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七年夏,余赈毕返申。师以初次出山,人地生疏,函约往扬州刻经,以经赀不敷,意在随缘而不募缘,邀余相助。余随至普陀,同师到沪,余拟到海潮寺或玉佛寺挂单,师坚不允,云:“你的熟人太多,人家要客气办斋,你我是苦人,何必苦中求乐,又要化费钱文,消耗光阴。”于是再四思维,觅得最冷落之小庙,天台中方广下院,二人住四日,共费伙食二元。(印光大师苦行略记 高鹤年)
前日任君来,持汝书,并二食物,谢谢。待客以素,是名大敬。以杀生敬客,殊失敬意。而世俗习惯,反以为敬,大可哀怜。今人多多好大喜功,一动即欲建筑。由欲建筑,而与地方官冲突,其干事之人之傲慢,可想而知。禁止亦是好消息。否则声势日大,或有大祸。以今人不明因果,官长多不详察。若得罪一小人,彼遂造谣肇衅,则无法维持矣。光从来不提倡建设机关事。即欲借此提倡,则宜小不宜大,以免忌者借衅耳。文钞中有与王与楫书,观之可知。光目力益衰,盖年老精神衰弱之故。至于饮食起居,尚不异昔。明道师死,弘化社亦归光主持。彼善募缘,光一生不喜募缘。随我之力,钱财有助者大办,无助者小办,俾人我各适其适即已。时局危险,当劝家人及乡人同念佛号及观音号,以作预防之计。此时之祸,与古不同,避无可避,防不胜防。除念佛及观音外,别无良策。(三编·复周善昌居士书四)
至于彼之与光寄洋五千,皆彼自发心,光并未一字特劝。初之二千,系为其父母作佛事,并作别种功德。后之三千,皆用为印书,光一向不向人募缘。南京法云寺魏梅荪等发起,以光为名誉会长。平地起买四百四十亩,暂盖十一间。后即开九口放生池。又开慈幼院,已三年矣。孤儿上百。现法云寺尚未正式建筑。光未与一弟子说,令彼出若干为法云寺建筑,为慈幼院经费。有不谅者,求光转募缘,光则随己力相助,绝未一为介绍。(三编卷一·复义通法师书二)
有关其它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