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佛答问 - 修持方法问答 - 正文   │ 文章推荐
 

  善导大师所示专修与杂修的巨大区别

  《印光法师文钞》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其(善导和尚)宏阐净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专修谓身业专礼,(凡围绕及一切处身不放逸皆是。)口业专称,(凡诵经咒,能志心回向,亦可名专称。)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二位当以此自利,又当以此普利一切。

  白话浅释:

  唐朝善导大师宏阐净土法门,不崇尚玄妙,只在真切平实的地方,教人修持。至于善导大师所开示的专修杂修的区别,真是利益无穷啊。专修就是指:身业专修礼敬诸佛,凡是绕佛的时候,以及一切地方,身体都不放逸,如同身在佛前一样恭敬。口业专称佛号,如果行门选择诵经持咒,也能至心回向西方,也可以叫做专称。意业专念,就是把信愿坚固求生极乐作为最重要的念头,作为优先级最高的事情。与此相比,其他的名闻利养荣华富贵都如浮云,不值得刻意追求。如果能够这样修行,那就是决定生西方,万修万人往。杂修就是指兼修各种法门,虽然也回向往生,因为心不纯一,所以难以得到实益,所以百中难有一二,千中难有三四能成功往生。这些平实无华的道理,乃是金口宣说,诚实之言,这是千古不易的铁案。二位应当以此作为自利的方法,而且应当以此来普利一切有缘众生。

  按语:善导大师时代为唐朝初期,故对《观经》十六观中第三观地观成临终决定往生的念佛水平不能作阶位判定。《四帖疏》中劝大众信愿坚定“尽形寿”专修专持弥陀名号。待天台祖师知礼大师注解智者大师《观经疏》,《妙宗钞》出世,方有十六观念佛功夫水平的精确判定。不止如此,十六观对应念佛水平及三辈九品皆有精确判位,进而方有决定往生念佛功夫在圆观行位之说。此说出自《观经》,是世尊亲口开示。宋代之后诸位净宗诸祖及他宗大师无不肯定知礼大师阶位判定。不只净宗信众,对于他宗信众若能生平修至观行位初品,若肯回心求愿往生极乐净土,皆入决定往生之流,临终皆能预知时至,自在往生。善导所言决定往生只是概说,不能作念佛功夫水平的判定。末法时期众生很难做到尽形寿念佛,信愿坚定说得也很笼统,没有精准判法。当今念佛人几乎皆在名字位,散心念佛为主,得定者很少(功夫成片近似于观行位初品)。正因散心念佛灭罪效果不及定心念佛,也不能做到最低的伏惑功夫,若生平又不注重持戒忏悔,又自恃深信切愿而念佛懈怠,以期临终无灾祸横病现前,并能保持正念不失,百分百可能吗?蕅祖言“散心念佛不定往生”,这类散心念佛人也可能往生,但并非百分百决定往生,就算此人自信满满,自以为有深信切愿(能尽形寿念佛除外,尽形寿指尽其余生,包括临终最后一念亦能念佛。本愿门主张无临终正念也决定往生,但本愿门已非正信佛法)。名字位人虽言信愿决定,但临终是否能正念不失,以至最后一念能否念佛,这个并不决定。善导大师所言的深信切愿,其实仍然可以用天台教理来作判别,信心愿心皆可依照六即来判,你信到何种程度,你愿到何种境界,都是有法可依有法可判,并非只是口头上言说我有绝对信愿,自以为是的人太多。假信虚愿不能决定往生,勿怪佛法不灵。建议研习《四帖疏》的学人务必一同修学《弥陀要解》《妙宗钞》等净宗重要著作。



  其他相关文章
· 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敬畏中求
· 见佛决定,往生决定;名字位如何见佛?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