当是午前夜气镇定的作用还在,到了午后,日气纷繁,导致禅病发作。印光大师说自己对于禅定工夫素来没有实修,这种境界产生的原因由来,也没办法详细了知,这只不过是根据佛理来判断而已。

  附:复何槐生居士书

  而说出此念来时,种种境界,遂将看落处全体丢开,而以现出之境界为心得。不知此种境界,虽由静定而发,实为参禅之障。何以故。以忘却穷究此念落处,而以幻境为得故。且此境界,夹杂炼丹家之境界。阁下殆先曾用过彼之工夫,今由静定而发现耳。倘以为得,后来尚有著魔发狂之虑在。阁下不知全体抛却,尚企常久。以不能得,为之椎心警呵,岂非认贼为子,令守家业乎。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经云,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阁下此相,为是相耶,非相耶。为是五蕴耶,非五蕴耶。若是相,是五蕴,皆在所弃,何得宝贵。若非相,非五蕴,则能看之念尚不可得,此种境相,从何而出。古云,学道之人不识真,皆因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正阁下贴切之对症妙药也。禅岂可妄以己意参乎。当此一念起时,直须看其落处。不在此处著力,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而犹以为得,岂不大可哀哉。虽然,光非禅客,绝不以禅学教人。此不过以阁下不识其境,为邪正是非,不禁稍为辩析。倘阁下欲高竖禅帜,以大彻大悟为事,当更参禅宗大老。如曰吾于即生决定要了生死,请将参禅之念,抛向东洋大海外。依净土法门,生信发愿,念佛求生西方,则仗佛慈力,决定可以满其所愿。倘不依净土法门,所有修持,皆成人天福报,及未来得度之因缘而已。欲了生死,断难梦见。



  其他相关文章
· 人生短暂,须力修净业,发大菩提心和诚敬心
· 临终接引与魔境区分
· 临终时,有魔化佛来接引的情形吗
· 五十阴魔受阴十魔 感觉变幻范畴的魔境
· 平时魔扰与临终魔扰的识别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