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257.此之心性,具无量德。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由迷悟之不同,致十界之差别。即此十界,一一无非心具心造,心作心是。求生西方,即真无生。以生乎心具心造心作心是之西方,非彼执理废事,空有其名,实无其境之西方也。乃决定生、而无有生相,决定无生、而无有无生之相、之生无生也。以信愿念佛,求生于自己心具、心造、心作、心是、之西方,故虽生而无有生相,虽无生而不住无生之相。此生无生论之大旨也。(文钞三编)《净土生无生论讲义》序
白话译文:
257.心性具无量德,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由于迷悟不同,致使形成十界的差别。这个十界,一一无非心具心造,心作心是。求生西方,是真的无生,因他生于心具心造,心作心是的西方,不是执理废事,空有其名,实无其境的西方。决定生,而无有生相;决定无生,而没有无生之相,这是生而无生。信愿念佛,求生于自己心具、心造、心作、心是的西方,所以是虽生而无有生相,虽无生,却不停留于无生之相。这就是“生无生论”的大概要旨。
附录:《阿弥陀经要解亲闻记》节录
实相念佛。观能念之心,当下了不可得,所念之佛,亦了不可得,空观也。正了不可得时、而能所宛然,历历明明,假观也。正历历明明,而当处了不可得。正了不可得时,而能所历历明明,中观也。又实相无相,即空观。实相无不相,即假观。不相无相,无相不相,即中观。非空假中,而即空假中,唯一实相。
实相者,无相也。无六凡之有相,无二乘之空相,无菩萨之二边相,无名字相,无言说相,如来藏空义,一切俱非。金刚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曰实相。复次、实相者,无不相也,法法宛然。所谓虚空无相,不拒诸相发挥。一色一香,无非实相。心实相故,法法实相。如来藏不空义,一切俱即。金刚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来,亦是实相之异名也。复次实相者,无相不相,不相无相也。如来藏空不空义。离即离非,是即非即。非空非有,而即空即有。即中道实相也。
[解]要之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
要之者,以要言之也。离一切相者,约真谛以破凡情圣解。所谓真谛门中,不立一法,故曰离一切相也。即一切法者,约俗谛建立一切。所谓俗谛门中,不舍一法,故曰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非有。即故无不相,即非空。非空非有,而即空即有。即是圆中妙理,亦是圆真,亦是圆俗也。实相无名,无相,即真谛。亦无不名,无不相,即俗谛。非真非俗,而即真即俗,至理圆融,不可以名名,为度群迷故,不得已强名曰实相。
无非实相者,谓虽分寂照,身土,性修,真应,唯是一心所现。而一心即是实相。所谓心实故,法法无非实相。所谓青松翠竹,总是真如。绿柳黄花,无非般若。到此地步,处处悉成华藏界,纵教何处不毗卢。然而实际理地,不受一尘,即实相无相,真空义也。又云虚空无相,不妨诸相发挥,即实相无不相,妙有义也。真空不空,即妙有。妙有非有,即真空。真空妙有不二,即中道实相。而中道实相,即吾人一念心性。而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圆具三观之妙理。如水银堕地,颗颗皆圆。如析旃檀,片片皆香。此经从始至终,所诠之文,无非谈此一念心性。除此心之外,别无片事可得。故曰诸法所生,唯心所现,因心成体。所谓心者,即实相,实相即此经体。
按:生无生论之大旨,亦可通于天台宗一心三观、一境三谛,不可偏空,不可偏有,亦不可偏中,空假中三观三谛一心所具,三种谛理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此即实相无相无不相义,此即无住生心义,诸相非相义,此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义……。诠释一念心性实相之理,必须知晓天台等判教理念,藏、通、别、圆,小、始、终、顿、圆等教,对此实相、心性、无生的判定,会随着各自教义差别,而有所出入。当两教见解不一时,必须以圆教了义为归宿,来取舍。若以下否上,就犯了四依法之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属于严重的过失。例如,对大乘中道之理而言,亦有别教但中,与圆教圆中之别。去生相,去灭相,生灭相之外有个无生;去假观,去空观,空假之外有个中道,此皆非圆教义。生无生论,生相即假观,无生相即空观,生、无生之外,别有“生无生(中道)”,此即别教但中义。若生即无生,无生即生无生,三者说一即三,圆融无碍,如台宗一心三观所示,方是圆教生无生论。若言一体两面,或一体三面,仍是隔了一层,非互具互融义。若知天台宗“跨节而谈”思想,藏通别教,小始终顿等教义理,皆可以圆教教义而圆融释之。下文《藏传佛教辞典》无生词条中,格鲁派则未必认同,不许“如来藏”为了义中观……。实则,此处如来藏思想只是藏教如来藏,非汉地圆教如来藏义。如《阿弥陀经要解亲闻记》中以台宗空假中三义来释如来藏空、不空、空不空三义,完全是圆教究竟了义,无须再谈格鲁派中观许与不许。至于后文,唯识家的性空,并不等同中观家的无生,这就必须以台宗判教思想而辨别。若以圆教教义跨节而谈唯识宗义,非必唯识必不如中观。天台宗虽判五时说法,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若言五时中的第五时“法华涅槃时”是纯圆独妙,而前面四时不属纯圆独妙,这可不一定,若知跨节玄谈,能以纯圆独妙之教理,注解方等般若诸经,同样可“法法皆圆”。江味农居士著《金刚经讲义》,祖师大德广为赞叹,“其尤具法眼,发前人所未发者,则台宗判斯经为通别兼圆,贤宗判属始教,而居士独判为至圆极顿之教”。判《金刚经》至圆极顿,这正是江味农广引圆教妙理来注解此经的缘故,正所谓天台跨节玄谈之义。
【无生】
瑜伽八十七卷九页云:于后有,无复更生;说名无生。二解 集论五卷十五页云:何故此灭复名无生?离续生故。(朱芾煌编《法相辞典》)
按:此种无生,实是不再受后有,为不生之意。大乘无生,多指实相不生不灭义。但要区别,实相不生不灭,决非不再出生,也不再灭亡。证无生法忍之法身菩萨,已证入生灭法体,于万法生灭得大自在,可于百千万世界赫然生起无量妙用,而无生灭诸相,此即真无生意。
【无生】
无生灭。读《实相宝藏论释》笔记──关于大圆满的思想(刘立千著)
唯识与中观二家,即印度佛学有宗与空宗两大派,有谈“如来藏”思想者,西藏佛学家亦将之归入空宗,称为“大中观”,但此仅为宁玛派等所许,格鲁派则未必认同,不许“如来藏”为了义中观。
无生,跟性空、无自性是一组同义词。
所谓性空,前已谈及,唯识家对此词的定义亦与中观家无异,都指一切事物与现象(法)的本质为空。但怎样才是空呢,则两家定义不同。
《楞伽经》有一颂说:远离诸因缘,无有能作者;唯心所建立,我说是无生。此颂所说,是唯识家的无生。
另一颂说:外物有非有,其心无所取;一切见灭断,此是无生相。此颂所说,则是中观家的无生。
比较两颂,便知唯识家之空,是空外境而不空内识(唯心所建立),而中观家则连内识亦视之为空(一切见灭断)。是故唯识家的性空,并不等同中观家的无生。
性空何以说为“无生”,则由于中观家要破“四边生”。(《藏传佛教辞典》)
其他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