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学文摘 - 佛经讲解文摘 - 正文  │ 文章推荐
 

善人从什么地方学起?


摘自《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义》

我们在讲经的时候,有的时候也透露,我们要想作善人,佛是纯善,究竟圆满的善人,我们学佛就是要学善人,要认真努力去学习。佛在哪里?经典上所教的都是佛道、菩萨道。善人从什么地方学起?这不能不知道,儒家的东西确实完全讲纲领,没有佛法说得那么详细,所以儒跟佛合起来相辅相成。儒家修善,也就是儒家讲做人,就是《大学》、《中庸》里面所讲的,从哪里做起?“格物致知”,我们要从这里下手。物是什么?欲望,你为什么会搞六道轮回?我相信许多同学们都听说过,佛家讲的“爱不重不生娑婆”,爱是什么?爱欲、欲望;“念不一不生净土”,这两句话清楚明白的告诉我们,我们之所以堕在六道轮回里面,根本的因素就是爱欲。

所以连儒家都知道,把这问题放在修行里头第一个项目:“格物”。“格”是格杀,用我们今天来讲,就是要跟它奋斗,要把物欲这念头断掉,这叫格物,在佛法讲放下,放下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这种贪恋、享受,要把这个放下。实际生活当中可以随缘,决不能有心,有心贪图享受,你已经堕落。我们有没有在这上面做真功夫?对于世间毫无留恋,什么时候走,欢欢喜喜、快快乐乐,没有一丝毫留恋,世间一切人事物都没有留恋,为什么?物欲放下了,在我们佛法讲“烦恼无尽誓愿断”,儒家讲的意思跟佛家讲的断烦恼完全相同,“格物”就是断烦恼。“致知”就是求智慧,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一桩事情不是别的,是求智慧。

佛教,佛是智、觉,是求智求觉的一个教育、一个教学。可是智与觉最大的障碍就是烦恼,就是欲望,欲望烦恼要不断,你的智慧怎么能现前?遇到最高明,释迦牟尼佛对你也没办法,束手无策。头一个教我们断烦恼,然后再学法门,“致知”就是学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所以你要记住,头一个“烦恼无尽誓愿断”,你要不断烦恼,法门你是一窍都不通,你所学的,学得再好,像现在的录象机、录像机一样,你能够学得、讲得一点都不错,对你自己一分一毫的受用都得不到,你所讲的是听来的、读来的,记问之学,不是从你内心里头流出来的。如果你要是真学了,真的断烦恼,真做,展开佛的经卷,你体会到,你说出来的,是从你自性流出来的,不一样,味道不相同。为什么有人讲经,我们听了之后有感受?有人讲经讲得也很好,好像就是没有感受,离开讲堂就一片空白,我们一般讲没有摄受力。摄受力不是学来的,摄受力是自己的功力,换句话说,你做到了多少,做到几成,从这里下手。

“格物致知”而后才能达到“诚意正心”,他跟佛法讲的真的没有两样。《大学》、《中庸》是《礼记》里面的两篇,《礼记》根据现代人的考据,最晚也是在汉朝初年的时候完成的,换句话说,它没有受到佛法丝毫的影响,它里面的理论、方法、境界几乎跟大乘佛法完全相同。佛法里面讲,佛法小乘没发菩提心,小乘人做到了格物,见思烦恼断了,超越六道轮回;尘沙烦恼断了,就契入四圣法界,四圣法界里面的声闻、缘觉、菩萨、佛都没有发菩提心,菩提心一发,就是圆教初住菩萨,初住叫发心住。菩提心不发则已,一发就是圆初住菩萨。菩提心是什么心?就是“四弘誓愿”前后,后面“佛道无上誓愿成”,前面“众生无边誓愿度”,上求下化。由此可知,圆教初住菩萨的条件就是四弘誓愿圆满具足,他真做到了。四圣法界都还没做到,所以四圣法界发的心是“相似位”,不是真的。



  有关其它文章
· 成人之美亦即随喜功德
· 返回 吉凶经文摘专题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