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学文集 - 净土文集 -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 - 正文   │ 文章推荐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第三

  智者大师疏 知礼法师钞

  丙二辩体。

  【钞】前文解释能说所说、能观所观。皆能诠名。今辩此名所诠之体。欲令学者因筌得鱼。寻名显体。寻名意在忘名。显体知无别体。此乃今师释名辩体之妙意也。复应了知。释名是总。总三法故。三章是别。别三法故。是故解释通别二名。无不义具教行理三。能说之佛既具三身。所说观境各具于三。故云释名总于三法。体章别在法身。宗用别当余二。教相一章分别总别。今之辩体。虽在一法。一必具三。故明体礼、体底、体达三种之义。虽论三义。但是法身中三。未明余二各三。故涅槃玄云。总唱秘藏。故当其名。法身摄一切法。不纵不横。以当其体。般若摄一切法。如面三目。以当其宗。解脱摄一切法。如三点伊。以当其用。如此敷演。即是其教。非但经体义成。余义亦显(文毕)。今出其意。空假皆中。故三属体。假中皆空。故三属宗。中空皆假。故三属用。用是解脱。特喻三点。点是文字故。宗当般若。特喻三目。目能照明故。法身之三。特泯纵横。彰离念故。故知释名总于九法。辩体别在法身中三。然九不多。三不为少。方是圆教总别之义。

  此自分三。丁初牒起略示。丁二正释主质。丁三具明体德。今初。

  〖疏〗次辩体者。体是主质。

  【钞】名傍是宾。体正是主。名是假名。体是实质。一切名下。皆有其质。

  丁二正释主质。分四。戊初据二文定体。戊二为四章所归。戊三约二喻显尊。戊四以一印结示。今初。

  〖疏〗释论云。除诸法实相。余皆魔事。大乘经以实相为印。为经正体。

  【钞】诸法当处不生不灭。非有非空。无能无所。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离此等相。名为实相。无相之相也。谁人不具。何法不然。若论证知。唯有诸佛。故法华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禀圆说者。初心即用佛智照境。故能信解诸法实相。既解实相。亦解诸法实性、实体、实力、实作、实因、实缘、实果、实报、实本末究竟等。十法既实。即是实生实佛、实依实正。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一切诸法皆是佛法。既一切皆实。实外无余。复何得云余皆魔事。应知此说。以理简情。若离心缘、能所等相。名为实相。介尔有相。即为魔事。故别教已下至六道法。皆有能所、心缘等相。魔能说之。悉名魔事。故知一切皆魔一切皆佛。以情分别一切皆邪。离情分别一切皆正。今简情取理而为经体。应知实相全体照明。称为真心。亦名本觉。觉体遍故。诸法皆实。若指其要。不离现前分别之念。念即本觉。觉即经体。无别经体以为所诠。以此觉心。观于依正。能所即绝。待对斯忘。妙观之宗自兹而立。若不尔者。何须得体方立经宗。实相印者。印即符印。亦信也。亦印定义。乃以所诠定其大小、及以邪正。理符佛旨。方可信从。小乘三印。无常无我。此之二印印于生死。寂灭一印。印于涅槃。小乘涅槃与生死异。故各印之。所诠符此。则可信受。是小乘经非魔外说。大乘一印即一实相。二种生死、三德涅槃。其体是一。究竟真实。义符于此。可以信受。是大乘经。非小非外。今据此经圆实为大。若从彼论三藏对衍。通别二教亦名一印。今不取二。唯圆实相名一印也。则能说之人、所观依正、四种净秽、五逆罪等。其性不二。以此一印为经正体。

  戊二为四章所归。

  〖疏〗无量功德共庄严之。种种众行而归趣之。言说问答而诠辩之。

  【钞】无量功德等者。经用归也。经之力用亦名功德。力有灭恶之功。用有生善之德。灭一切恶生一切善。是故功德受无量名。如此功德。共严实体。其犹帝王治乱育民。以此功德庄严圣躬。种种众行即经宗也。从理起行。全理成修。如水为波。波还归水。宗必会体。故云归趣。通则万行。别观十六。故名众行。言说问答。即经名也。能诠之名。在于言说。言义幽奥。复须问答种种诠辩。以立经名而彰实体。

  问:题目为名。何尝问答等耶。

  答:名能诠体。一部言句。皆能诠名。如法华经本迹十妙。以为其名。但题是总。故就题释名。余之四义皆遍始终。故一经之名问答诠辩等。从后向前。示能归法。不别云教。兼在名中。自禀曰名。化他为教。自他虽异。俱是能诠。故知四章同归一体。

  戊三约二喻显尊。

  〖疏〗譬众星之环北辰。如万流之宗东海。

  【钞】体于四章。犹如北辰。众星环拱。又似东海。万水潮宗。以其四章。不暂离体。一切诸法。无理不成。经体既然。安得不辩。

  戊四以一印结示。

  〖疏〗故以实相为经体也。

  丁三具明体德。

  【钞】体对释名。但在一德。所谓法身。盖释名中。总示三法。利根虽解。钝者未明。何者。以总示文。带于宗用。体混其中。情想叵忘。本性难显。故于总后。别示灵源。永异四魔。诸法皆实。于彼圆伊。当上一点。绝思绝议。非用非宗。而其性融。一不定一。如伊一点。点不孤然。故直法身非法身。法身必具般若解脱。故别显体而谈三义。虽彰三德意在法身。以空假皆中。是故明三名为体德。

  中为三。戊初约礼义明法身。戊二约底义明般若。戊三约达义明解脱。今初。

  〖疏〗书家解礼者。训体也。体有尊卑长幼。君父之体尊。臣子之体贱。当知体礼之释。是贵极之法也。

  【钞】书既以体而释于礼。故今以礼而释于体。礼别尊卑。意崇君父。前明魔事已拣偏邪。今之臣子唯拣宗用。故君父体即是法身。诸佛所师。万法朝会。体非修证。理绝言思。欲使标心。强称贵极。斯是本觉。非寂非照。亦是法性。非深非广。第一义谛。名为本性法身德也。寻能诠名。欲识此体。体显故行。令修观者以此体德。体彼依正。一一贵极。成妙宗矣。

  戊二约底义明般若。

  〖疏〗复次体是底也。穷源极底。理尽渊府。究畅实际。乃名为底。释论云。智度大海。唯佛穷底。故以底释体也。

  【钞】空即中故。故般若德是诸法底。亦名本源、渊府、实际。若得中体。则能穷畅也。论云。智度即实相般若。佛以观照般若。于诸法中证此智体。故云穷底。然法性甚深。无有底际。云穷底者。良由佛以无底际智。称性而证。义言穷底。七方便人以有底智。故不能到诸法源底。若圆教人。从名字即以信解心穷智度底。五品观行穷底。十信相似穷底。四十一位分证穷底。唯佛与佛究竟穷底。以此底义。辩于经体。则彰法性甚深第一义空。名般若德也。寻名识体。体显故行。令修观者以此体德。穷彼依正。一一到底。成妙宗矣。

  戊三约达义明解脱。

  〖疏〗复次体是达义。得此体意。通达无壅。如风行空中。自在无障碍。一切异名别说。皆与实相不相违背。释论云。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故以体达释经体也。

  【钞】假即中故。故解脱德是一切法自在之体。复具一切真实名义。若识此体。则于诸法通达自在。复于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异名。一中解多。多中解一。论云般若。亦实相般若。般若、解脱。名殊义一。故互举也。前明底义。以观照般若穷实相底。今明达义。以文字般若说实相般若种种名也。七方便人迷此体故。于诸异名壅塞障碍。圆教行人名字体达、观行体达、相似体达、分真体达。论今举佛究竟体达。达义辩体。则彰法性无量如来藏义。名为真性解脱德也。令修观者。以此体德。达彼依正。一一无壅。成妙宗矣。

  丙三明宗。

  【钞】宗谓宗要。此经之要在修心妙观感于净土。心观即是一心三观。释名之中其相已委。感土之相。此文备论。今经妙宗。在此因果。

  且分为二。丁初标列。丁二随释。今初。

  〖疏〗次明经宗。初简宗体。次正明宗。

  丁二随释。分二。戊初简示宗体。以其宗体一异之相。人多惑之。故须简示。戊二就体明宗。

  戊初简示宗体。又二。己初简。己二示。

  己初简。庚初简宗体一。庚二初简宗体异。

  庚初简宗体一。又二。辛初牒言略斥。辛二据义广破。今初。

  〖疏〗有人言。宗即是体。体即是宗。今所不用。

  【钞】宗是因果。此属于事。体是一性。此属于理。虽不相捨。二义须分。定执是一。于义实乖。故云不用。

  辛二据义广破。分三。壬初约义破。壬二立喻破。壬三举过结。今初。

  〖疏〗何者。宗既是二。体即不二。体若是二。体即非体。宗若不二。宗即非宗。

  【钞】宗是宗趣。趣果趣理。趣果必因。若趣理者。要须修观。观有明昧。理有证不。皆成因果。故云宗既是二。体本是理。观虽趣理。理非明昧。因果依理。理非因果。如波依水。波有千差。水常是一。故云体即不二。不谈诸法同一理性。则不名为大乘经体。故云二即非体。不论修证因果二法。则非佛经所证宗趣也。

  壬二立喻破。

  〖疏〗如梁柱是屋之纲维。屋空是梁柱所取。不应以梁柱是屋空。屋空是梁柱。

  【钞】屋空梁柱虽不相离。若谓是一。则无虚实也。

  壬三举过结。

  〖疏〗宗体若一。其过如是。

  庚二简宗体异。分二。辛初牒言破。辛二举过结。今初。

  〖疏〗宗体异者。则二物孤调。宗非显体之宗。体非宗家之体。宗非显体之宗。宗则邪倒无印。体非宗家之体。则体狭不周。离法性外别有诸法。

  【钞】虽破是一。不可执异。若其定异。则二物孤调。宗异于体。则非全性而起成修。观行有作。属于八倒。既不符理。信非圆宗。故云邪倒无印。体若异宗。则理不即事。事外之理。其体不周。法性之体既异因果。则一切法皆成别有。

  辛二举过结。

  〖疏〗宗体若异。其过如是。

  己二示。

  〖疏〗今言不异而异。故有宗。不一而一。故有体也。

  【钞】今据普贤观经。验其宗体不定一异。故彼经云。大乘因者。诸法实相是。大乘果者。诸法实相是。实相因果不异而异。非倒有印。此为妙宗。因果实相不一而一。非事外理。此为妙体。岂同他立。定一定异。他不闻此。偏说奈何。讲兹疏文。合知宗体。唯想事境。三观靡施。正同次家邪倒无印。可伤之甚。

  戊二就体明宗。分三。己初依经直示。己二约土广明。己三据义结示。今初。

  〖疏〗今此经宗。以心观净则佛土净。为经宗致。

  【钞】大乘之法。其要在心。心具易知。色具难解。故止观云。因通易识。果隔难知。故观自观他。皆修心观。今观净土。须求于心。心能具故。心能造故。心垢土垢。心净土净。此犹通示。未是的论。的在一心顿修三观。此观观于安养依正。毕竟清净。名心观净。此观能令四佛土净。如是方为此经宗致。

  己二约土广明。分三。庚初列四土。庚二立净秽。庚三释名相。今初。

  〖疏〗四种净土。谓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无障碍土、常寂光土也。

  庚二立净秽。

  〖疏〗各有净秽。五浊轻重同居净秽。体析巧拙有余净秽。次第顿入实报净秽。分证究竟寂光净秽。

  【钞】随文释义。教观俱沈。用义解文。解行可发。前释观字文中。明示一心三观。又文频示心观为宗。至结宗云。修心妙观能感净土。今消此文。四土净秽。须准此观为四净因。若依诸文逐其四土各论土因。何能通贯前后之文。焉令闻者证无生忍。初五浊轻为同居净者。此净甚通。须知别意。如戒善者。四教凡位。皆悉能令五浊轻薄。感同居净。而圆观轻浊。感同居净。依正最净。如此经说。地观已去一一相状。比于余经修众善行感安养土。其相天殊。言体析巧拙有余净秽相者。此土人众。净相亦宽。析观感秽。可在三藏。体观感净。不专通人。衍门三教。对三藏析。俱明体法。通但空体。别次第体。圆不次体。三人生彼。俱感净相。圆人最净。如观音疏。别向圆修。圆七信去。见彼依正同于实报。住行及通。见相俱劣。今经妙体。须异三人。故同居、有余所明净相。文通意别。须以前后顿观之文。妙宗之语。解此通文。令归的趣。言次第顿入实报净秽者。若论实证。此土唯有圆圣所居。别人初地。证与圆同。称实感报。有何优降。今就教道十地不融。致所感土异于圆人。故约渐顿分于净秽。言分证究竟寂光净秽者。若就别人同圆证实论寂光者。唯约真因对圆极果而分净秽。今论教道诠于极果。但断无明一十二品。寂光犹秽。圆知须断四十二品。名究竟净。仍要了知。圆人始终能用上品常寂光理而为观体。今谈究竟。意成行人修心妙观也。

  庚三释名相。

  【钞】但释土名。略指净秽。若的论四净能感之因。唯一圆观。已如向述。

  文四。辛初释同居。辛二释有余。辛三释实报。辛四释寂光。今初。

  〖疏〗娑婆杂恶。荆棘瓦砾。不净充满。同居秽也。安养清净。池流八德。树列七珍。次于泥洹。皆正定聚。凡圣同居上品净土也。

  【钞】同居约人。净秽约土。谓凡人圣人同居秽土也。净土亦有凡圣同居。二处凡圣。凡即是实。圣通权实。始证为实。应来为权。次于泥洹者。泥洹、涅槃。梵音新旧尔。生安养者。烦恼调伏。近于涅槃。故名为次。皆正定聚者。三聚判也。若如此土博地凡夫。属邪定聚。发心修行未不退者。属不定聚。得不退者。属正定聚。若生安养。不论高下。五逆罪人临终十念得往生者。亦得不退。故云皆正定聚。起信论明初心生彼住正定故。小弥陀经云。生彼皆得阿鞞跋致。同居净中。极乐当其上品土也。若依今经十六观门圆妙修者。通惑纵存。生于彼土。常睹胜相。如此土华严诸大乘会机所见也。

  辛二释有余。分三。壬初约修断释名。壬二据经论释相。壬三明利钝净秽。今初。

  〖疏〗方便有余者。修方便道。断四住惑。故曰方便。无明未尽故言有余。

  【钞】九种行人。合生彼土。藏二。通三。别住行二。既修空假。皆方便道。别向圆信。所修虽实。犹居似道。判属方便。不生分段。盖除四住。约此修断。得名方便。断通余别。故曰有余。

  壬二据经论释相。

  〖疏〗释论云。出三界外有净土。声闻辟支佛出生其中。受法性身。非分段生。法华云。若我灭后实得阿罗汉。不信此法。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

  【钞】小乘虽云同入法性。而执法性体类虚空。子果若忘。永无身土。大乘法性体具色心。子果若忘。身土广大。释论以大对破小乘界外无土。特云出界而有净土。小乘法性无有色心。是故特云受法性身。又引法华遇余佛者。即有余土佛也。此约灭后不值四依。不生实信。自谓永灭。而生有余。蒙佛开权。即能决了。

  壬三明利钝净秽。

  〖疏〗就中复有利钝。指上为净。指下为秽也。

  【钞】彼土利钝。唯约大说。若在此土已修中观。生彼则利。佛乃为说不次第法。若在此土未修中观。生彼则钝。佛乃为说次第法也。利根居上。故云指上。指下例此。利根所见同彼实报。故名为净。钝根所见相劣于上。故名为秽。以今利钝验前体析。唯圆名体。前三皆析。别向观中。稍同圆体。

  辛三释实报。分三。壬初约因果释名。壬二依经论释相。壬三明顿渐净秽。今初。

  〖疏〗实报无障碍者。行真实法。感得胜报。色心不相妨。故言无障碍。纯菩萨居。无有二乘。

  【钞】行真实道者。圆人初从、别人十向。能于诸法称实观中也。中理今开。即感妙报。色心不二。毛剎相容。纯是法身菩萨所居。尚简圆似。况七方便。收简语宽。宜善分别。

  壬二依经论释相。

  〖疏〗仁王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即是其义。释论云。菩萨胜妙五欲。能令迦叶起舞。华严云。无量香云台。即其土净妙五尘。

  【钞】仁王借别而名圆位。三贤十圣借别名也。住果报者名圆位也。三贤既与十圣同住果报。验是实报。不证中道。宁住实报。故知名别。其义属圆。今取果报。证实报土。

  问:前明实报无有二乘。今那忽云迦叶起舞。

  答:须知四土有横有竖。仍知横竖只在一处。如同居土趣尔一处。即是实报。若破无明转身入者。斯是法身。同佛体用。称实妙报。则六根净人。亦莫能预。岂居二乘。此则一处竖论实报。若未破无明即身见者。此乃诸佛及大菩萨为堪见者加之令见实报土也。盖有机缘。虽未破惑。已修中观。如华严会及诸座席杂类之机。感见身土难思者是。今引论文。乃方等中为弹斥故。示实报土胜妙五尘。令迦叶等顿忘少欲起动舞戏。欲令声闻知大囧琺妙。生欣慕心。鄙弃小道。此等皆是一处横论实报土相。故八部二乘。机熟皆见也。今以劣喻显于胜土。如其鬼趣居人境界。有人捨报堕彼趣者。即同彼类。非他人共。有人即身能见彼趣。不妨他人同见其相。堕。譬竖入实报土者。见。譬横论实报土也。实报既尔。方便、寂光横论同处。亦复如是。于同居处论三土横竖。于方便处论二土横竖。于实报处论一土横竖。至寂光处无横无竖。当处亦无。

  问:论云。迦叶对于菩萨胜妙五欲。生爱之甚。不安起舞。至法华中。迦叶叙昔闻菩萨法游戏神通。不生一念好乐之心。二事皆是菩萨之法。因何爱恶顿尔相乖。

  答:应知二心。俱是别惑。爱于妙欲即同体思。恶于度生即界外尘沙。如不肖子。但爱富贵而怠修学。例净名中斥身子云。结习未尽。华则着身。畏生死故。五欲得便。既畏生死。乃指尘沙为结习耳。又引华严无量香云。即前所明同居横示实报之相。

  壬三明顿渐净秽。

  〖疏〗就中更论次第顿悟上下净秽等也。

  辛四释寂光。分三。壬初剋体立名。壬二约能居示相。壬三明分满净秽。今初。

  〖疏〗常寂光者。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般若。是三点不纵横并别。名秘密藏。

  【钞】前三在事。故从居人修断因果而立土名。此土属理。故从本体三德为名。

  问:分证寂光。三障未尽。何得一向就理立名。

  答:障未尽边。自属实报。今就因果分忘之处。名为中下常寂光土。

  壬二约能居示相。

  〖疏〗诸佛如来所游居处。真常究竟极为净土。

  【钞】金光明云。如来游于无量甚深法性。诸佛行处。过诸菩萨所行清净。无量即寂。甚深即光。法性即常。又普贤观云。释迦牟尼名毘卢遮那。此佛住处名常寂光。常波罗蜜所摄成处。我波罗蜜所安立处。乐波罗蜜离身心相处。净波罗蜜灭有相处。故知此土乃从四德究竟处立。以四彼岸显于三德。常我即法身。乐即解脱。净即般若。三德互具。一一论三。故法身等。各具四德。虽云三四。实非十二。学者知之。如是方名不纵不横秘密藏也。

  壬三明分满净秽。

  〖疏〗分得究竟上下净秽耳。

  【钞】分得名秽。从证者论。常寂光名。从极理立。

  己三据义结示。

  〖疏〗故以修心妙观能感净土为经宗也。

  【钞】释题观字。明圆三观。至今明宗。初云。以心观净则佛土净为经宗致。次即广明四土净秽。今乃结云。故以修心妙观能感净土为经宗也。若其不用圆妙三观感四净土。则标结文全为无用。释题三观。为被何人。为何处用。若谓欲感实报寂光二种净土。须圆三观。若有余净。但修体空。若同居净。只用事行。不须三观者。此义不然。偏空体法种种事行。虽是二种净土之因。非是此经的示宗致。盖以此经本为韦提厌同居秽、求同居净。故谈妙观观彼依正。那得辄云感同居净不须三观。三观若成。粗垢先落。非有余净。更生何处。岂有余净非妙观耶。须知。正为生同居净故说三观。良由观妙。能破三惑。不独感于同居净土。随其惑断浅深之处。自然感得有余等三。如病须药。本为身安。求得仙方。修合服之。不但身安。兼能轻骨。身安可喻生同居净。轻骨可喻感上三土。只是一药。效乃深胜。如一妙观。能净四土。起信论说。初心修行大乘正信。惧在此土不常值佛。信心退失。乃教求生极乐世界。令观彼佛真如法身。毕竟得生。住正定故。非圆三观。宁照法身。那谓极乐因唯事善。

  丙四论用。

  【钞】宗是自行所修之法。用是利他所施之法。自行趣理。故明妙观。化他摄机。合通众善。他宜妙观。亦须教修。自行助道。岂废众善。是故宗用法必齐等。但有自行化他之异耳。

  文二。丁初标名略示。丁二约义广释。今初。

  〖疏〗次辩经用。用者力用也。生善灭恶为经力用。

  【钞】力方有用。故言力用。力用何为。生善灭恶也。行者应知。体宗用三。别明三法。乃从一性起于二修。体是法身。所显性也。宗是般若。能显智也。用是解脱。所起力也。二虽修成。须知本具。一虽是性。全起成修。故非纵横。不可思议。二德在性。全指惑业。即是性具善恶二修。今体逆修既全性具。当处融妙乃化他德。故以此二为经宗用。用遍一切。非无恶用。以顺性故。生善灭恶。故染恶用称性用之。最能灭恶。

  丁二约义广释。分二。戊初约善恶具明。戊二就灭恶偏释。今初。

  〖疏〗灭恶故言力。生善故言用。灭恶故言功。生善故言德。此皆偏举。具论必备也。

  【钞】既施力用。必成功德。是故一用而有四名。偏论灭恶。须施功力。偏论生善。在于德用。斯是一往。若二往说。力用功德皆能灭恶。力用功德皆能生善。须知灭恶极至阿鼻。生善理合至于妙觉。方是圆经力用功德。

  戊二就灭恶偏释。分二。己初无恶不除。己二从重别显。今初。

  〖疏〗苦是恶果。贪恚痴是恶因。恶因不除。果不得谢。

  【钞】所言灭恶。须灭恶因。方除恶果。如果报修因二种行人。不除三毒众苦之本。纵暂免苦。终非永谢。今明化他修净土观。则令诸恶因果俱灭。惑纵未断。生彼不起。断在不久。故能永灭恶因恶果。以要言之。此经力用。灭五住因。除二死果。

  己二从重别显。

  〖疏〗是故此经。能令五逆罪灭。往生净土。即是此经之大力用也。

  【钞】恶之重者。莫过五逆。五逆是业。从于上品烦恼而起。招无间苦。此经大力。能灭此等极重三障。即生净土。若此三障。性非三德。何能无间转为极乐。从极钝根。且论十念生最下品。若从利根。非不能生上之八品。以其五逆体是寂光。故可于此净四佛土。

  丙五判教相。

  【钞】教是圣人被下之言。相是相状。览而可别。上之四义。皆是言教。谓诠名教。诠体、诠宗、诠用之教。若以其相而分别之。则令览者观之显了。故约五时、二藏、渐顿。而示其相。

  文二。丁初正判所说教。丁二傍简能说人。

  丁初正判所说教。又分三。戊初约五时判。戊二约二藏判。戊三约渐顿判。

  戊初约五时判。分二。己初明教部。己二明广略。今初。

  〖疏〗教相者。此是大乘方等教摄。

  【钞】于大小乘。此属大乘。经中亦有频婆证小。然非此教正所被机。今从正为韦提希等宣净土观。尚非通别。岂是小乘。于五时中。是其第三方等时也。

  己二明广略。

  〖疏〗赴机适化广略不同。大本二卷。晋永嘉年中竺法护译。此本是宋元嘉时畺良耶舍于扬州译。两经皆在王舍城说。复有小本名阿弥陀。在舍卫国说。阿弥陀、无量寿。彼此方言。

  【钞】且辩文相。未论定散。

  戊二约二藏判。

  〖疏〗二藏明义。菩萨藏收。

  【钞】约人判法。此属菩萨。阿含等经虽说三乘。从多从正。属声闻藏。大乘诸部虽有二乘。非部正意。是故判藏归菩萨也。

  戊三约渐顿判。

  〖疏〗渐顿悟入。此即顿教。正为韦提希及诸侍女。并是凡夫。未证小果。故知是顿。不从渐入。

  【钞】若约化仪论渐顿者。华严属顿。三时皆渐。经在方等。非化仪顿。今经顿者。乃于化法以圆为顿。故就韦提即身得忍。判教为顿。且无生忍位。别在初地。圆在初住。别教凡夫经无数劫方至此位。唯有圆教即生可入。若将结益判教偏圆最为明显。是故今文就其当机证位定之。是顿非渐。

  丁二傍简能说人。

  〖疏〗题称佛说。简异四人。弟子、诸仙、诸天、化人等说也。

  【钞】若四人说。如来印之。亦得称经。今经始末。皆出金口。故称佛说。

  甲二随经显义。

  【钞】前取经中名等五义。解释总题。总意虽彰。别文难显。故须以句节定经文。令义显现。总别虽异。义无两涂。方知玄义释此经题。复了疏句不显他义。

  分二。乙初总别科判。乙二随科解释。今初。

  〖疏〗分文为三。序正流通。从如是讫清净业处。序分。尔时世尊放眉间光讫诸天发无上道心。正说当机益分。尔时阿难白佛当何名下讫经。流通分。序中文二。证信、发起。正说亦二。净业、妙观。流通复二。王宫、鹫山。

  【钞】总科三分。别判六章。

  乙二随科解释。分三。丙初序分。丙二正说分。丙三流通分。

  丙初序分。又二。丁初正信序。即是通序。丁二发起序。

  【钞】大论云。佛将涅槃。阿难问佛。一切经首。当安何语。佛答阿难。应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某国土。与某大众。非独我法如是。三世诸佛经初亦然。故知六义。即是通序。以诸经同故。亦名经前序。付嘱令安故。亦名经后序。结集者所置故。今言证信者。令闻者不疑故。论第四问曰:何不直说般若而言住王舍城。答:说时方人。令人信故。言六句者。但以诠义究竟为句。如佛但一字。亦名句也。

  丁初正信序。又分二。戊初标指六句。戊二随文释义。今初。

  〖疏〗初证信序六句。如是标于信。我闻异外道。一时辩息诤。佛正明化主。王城论住处。列众为同闻。

  【钞】如是标于信者。释论第二问曰:诸佛经何故初称如是。答: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如是义者。即是信也。若人有信。能入佛法。无信不入。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信者。言是事如是。我闻异外道。亲承于佛。故曰我闻。不同外道不禀佛也。一时辩息诤者。谓机熟受道之时。故无诤也。释论云。不应无一时。佛自言。一人出世。多人得乐。是者何人。佛世尊也。

  戊二随文释义。分六。己初标信。己二异外道。己三辩息诤。己四明化主。己五论住处。己六列同闻。今初。

  【经】如是

  〖疏〗如是者。诸法实相古今不异名如。如理而说故为是。决定可信。故云如是。

  【钞】信名忍乐。理当言善。方忍方乐。理当则不异。名如。言善则无非。曰是。四教言理。皆称如是。而有浅深。若其三藏。唯就世俗。论于不异及以无非。通虽即理。但在二谛。别教知中。要先破二。唯圆初心。即了诸法一一中实。当处皆如。称此而谈。无非曰是。故圆望三教。皆不如是。此经所信。虽未开废。而所被机不从偏小。故但就圆。明于如是。决定可信也。此句既尔。下之五句皆意在圆。故通序文通。其义亦通。而其意别。今以别意释其通文。故此云也。

  己二异外道。

  【经】我闻。

  疏分二。庚初正释。庚二料拣。今初。

  〖疏〗我闻者。表异外道。亲承有在。

  【钞】有在者。在于佛也。虽释我闻。意多明闻。次文明我。

  庚二料拣。分二。辛初立难。辛二通难。今初。

  〖疏〗我者自在义。一切法空无我。何故说我。

  【钞】我者。自在及主宰义。凡夫小乘。于人法中而着于我。今传圆观。合顺二空。何得言我。

  辛二通难。分二。壬初直通。壬二举譬。今初。

  〖疏〗随俗假名说我。谓见、慢、名字。若无我则无闻。若无闻化道则绝。为此义故。虽知无我。为传化不绝。假名说我。

  【钞】毕竟空中。虽我叵得。此空即俗。诸我宛然。今且约三。分别我相。横计主宰。名为见我。俱生主宰。名为慢我。随世流布。即名字我。阿难尊者至结集时。尚破同体见慢之我。岂有界内二种我耶。为传化故。故顺妙俗。立名字我。

  壬二举譬。

  〖疏〗如人以金钱易铜钱及草木等。卖买法尔。人无笑者。故言我闻。

  【钞】知无我理。如用金钱。随俗立我。如易铜钱及草木等。

  己三辩息诤。

  【经】一时

  疏释分二。庚初示论释。庚二明今意。

  庚初示论释。为二。辛初释一。辛二释时。今初。

  〖疏〗一者。佛法无有定实之一。云何称一。随俗假说一耳。释论广破一异也。

  【钞】先约真破。次随俗立。在文可见。释论广破一异者。论云。若一与物一、一与物异。二俱有过。问曰:若一有何过。答曰:若一。瓶是一义。在在有一。处处皆应是瓶。则无衣等诸物。一中之过既然。二中之过云何。答:若一与瓶异。瓶则非一。若瓶与一异。一则非瓶。若瓶与一合。瓶名一者。今一与瓶合。何不名一为瓶。是故不得言瓶异一。彼文极广。盖瓶显可见。故以瓶喻时也。一则是数。时则是体。若于数体定执一异。则诸惑纷然。能离执者。则于法解脱。斯乃寄于数体一文。示离着观。令于诸法皆袪定计。即知六事及以诸文皆须离于一异之见也。

  辛二释时。

  〖疏〗时者。有二种。一迦罗即短时。亦名实时。二三摩耶名长时。亦名假时。

  【钞】此土诠召。但直云时。天竺二音。若云迦罗。即是实时。云三摩耶。即是假时。亦如此间心有二称。言智是解心。言识是迷心。故令依智不依识也。外人执时以为实因。是故对彼云三摩耶。显时是假。若内弟子依时而食。护明相等。乃言迦罗。显时是实。言迦罗短时、三摩耶长时者。若据论文。短时长时。并名三摩耶也。谓方时、离合、一异、长短等名字。出凡人着心。是故长短。皆假无实。今以短长分对二名者。恐是大师依建立门。巧会论意。以依佛制时则生死时短。外道执时则生死时长。既回论文。必有此意。

  庚二明今意。

  〖疏〗今不论长短假实。说此经竟。总云一时。

  【钞】言不论等者。今非界内护明相等。故不论实时。又非破外执时为实。故不论假时。长短如前。但是众生机熟。佛应说经。机应合一之时。亦是谛智合一之时。故云一时。文但从应。故云说经。岂无机感。佛空说法。故佛说竟。韦提悟讫。然一时文义。本通深浅。今意别在圆机感佛。故使凡夫顿入法忍。

  己四明化主。

  【经】佛

  分三。庚初约异名释。庚二约三觉释。庚三约超因释。今初。

  〖疏〗佛者。亦婆伽婆。此云有大名声。亦云能破烦恼。

  【钞】大论第四。以四义释婆伽婆。一能破烦恼。二有功德。三巧分别。能分别诸法总相别相故。四好名声。无有得声名如佛者故。今文略出二义。新云薄伽梵。具六义。一自在。二炽盛。三端严。四名称。五吉祥。六尊贵。以多含故不翻。旧云婆伽婆讹也。

  庚二约三觉释。

  〖疏〗佛者。平等开觉。故名为佛。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备满。

  【钞】佛者下。总示。既能下。别示。三觉。对迷说自。对自说他。对因说满。一平等觉对三不同。说为三觉。

  庚三约超因释。

  〖疏〗一切智异外道。慈悲异二乘。平等异小菩萨。尊极名为佛。

  【钞】一切智故。异外邪痴。无缘慈故。异小自度。三智等故。异偏菩萨。究竟觉故。异诸因位。能异不殊。对所异故四种分别。然释佛义。六即等说。其文稍委。故今略云。

  己五论住处。

  【经】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分二。庚初释住。庚二释处。

  庚初释住。为二。辛初会在同住。辛二约论释住。今初。

  〖疏〗在者。暂时曰在。久停名住。一往语耳。

  【钞】在暂住久。一往分之。故非尽理。久在暂住。有何所妨。况灵鹫山如来应身常在其中。岂得言暂。

  辛二约论释住。此经云在。大品言住。其义不别。故引彼论住义释在。分二。壬初标列。壬二解释。今初。

  〖疏〗住者。四威仪皆为住。差别者。谓天住、梵住、圣住、佛住也。

  【钞】四威仪者。谓行住坐卧。此之身仪。皆住灵鹫。而能住法。则有四差。即天梵圣佛也。

  壬二解释。

  〖疏〗天住。谓六欲天。因即施戒善心也。梵住。从初禅至非想。因即四无量心也。圣住。三乘人。因即三三昧也。佛住。首楞严百八三昧、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也。

  【钞】今四住文。乃是尽取论释住义。是知四中。皆明因果。而能住法。正在于因。所谓如来以摄物故。示现施戒及十善心。此即佛以欲天之法住王舍城。为物示现四无量心。示三三昧。即梵法圣法住王城等。此皆如来随他意住。若随自意。即以楞严至不共等住王城也。故普贤观云。释迦牟尼名毘卢遮那。此佛住处名常寂光。释迦、遮那既是异名。王城、寂光毕竟无二。故云此佛住处名常寂光。今之所住是何境界。又应了知。若以人法分于能所。施戒至于首楞严等皆所住法。佛为能住。若以王城为所住处。上之人法皆名能住。又据经文但云佛住。论应唯就首楞严释。而明前三者。荆谿二解。一从通以趣别。从广之狭也。二将胜以摄劣。佛住王城。必摄欲、色、及以三乘。佛住既胜。则无法不住。非不住恶。为引物故。且从善说。而于善中。就世间善。略指定散收一切善。故言天梵。于出世中。略指小大摄一切法。故言圣佛。他人不明能住心法。唯云身住王舍城等。则抑极圣同凡夫住。况复凡圣各各有于能住之法。且如比丘修戒定慧。乃以天梵及以圣住住于房舍。若破戒者。则以地狱住于房舍。其有能修一心三观。则所住处即空假中。岂非楞严为能住法。初心尚尔。如何果佛唯论身住。

  庚二释处。分二。辛初各释城山。辛二总示法应。

  辛初各释城山。为二。壬初释城。壬二释山。

  壬初释城。癸初翻梵名。癸二解释。今初。

  〖疏〗王舍城者。天竺云罗阅祇伽罗。

  【钞】亦名摩竭提。此云不害。言此国法不行刑戮。其有犯死罪者。送置寒林。

  癸二解释。分三。子初约诸王治化释。子二约移居免火释。子三约畏罪得处释。今初。

  〖疏〗释论解。摩伽陀国王有夫人。生子一头两面四臂。人谓不祥。王即裂其身首。弃之旷野。罗剎女鬼名阇罗。还合其身。以乳养之。后大成人。力能并国。王有天下。取诸国王万八千人。置此五山。以大力势治阎浮提。阎浮提人。因此名王舍城也。

  子二约移居免火释。

  〖疏〗又先所住城。城中失火。一烧一作。如是至七。国人疲役。集诸智人。宜应易处。即求觅地。见此五山周匝如城。即作宫殿。王于中住。故名王舍。

  子三约畏罪得处释。

  〖疏〗又古昔国王名婆薮。厌世学仙。妄云天祀中应杀生噉肉。身陷地狱。其子广车。次复为王。自念我父生入地狱。今欲出家。复畏地狱。欲治天下。复恐有罪。当何处身。作是念时。空中语言。汝行。若见难值希有处。当作舍住。王出畋猎。见一鹿走疾如风。王便逐之至此山。周匝峻固。其地平正。生草细软。好华遍地。茂林华果。温泉浴池。皆悉清净。天雨天香。奏天伎乐。干闼婆等适见王来。各自还去。见此灵奇。于中起舍。故名王舍城也。

  壬二释山。分二。癸初翻名。癸二解释。今初。

  〖疏〗耆阇崛山者。翻名灵鹫。

  癸二解释。分三。子初约圣灵依就释。子二约山形似鹫释。子三约鹫鸟栖隐释。今初。

  〖疏〗诸圣仙灵。依之而住。

  子二约山形似鹫释。

  〖疏〗又名鹫头。峰形似鹫。

  子三约鹫鸟栖隐释。

  〖疏〗又山南有尸陀林。诸鹫食尸竟。栖其山。

  辛二总示法应。

  〖疏〗然法身无像。实不假地所居。为欲利益。故随化身。明化主住处耳。

  【钞】不言报者。报能冥法。复能垂应。既言法应。报在其中。三身融妙。言且暂分。体常相即。

  己六列同闻。分二。庚初标科辩次。庚二依次解释。今初。

  〖疏〗与大比丘众下。列同闻众也。先声闻。次菩萨。显示教中二乘外相为胜。菩萨心虽是胜。外相无定。是故后说也。

  庚二依次解释。分二。辛初声闻众。辛二菩萨众。

  辛初声闻众。分二。壬初分科示略。壬二随文解释。今初。

  〖疏〗声闻先标位。次列数。何不叹德。非是无德。译经人略。

  壬二随文解释。分二。癸初标位。癸二列数。

  癸初标位。为四。子初释与。子二释大。子三释比丘。子四释众。今初。

  【经】与

  〖疏〗与者共义。一处、一时、一心、一戒、一道、一见、一解脱等皆一。故名共也。今经阿难与诸大众同闻。故云与也。

  【钞】与即共义。以七一释。七种一故。方成共义。若据时判。已属生酥。且从本说。七在三藏。同感佛时。同鹿苑处。同别脱戒。同一切智心。同无漏正见。同三十七道。同有余脱。昔同七者。今日同闻。然此观门。佛将阿难及以目连。入韦提希后宫宣说。大众未闻。至回灵山。阿难具述。方得同闻。

  子二释大。

  【经】大

  〖疏〗大义有三。谓大多胜。天王大人所敬。故言大。遍解内外经书。名曰多。出九十五种上。号为胜。此等皆是无学。小乘中极。故云大也。

  【钞】华言大者。梵曰摩诃。乃含三义。谓大多胜。故须就本三义释之。大人所归。德量大故。梵王师陈如。帝释师迦叶等。通内外典。识解多故。出九十五。知见胜故。皆无疑解脱。故小中极。虽标一大。义必具三。

  子三释比丘。

  【经】比丘

  分二。丑初标列六义。丑二随要释三。今初。

  〖疏〗比丘者。因果六义。因名乞士、怖魔、破恶。果号应供、杀贼、无生。

  【钞】因三果三。一一主对。

  丑二随要释三。因三若成。果三自剋。复欲行者效彼修因。故释因三。分三。寅初乞士。寅二怖魔。寅三破恶。今初。

  〖疏〗释论净目问舍利弗。乞士者有四种食。合药种植田园。名下口食。仰观星宿。名仰口食。四方巧语。名方口食。咒术卜算。名维口食。比丘不作此四。名清净乞士也。

  【钞】今举身子答彼净目乞士之义。须离上下方维之食。常行乞食清净活命。故名乞士。至果乃成应供德也。

  寅二怖魔。

  〖疏〗怖魔者。若发心出家。地行夜叉唱。飞行空中。展转乃至六天。魔王闻之。怖畏失人众也。

  【钞】魔主生死。在家受欲。增长生死。出家离染。趣向无生。是故魔王闻之生怖。染欲破戒。魔还快乐。勤修三学。果证无生。

  寅三破恶。

  〖疏〗破恶者。能破烦恼。九十八使。悉皆破断。故名破恶。

  【钞】见思二使。共九十八。名恶名贼。修观推穷。名为破恶。证智断尽。名为杀贼。

  子四释众。

  【经】众

  分三。丑初释通名。丑二释别相。丑三明去取。今初。

  〖疏〗众者。四人已上。乃至百千无量。一处羯磨作法。行筹布萨。事理二和。无有违诤。名和合众也。

  丑二释别相。

  〖疏〗一有羞僧。持戒无违。二无羞僧。不持戒。不别好恶。三无知僧。虽不破戒、不别轻重。二人共诤。不能判决。默然无言。四真实僧。谓学无学人。

  丑三明去取。

  〖疏〗今此二僧。得共羯磨。同闻证信。唯取无学人也。

  【钞】羯磨通凡。故取有羞。今此二僧者。即有羞、真实也。论云。是中二种僧。可共百一羯磨。同闻证信。尚简学人。前三绝分也。

  癸二列数。

  【经】千二百五十人俱。

  分二。子初标人合数。子二常随所以。

  子初标人合数。又二。丑初合一千。丑二合二百五十。今初。

  〖疏〗千二百五十人者。列数也。三迦叶兄弟有千弟子。优楼。此云木瓜林。伽耶。此云城。那提。此云江。昔共起剎。今连枝也。

  丑二合二百五十。

  〖疏〗舍利弗。名。翻言珠子。亦云身子。姓拘栗陀。目犍连。姓也。翻赞颂。亦莱茯根。或云胡豆。二人共有二百五十人。

  子二常随所以。

  〖疏〗迦叶舍利弗等。先并事火。翻邪入正。艰苦累载。都无所获。一遇见佛。便得上果。感佛恩深。常随侍佛。为同闻众。

  辛二菩萨众。

  【经】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

  分二。壬初科四文。壬二释二义。今初。

  〖疏〗菩萨位中有四。第一明位。第二列数。三万二千人。第三标名。文殊。第四结为上首。

  壬二释二义。分二。癸初释位。癸二翻名。今初。

  〖疏〗天竺云摩诃菩提质帝萨埵。此云大道心成众生。

  癸二翻名。

  〖疏〗文殊。此云妙德。以法化人。名法王子也。

  丁二发起序。分三。戊初对辩不同。戊二总科略释。戊三随科解经。

  戊初对辩不同。为二。己初泛举差别。己二正显今经。今初。

  〖疏〗二发起序者。诸经不同。或放光动地。微笑入禅。自唱位号。劝人令问。

  【钞】放光。如法华经。放眉间光。照东方万八千土也。动地。如大品。世尊以神通力。大千国土六种震动。微笑。如报恩经。尔时如来熙怡微笑也。入禅。如金光明经。是时如来游于无量甚深法性也。自唱位号。如梵网经。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台也。劝人令问。如涅槃经。普告众生。大觉世尊将入涅槃。若有所疑。今悉可问。为最后问也。然诸经发起。事或兼有之。今且各举一端。以明发起之相。

  己二正显今经。分二。庚初正显。庚二释疑。今初。

  〖疏〗今经正以杀父以为发起。

  庚二释疑。

  〖疏〗何故举此逆事为发起耶。为彰此界极恶。令人厌弃。亲所生子犹尚危害。即欲令人同欣净土。下韦提希。愿为我说无忧恼处。不乐阎浮浊恶之世。

  戊二总科略释。分二。己初分科。己二释。今初。

  〖疏〗就中为二。初尔时下正明杀父。次问守门人下。明欲害母。

  己二释。分二。庚初问答释疑。庚二预翻名字。

  庚初问答释疑。为二。辛初问。辛二答。今初。

  〖疏〗问:频婆何故遣人说法。韦提何故如来自往。

  【钞】频婆、韦提。皆请弟子。赴频婆请。何故唯遣目连、楼那。至赴韦提。何故如来躬亲而往。

  辛二答。

  〖疏〗答:父愿闻法。遣人传授为化义足。母求生净土。非佛不开。故须自往。

  【钞】频婆国父。愿闻戒法。可遣人授。韦提国母。机在妙观。须佛亲开。父母之称从阇王得。

  庚二预翻名字。

  〖疏〗频婆娑罗。此云摸实。亦曰影坚。韦提希。此云思惟。阿阇世。此云未生怨。或婆罗留支。此云折指。内人将护。名为善见也。

  戊三随科解经。分二。己初正明杀父。己二明欲害母。

  己初正明杀父。为二。庚初分科。庚二随释。今初。

  〖疏〗初段为四。一频婆为子幽禁。二国太夫人密奉王食。以济王命。三漱口毕下。圣为说法以润王心。四如是时间下。明因食兼由闻法。多日不死。

  庚二随释。分四。辛初为子幽禁。辛二夫人奉食。辛三圣为说法。辛四法食延寿。

  辛初为子幽禁。为二。壬初随释经文。壬二总结权化。

  壬初随释经文。又二。癸初师资现事。癸二父子前因。

  癸初师资现事。又二。子初释时处标人。子二明顺友造逆。今初。

  【经】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

  〖疏〗初尔时王舍太子阿阇世者。当佛在王舍城时。未生怨者。未生之日。相师占之。此儿生已。定当害父。

  【钞】经云尔时。即当佛在城不远耆阇山时也。前译阿阇世为未生冤。今方释义。处胎之日。有冤害相。占者预记。因以为名。

  子二明顺友造逆。

  【经】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

  疏释分五。丑初释恶友名族。丑二释恶友谋术。丑三明恶友言教。丑四明太子造逆。丑五明恶友造逆。今初。

  〖疏〗随顺调达恶友教者。调达。此云天热。亦云天授。是斛饭王子。是佛堂弟、阿难亲兄。阿难。此翻欢喜。亦云无染。或云欣乐。调达有三十相。出家诵六万法聚。满十二韦陀。

  丑二释恶友谋术。分二。寅初从人学术。寅二诱人同谋。今初。

  〖疏〗为利养故。往诣佛所。求学神通。佛不为说。令观无常。自可得道。复至舍利弗、目连、乃至五百弟子所。皆不为说取通之法。阿难亲弟。未得他心。授与通法。调达入山。学得五通。

  【钞】阿难亲弟。知取通法。自未得通。不知其心。故授与之。

  寅二诱人同谋。

  〖疏〗心念谁作檀越。阇世太子有大王相。或自变身作象马宝。于王子前抱持歍嗽。复至天上取天华天食。

  【钞】作象马宝。以轮王事诳惑阇世。作抱持等。欲其生爱也。

  丑三明恶友言教。

  〖疏〗语王子言。我作新佛。汝作新王。岂不快耶。

  【钞】正教造逆。我杀牟尼以作新佛。汝杀频婆以作新王。新王新佛共化世间。不亦快哉。

  丑四明太子造逆。

  〖疏〗随顺恶友。收执父王。

  【钞】阇世受教。乃行杀逆。

  丑五明恶友造逆。

  〖疏〗调达破僧。舍利、目连教化还合。推山压佛。密迹金刚以杵拟之。碎石迸来。伤佛足指。华色比丘尼呵之。拳打眼出。作三逆罪。生入地狱。

  【钞】调达自造三逆成就。复教阇世杀父成就。害母加行。自行教他。五逆罪故。生陷泥犁。

  癸二父子前因。

  〖疏〗频婆往日毘富罗山游行猎鹿。空无所获。遇值一仙正坐。使人驱逐令去。遂敕杀之。临终恶念。愿我来生。还如今日心口害汝。

  【钞】被杀仙人生恶念故。即来为子。胎中已有害父之怨。

  壬二总结权化。

  〖疏〗如此等事。皆是大士善权现化。行于非道。通达佛道。众生根性不同。入道有异。一逆一顺。弘道益物。示行无间。而无恼恚。阇王现逆。为息恶人。令不起逆。

  【钞】调达、阇世、频婆、韦提。皆是大权。现逆现顺。利益众生。

  辛二夫人奉食。

  【经】国大夫人名韦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麨用涂其身。诸璎珞中盛葡萄浆。密以上王。尔时大王。食麨饮浆。求水漱口。漱口毕已。合掌恭敬。向耆阇崛山。遥礼世尊。而作是言。大目犍连是吾亲友。愿兴慈悲。授我八戒。

  〖疏〗二明夫人奉食。王食麨饮浆。求水嗽口。合掌遥礼。请受八戒。

  辛三圣为说法。分二。壬初释目连授戒。壬二释楼那说法。

  壬初释目连授戒。又二。癸初释疾至。癸二释戒相。今初。

  【经】时目犍连如鹰隼飞。疾至王所。

  〖疏〗二圣为说法。目连是佛右面弟子。昔为辟支佛剃头作袈裟。愿得神通。

  【钞】以其宿世事辟支佛。今得神通。疾至王所。

  癸二释戒相。

  【经】日日如是。授王八戒。

  〖疏〗授八戒者。不杀、不盗、不婬、不妄语、不饮酒、不着华香、不观听伎乐、不上高床。此八是戒。不过中食是斋。毘昙不着香衣不上高床。同是庄严处。合为一也。

  【钞】初开香衣及上高床。以为八戒。斋在八外。次合香衣高床为七。不过中食为第八。则斋在八内。法无增减。数有开合。皆名为八戒斋也。

  壬二释楼那说法。

  【经】世尊亦遣尊者富楼那。为王说法。

  〖疏〗富楼那。此云满愿子。亦满慈子。从父母得名。说法第一。巧开人心。故偏遣之。

  辛四法食延寿。

  【经】如是时间。经三七日。王食麨蜜。得闻法故。颜色和悦。

  〖疏〗四频婆因食闻法。遂得多日不死也。

  己二明欲害母。分二。庚初分科。庚二随释。今初。

  〖疏〗次害母中为四。一为子幽闭。二因禁请佛。三佛与弟子因请往赴。四见佛伤叹请法。初中又三。一欲害母。二二臣谏不听害。三敕内官幽闭。

  庚二随释。分四。辛初为子幽闭。辛二因禁请佛。庚三因请往赴。辛四伤叹请法。

  辛初为子幽闭。为三。壬初欲害母。壬二二臣谏。壬三敕幽闭。

  壬初欲害母。又三。癸初王问在不。癸二以事实答。癸三王闻瞋怒。今初。

  【经】时阿阇世问守门人。父王今者犹存在耶。

  〖疏〗初阇世问守门者。王今在不。

  癸二以事实答。

  【经】时守门者白言。大王。国大夫人身涂麨蜜。璎珞盛浆。持用上王。沙门目连及富楼那。从空而来。为王说法。不可禁制。

  癸三王闻瞋怒。分二。子初消经文。子二释妨难。今初。

  【经】时阿阇世闻此语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贼。与贼为伴。沙门恶人。幻惑咒术。令此恶王多日不死。即执利剑。欲害其母。

  〖疏〗名父为贼。母为贼伴。即执利剑。欲害其母。

  子二释妨难。

  〖疏〗应杀守门人。而欲害母者。守门有辞。王先有敕。制诸群臣。不言妇女。沙门从空飞入。非我能禁。

  壬二二臣谏。分三。癸初释劝辞。癸二释劝相。癸三明从劝。今初。

  【经】时有一臣。名曰月光。聪明多智。及与耆婆。为王作礼。白言:大王。臣闻毘陀论经说。劫初已来。有诸恶王。贪国位故。杀害其父。一万八千。未曾闻有无道害母。王今为此杀逆之事。污剎利种。臣不忍闻。是旃陀罗。我等不宜复住于此。

  〖疏〗王虽贪国杀父。犹不违法。劫初已来一万八千。未闻无道害母。害母眼见。何得言闻。谓不忍闻世人传说。不宜住此。欲奔他国。故云不住。有国已来。虽有刑罪。不加女人。况所生母。故不住也。

  癸二释劝相。

  【经】时二大臣。说此语竟。以手按剑。却行而退。

  〖疏〗以手按剑却行而退者。按剑现威。以息王忿也。

  癸三明从劝。

  【经】时阿阇世惊怖惶惧。告耆婆言。汝不为我耶。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王闻此语。忏悔求救。即便捨剑。止不害母。

  〖疏〗惊怖惶惧者。畏惧也。耆婆。此云固活。生时一手把药囊。一手把针筒。昔誓为医。能治他病。从德立号。菴罗女子也。是国贤臣。贤臣去。必国亡也。汝不为我者。耆婆重谏。慎莫害母。忏悔求救前愆也。即便捨剑。止不害母。

  壬三敕幽闭。

  【经】敕语内官。闭置深宫。不令复出。

  〖疏〗敕语内官。幽闭深宫。

  辛二因禁请佛。分二。壬初分科。壬二随释。今初。

  〖疏〗韦提希被幽闭下。第二请佛。谓请如来令遣弟子与己相见。文为二。初明请人。次明请法。

  壬二随释。分二。癸初请人。癸二请式。今初。

  【经】时韦提希被幽闭已。愁忧憔悴。遥向耆阇崛山。为佛作礼。而作是言。如来世尊在昔之时。恒遣阿难来慰问我。我今愁忧。世尊威重。无由得见。愿遣目连、尊者阿难。与我相见。

  〖疏〗韦提何故请见目连及以阿难。目连是门师。阿难佛侍者。先恒教诫。故偏求见。居在深宫。不敢偏求。内厌恶界。愿生净土。欲令二人。传意请佛。

  【钞】一是门师。一是佛侍。先常教诫。故偏请二人。既在深宫。故请二人。不敢偏一。欲传我意。请佛宣说生净土因。请人之意也。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第三



  其他相关文章
· 下页: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第四
· 返回目录
地藏孝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