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学文集 - 印光大师文集 - 印祖文钞菁华录白话译注 - 明对治习气   │ 文章推荐
 

常欲见好境界,易招怨家附体


原文:

123.《自知录》,为引人入魔至极可恶之魔话。上海罗济同居士得此录,石印一千本送人。丁桂樵居士欲为广布,令济同寄光一包,桂樵自己作书与光,祈为作序,以期广传。光阅之不胜惊异。即将原寄之书,完全寄与桂樵,极陈此书之祸。以初心人率皆不在一心至诚忆念上用功,而常欲见好境界,倘一见此书,以急切之狂妄心,常作此念,必至引起宿世怨家,为现彼所慕之境。及乎一见此境,生大欢喜,怨家随即附体,其人即丧心病狂,佛亦不奈何彼矣。(文钞三编)复李少垣书

白话译文:

123.这本《自知录》里的话,是引人入魔的最为可恶的魔话。上海罗济同居士得到此书,石印一千本送人。丁桂樵居士想要广为流布,让罗济同寄我一包,丁桂樵自己写信给我,希望我作序,以作推广。我看后不胜惊异,就将原寄之书,全部退回给桂樵,并极力说明此书的祸害。因为初发心的修行人大都不在一心至诚忆念上用功,却经常想要看见好境界,倘若一见此书,就会以急切的狂妄心,常作此念,必至引起宿世怨家,为之变化呈现他所仰慕的境界。等到他一见此境,生大欢喜,怨家随即附体,此人即丧心病狂,佛对他也无可奈何了。

●附录:附体分类

附体大致可分三类——暗窍附体、明窍附体、神力附念。第一类暗窍附体,其神识完全被压制,陷入昏暗晕厥,其身体完全被入侵者掌控。附体可包括天魔、鬼神、精怪等。其目的不同,附体症状也不相同。或性情大变,或疯癫呆傻,或胡言乱语,或行为怪异……。民间对附体的认识,大多局限此类,多易识别。但是,这类暗窍附体中,也可能表现得很正常,很安静,通情达理。毕竟附体众生种类繁多层次各异。附体离身后,当事人从晕厥醒来,不知前事。这类附体是最凶险的,若是讨命债的冤家,很可能发生意外甚至危及生命,必须有人照看。

第二类明窍附体,其神识被部分压制,或不压制,只入侵眼耳等窍(根识)。当事人神智清楚,有些明窍附体者甚至根本觉察不到已被附体,但却有幻视幻听等现相时常发生。这类附体,他人来看,与常人无异,除非幻视幻听时情绪失控等。灵媒类顶神附体者,冤家讨债报仇附体者,其附体原理几乎相同,各自目的不同而已。灵媒类附体,暗窍、明窍都有,明窍附体比较常见,也相对安全。鬼神附体后会有依附之通,被附体者会出现某种程度的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等超于常人的能力。或耳边常有“人”说话,告知一些事情,或听到常人无法听到的种种声音……,这是被占了耳窍。或能看到非人众生或特殊景象,或出现透视遥感等特殊功能……,这是被占了眼窍。或心中时常冒出特殊念想,某些习气思维常被强化,或心中莫名涌出诗句偈颂等,或有时预感强烈且真实……,这是被占了心窍。气功特异功能、开天眼、遥感透视、圆光术等,几乎都与明窍附体有关,当事人或知或不知被附体。与修习定功而激发的自力神通相比,前者是依附之神通,鬼神来则有,去则无。有些人不知被附体,或不察鬼神来去,所以其特异功能时灵时不灵,不是一得永得,不能随意随时施展,必须召请或修法或念特定咒语等。修习定功激发的自力神通,必须在定心或净心时,方可运用。而前者在散乱心时也可运用。

第三类,附念,或称持念。附念虽不属于附体,但却可以导致附体,魔类扰乱众生,此种手段最为多见。神力越大的天魔鬼神,不必入侵人的体窍根识,便可附念而影响人的心念思维。《五十阴魔》中多是内心魔境,但受阴十魔、想阴十魔中,不仅有外魔,且有天魔干扰,兼著鬼神,魑魅扰乱。它们“飞精附人”之前,多是附念而持。尤其是稍有定功的修行人,定境中若被持念,便会有对应境界(此相亦自心所作)。见相若七情涌动,体窍便开。如见极具恐怖相,吓尿吓傻吓晕,就是经脉体窍运行失常,鬼神便可依此漏洞而侵占人体某一窍穴。见悲境而悲伤,见喜境而欢喜,悲喜等魔伺得其便随之飞精附人。由附念,便可衍生成明窍附体,甚至暗窍附体。魔类多随顺人的恶习、邪见、烦惑、疑心、七情、五欲等念而冥附,只是相对影响,并非绝对左右,不是主导操控,最终决策权还在人类。若修行人定力尚浅,持戒不严,微细恶念潜伏,魔类附之冥加,此人多会恶习现行,破戒造恶。对于严持戒律,正见具足,定力深厚者,魔类不得其便。与其说魔类扰乱修行人,不如说修行人存有漏洞被魔利用。众生善念,佛菩萨善神持之;众生恶念,魔类恶神附之;众生无念,魔不得附,亦不得强加外念。附文:《杀心一动,恶鬼相随;转为善念,善神拥护》。

天魔等众生能附人心念,是由众生心体关系所决定。众生心体本来不二,第八识本是互摄遍摄互具遍具,众生一念心,遍摄一切诸佛诸众生心体,自然包括魔类。《观经》中言:“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其实,很多天魔之王其阶位都相当于地上菩萨。《维摩经》《华严经》更是直言,十方世界的魔王,大多数都是佛位的菩萨,用方便法力教化众生,变成魔王的。诸佛可入一切众生心想中,魔王亦可入一切众生心念,这一点,是很多学佛人所疏忽的,魔王可以持一切众生心念,魔王的神通不可小觑。魔虽能持人心念(冥持),修行人若秉持正见令正念不失,不被境界相扰乱定心,就不会发生走火入魔的危险。如《楞严经》中所言:“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见顺境不喜,见逆境不怖,佛来斩佛,魔来斩魔,七情不动,体窍不开,自然不会被附体。

定中或梦中,第六识次第逻辑思维、随念分别、第七识恒审思量等功能,或暂时伏住,或遮止弱化。六七识的潜意识念、微细念,第八识近期种子,甚至宿世种子,皆有一时俱现顿起或乱起之势(入空定除外),打破了之前时间的制约,所以才会出现“一念遍游诸佛国”“黄粱一梦枕中记”等超时间之事。因而,定中梦中,被附念持念会更深更广,也更复杂。

越是低等鬼神草仙精怪,越喜欢上身附体;越是高层次的天魔鬼神,视人肉身肮脏,多只附念,并不附体。灵媒类顶神供仙者,仙亦分三六九等,有文明非文明之分。仙家种类,冤魂仙(鬼仙),地上草仙(狐黄白柳灰等),下方仙(地仙),上方仙(天仙)等。天仙正神有大神通,若想给世人传递信息,多采用天人示梦,或神力化身,或定境示相等方式。天仙视人身如粪坑,有些附体自称天仙、罗汉,甚至佛菩萨,就算能说些相似佛法,也不要听信,几乎全是灵鬼假冒,印祖有针对开示。另外,附体是犯根本戒的,只有特殊因缘(讨债报仇等)众生才可附体。鬼神尚且不能随便附体,佛菩萨更不会破戒常附人身体。

●附录:见佛辨别真伪

再简单谈一下念佛人最关心的问题——见佛辨别真伪。见佛分类:定境见佛、梦中见佛、临终见佛、感应见佛、附体见佛。

末法时期,释迦佛在地球上的应化身早已圆寂,不要再想以散乱心用肉眼直接见真佛了。念佛人必须修至相似位破事识(阿罗汉境界),方能定中见报身佛、法身佛、尊特身佛。对于末法时期念佛人来说,仅靠一生就想修至阿罗汉破事识的境界(念佛时兼得弥陀冥加增上,可渐入理一心),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就连念佛得定,证入观行位,对近代人来说,已经是少之又少了。所以,这里讨论的见佛,只能是见佛三身之化身佛。去寺庙见泥塑等佛像,不算真见佛。

《般舟三昧经》中言,念佛人必须具足三力,方能定境中见佛。见佛三力,即念佛三昧力、本功德力及佛加持力。念佛三昧力其作用是摄心入定境,只有定境中方能见佛,心境散乱如湖水荡漾难以映月。本功德力,即性德本具之力,亦是修德有功令性德外显之力,亦即第六识独影境中自佛力显令佛像种子现行之力(若想见佛等感应,必须修出真实功德,方能令本功德力起作用,而激发性德妙用)。佛加持力,即所念之佛,如弥陀冥加增上之力,虽称他佛,但与自佛性体不二。本功德力令自识相起,弥陀他力随顺加持增上,令其相庄严微妙种种殊胜,非只自力想力成就可比。定中见佛的原理出自《观经》,十六观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具体详细讲解可参阅知礼大师《观经疏妙宗钞》,此书注解得最为圆满。不管是修观想念佛,还是持名念佛,只要定力达观行位初品,都是念佛三昧力成就,这是定境见佛的最低水平。修自力定力,意在伏惑摄心,令心清净。而梦中见佛(须清明梦),临终见佛,究其实仍然是定境见佛,两者只不过是一种特殊定境而已。感应见佛,包括定心见佛及散心见佛两种,特殊因缘个人或多人可散心位同时见佛化身。附体见佛也分定心及散心两种,两种见佛皆属伪,并且念佛人见佛中,这类见佛是最多见的。

定境见佛辨真伪:他宗修持多是无相定,若无相定中见佛为不相应,须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不被境转。虽不相应,但并非都是魔事,善须分辨。他宗易遭魔障,就是分辨善逆境真伪时,容易误假为真,落入魔网。至于净宗主修有相定,念弥陀定中见弥陀是为相应,一心专念时,见佛即是真佛,佛魔不能同持一念故。但是,定境有浅深,心念分粗细,修有相定或无相定,亦难免有微细妄念。平时持名念佛不比临终,临终加期佛来迎之想力,平时持名或有想或无想,再加持名与观想念佛又不同,偏于有相定无相定之间,此中见佛仍需分辨真伪。尤其是所见之佛,不清楚是哪位佛菩萨时,更应小心。见佛时不喜迎亦不抗拒,正其心念,继续专心念佛,若是魔持所变,渐渐消隐,若是真佛,愈加庄严。《金刚经》言:“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凡夫眼劣心粗,很难从两者见相优劣上分辨其真伪。若念佛人根本未修至定心,念佛并未成片,突然见佛立前,无需辨别,决定是伪,无视即可。但要注意,如果修行人不能随顺菩提正道而发心修持,必不能生真实功德,就算念佛能得邪定,有念佛定力,定中亦能观见弥陀化身(只是观力成就),但因无修德(虽修无德,以心邪心恶故),故不得本功德力及弥陀他力冥加(见佛三力中缺二力),没有弥陀他力加持,所见之佛不算真佛。梦中见佛、临终见佛、附体见佛亦是如此。

梦中见佛辨真伪:梦大体分四类,四大不调梦、见梦、想梦、感应梦(天人示梦等)。虽然见梦与想梦中也能见佛,但其梦境多是混乱颠倒无序的,不必考虑。感应梦见佛,属于清明梦,梦境十分清晰,场景转换有序,梦境寓意明确。为何说这类感应梦究其实仍属于一种特殊定境?平日修行以自力伏断惑业令心清净,目的就是调伏第六识。而在每日睡眠中,深度睡眠和浅层睡眠来回交替。深度睡眠中第六识完全停止,也不会有梦境。浅层睡眠第六识仍然活动,所以会有梦境。梦中第六识分别等功用会被弱化,在交替过程中,第六识渐起渐灭,依第六识而起的见思惑业也随之渐起渐灭,有种不伏而伏不断而断的特殊效果,此中某一时刻若有念,便可进入一种特殊定境。普通修行是靠自力调伏第六识入定,而感应梦是通过睡眠这个生理过程,无须自力调伏,第六识自然渐灭渐断,因缘具足便可入特殊定境(催眠也是利用了这种原理)。前面已经说过众生心体不二的辩证关系,佛魔皆可持众生心念,只要神通力用足够,其他鬼神仙灵等众生皆可托梦示梦。所以说,梦中见佛,是最难分辨真伪的。只能说,梦境是日常修行的一种体现。平日念佛精进,梦中亦能时常念佛。平日念佛散漫,持戒不严,却屡见善梦甚至见佛,此种见佛自然多伪。佛加持力度高于鬼神,可令梦中定境更深,写入第八识记忆更深刻,佛菩萨感应梦可以数年甚至终生不忘,这也可作为辨别真伪的一种方法。至于梦中见佛往生之人,生前必是念佛修至观行位初品之人,或平生五戒十善圆满之人,或三恶道性罪忏净之人。因为梦中见佛往生属于临终接引相,代表净业成熟。五逆十恶罪人很难在梦境中生起惭愧忏悔心而短时将其诸罪忏净(这类特殊定境多是很浅的)。有个网传盲人念佛往生案例中,平时念佛,后因病昏迷良久。隔天下午梦中见佛,随之而醒,向人言佛来接引,我要往生。说完后,又睡了过去(应该是又昏迷了),凌晨安然往生,身体柔软面容安祥。那法师说往生了,但若依照其他祖师大德言论,身体柔软面容安详并不能判定其决定往生。佛若前来接引,不会拖累很长时间。梦中见佛,为何还要醒来?本来就可以在梦中见佛往生。梦境见佛,此佛是不是真佛?另外,网络曾热传的助念团,人死了好几天,也能助念出种种瑞相,包括身体再现温热部位以及温热部位不断转移。这些诸多问题,都需待定商榷的。还有法师提倡搞梦中修行梦中修观念佛,这里只提出几点。催眠就是利用类似清明梦这种特殊定境,太虚大师有专文开示催眠潜在的危险性。梦中修观念佛,也是一种观想之法,印光大师“境细心粗,观想修法多起魔事”的针对开示仍对其适用。世俗中也有些人热衷“清明梦”,要知晓其潜在危险性,一定要先明白如何辨别魔境,以及如何应对魔障,方能避免意外。净宗念佛人当老老实实持名念佛,不乱搞这些。

临终见佛辨真伪:为何说临终见佛究其实仍属于一种特殊定境呢?其原理类似于梦中见佛。前者是利用睡眠过程中,第六识的渐起渐灭,而入的特殊定境。而临终见佛利用的正是人体死亡,第六识渐灭渐断的过程,无须自力定力,只要能一心系念佛号,主思往生之事,便会逐渐进入一种特殊的临终定境。进入此种特殊定境的时间在临终最后之际,命终三位(明了心位、自体爱位、乱心位)的明了心位后期,包括自体爱位,但绝不会至乱心位。由于渐入浅层定境(观行位初品),弥陀冥加之力会随着定境渐深而逐渐增强(散心位时佛加持力是最弱的,不能见佛)。理论上,绝对的临终最后一念,若仍能念佛,其定境相当于相似位阿罗汉伏断第六识的水平,再兼弥陀他力增胜,可入理一心。学过微积分之人,应该容易理解,当人越无限接近临终最后一念,第六识越无限接近断灭零,依六识而起的见思等惑也随之不伏而伏不断而断,因兼得佛力冥加,念佛力用增胜,故临终最后一念仍可念佛,其理论极值时即阿罗汉断惑事一心不乱水平,若再考虑弥陀加持增胜效果,可由相似位入分证位,即理一心不乱(蕅益大师有针对开示)。虽然证明了临终念佛可达理一心的客观存在性(莲池大师曾开示五逆罪人临终念佛勇猛可达理一心),但对于一般带罪念佛人来说(若无三恶道性罪皆已自在往生),无须达到理一心的程度,只要在进入观行位初品后,因是定境,定心念佛可生定善,定善能灭定业,其灭罪效果非平日散心念佛所修散善可比。临终一时念佛,远超平时百年修行,其原理正在于此,并非夸大其词。依念佛人各自三恶道罪心轻重,定境念佛或长或短,诸罪灭净便可见佛往生(极乐无三恶道故)。如《观经》所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妙宗钞》判下品三生皆忏罪往生。若进入临终特殊定境很久,虽能念佛却迟迟不见佛来迎,多是罪心未转,发心有问题。念佛灭罪殊胜与否,全赖发心及定力。同样念佛,定力越深,灭罪越多,发心越大,灭罪越胜。少许念佛能灭广大罪业,全赖菩提心之广大。所以,念佛人必须发真实菩提心,或暗合菩提心。临终忏罪往生,全在转心,心转方能境转,心若不转,虽能念佛,却难以灭罪。以三恶道无惭无愧造罪之心,内遮障自佛性德外显,外难感弥陀弘誓愿力,虽能念佛不得往生。所以,若临终迟迟不见弥陀来迎,必须生大惭愧心,重发真实菩提心。另外,因在明了心位后期便已渐入临终特殊定境,由一心执念佛名故,不会再出现命终三位的自体爱位及乱心位,也不会出现“临终三爱”,更不会出现“一生善恶俱时顿现”的混乱情景。除非念佛夹杂,仍贪恋娑婆诸缘,贪恋肉身不舍,才会出现临终三爱。不能往生,便会随重业牵引,出现“一生善恶俱时顿现”的临终最后情景。

以上都是针对生前无定力的散心念佛人而言的。至于生前已经念至功夫成片,修至名字位后心,兼弥陀他力冥加增胜,可入观行位初品,这类念佛人属于临终决定往生,且自在往生,无须临终助念,只要稍许念佛入定,便可第六识独影境中,见佛来迎接引往生,此种属于自力定境,其性质明显不同于前者。祖师大德曾有开示,临终见佛即是真佛,临终非魔扰时。因为临终一心念佛,期佛来迎,念佛见佛相应,故非魔化。再者,一心念佛时,佛魔不能同持一念故,见佛即真佛。但是,对于无定力散心念佛人,临终十数天念佛多是散心,最后渐渐进入临终特殊定境,仍然需要定境中忏悔念佛一段时间,方可灭罪往生。这个过程,难免微细妄心夹杂,所以临终见佛来迎前,还是会遭遇魔扰。例如,见冤亲债主来迎,见过世父母来迎,见他佛来迎,见地藏等菩萨来迎……等等魔扰之境,但绝不会变本尊弥陀、观音、大势至。因为念佛正念已经被本尊所持,魔不能再持。《地藏经》有言,过世父母来迎多是冤亲债主变现的(持念而变,心作心是)。同理,临终他佛来迎,或不知道是哪尊佛来迎,及地藏、普贤、文殊等其他菩萨来迎,或天神仙家来迎,这些都可能是魔类附念扰乱,并非真地藏真天神等,不理即可。临终见佛原理,仍然是《观经》十六观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虽然临终最后神识羸弱,因有弥陀他力定中冥加逐渐增胜(定境越深加持力用越大),所以能令念佛人在临终最后之际,仍能正念分明,临终诸苦不能乱心,见佛三力具足时,便可第六识独影境中见佛往生。

感应见佛辨真伪:如前所说,感应见佛,包括定心及散心两种见佛。《观经》十六观见佛,实际上就有感应见佛的成份,此感彼应,三力相应,便可见佛。他宗修无相定时,若定功修持殊胜,佛菩萨或护法亦可持念现相幽赞,这也算感应,但仍需辨真伪。至于散心见佛,特殊因缘个人或多人可散心位同时见佛化身。法照禅师五台山亲见文殊菩萨,亲睹道场胜境。五台山本是娑婆世界的凡圣同居土之一,文殊菩萨道场,有特殊因缘之人,便能见文殊见佛。虚云禅师拜五台山,身受重病时,感文吉(文殊菩萨的化身)细心照顾,这亦是一种感应见佛(菩萨)。这类真实公案很多,就不多例举了。至于需不需要辨别真伪,再举个例子。某地突然有人自称某佛某菩萨应世人所感而出现于世,念佛时口放金光,口出莲花,有天眼通天耳通神足等神通,能讲经说法,广收信众,度化有缘。你怎么应对?辨不辨别真伪?末法时期这类魔王应世,比比皆是。

附体见佛辨真伪:附体见佛也分定心见及散心见两种。定心时魔类只须附念便可令其定境中显现佛像。《五十阴魔》受阴十魔、想阴十魔中有外魔,并非只心魔。经文写的很明白,但很多修行人并不能察觉,因为这些魔类最先只附念冥加,并不现身,所附之念亦是修行人之念,或修行人第八识原有之种子,次第持之,修行人依次缘之,便会定心中见各种玄妙的境界,误以为自己证得了天眼通他心通等,防不胜防,最后由附念衍生为明窍附体,此时修行人仍不会察觉自己被附体,最终沦为魔王传播邪法的工具。这类人多是定慧不能等持,定功殊胜,正智不足,才会被魔类利用。至于附体者散心见佛,属于明窍附体,是鬼神依通的幻视作用。若当事人不知被附体,自以为得了天眼通,能见奇特微妙等相。为何说念佛人见佛中,这类见佛最多见?北方佛教徒,几乎都有仙缘,佛堂同供仙家的比比皆是。本地一位居士去拜九华山,夜晚与同行人闲聊,结果几乎都是带仙顶神的,“各显神通”热闹非凡。南方乩鸾等灵媒盛行,黄大仙等信仰很胜。密宗派系众多,但鱼龙混杂良莠不齐(黄念祖上师曾开示过),有些密宗支派重视护法,酒肉供养,这些护法就是鬼神。假活佛等人,正是利用护法依附之神通,招摇撞骗,欺骗信众。在这样大环境下,具足正知正见的念佛人并不多,如印祖所开示,常欲见好境界,冤亲债主伺得其便,所以明窍附体而散乱心见佛,最为常见。这类人常生邪见,会质疑《般舟三昧经》见佛三力,因为他们并未证得念佛三昧(功夫成片亦属三昧之最低等),以散乱心念佛便可经常见佛。这类邪知邪见,是最容易破坏其他念佛人正见的。黄念祖上师在《谷响集》中举个真实案例。一位老女居士,因念观音,就想见观音,谁知见到观音后,从此见种种相,扰乱不息。于是白天黑天,开眼合眼都见。或见善相,或见恶形,心惊意怖,苦恼无穷。夜不能睡,昼不能休,精神疲顿,神经紧张,无法可医。纵满室坐满了人,仍见满室都是恶相,遂致精神恍惚,身心俱疲,苦恼万分,命在旦夕。这个案例,正符合印祖的开示,实际上已经被明窍附体,这位老居士不知而已。若对教理明了,念佛必须念至名字位后心,方能在佛加持下观见化身佛,自然不会急求见佛,这类附体魔障自然会避免。末法时期,名字位散心念佛人占绝大多数,能念至功夫成片自在往生的少之又少。所以,念佛人若遇见佛等相,首先应审视自己念佛功夫是否精进增长了,否则就要意识到,自己可能已经被明窍附体了,应引起注意。

另外,念佛人临终念佛阶段,会不会发生众生附体呢?临终散心正念念佛阶段,会不会发生幻视而见佛呢?若附体众生执意不离开,会造成往生障碍吗?东天目山往生纪实中,就有个真实例子。女居士重病念佛求往生,佛友一同助念,竟然发生了附体意外,女居士不能言语,头也抬不起来(属于暗窍附体)。后来众居士解劝,代替忏悔,最后才化解。这个例子令人感慨很多。若是明窍附体,临终前期散心正念念佛时,虽然可能会产生幻相,但只要信愿坚定不被迷惑扰乱,就不影响念佛正念;后期渐入特殊定境时,由散心正念念佛渐渐转为定心正念念佛,由念佛一心不乱故,菩提心真实故,弥陀持念增胜故,三力具足而见佛来迎,所见即是真佛,非幻视幻相,此时所见弥陀化身之像,庄严殊胜光颜巍巍,远远非附体幻相可比,很容易区分识别。暗窍附体就很麻烦,念佛人神识会被压制而入晕厥状态。它一直不离体怎么办?理论上,临终最后期的现阴阶段,前五根谢灭,第六识与肉身似离非离之际,暗窍附体应该会自动失效,人的第六识虽然在逐渐变弱,应该还是会再次清醒过来。所以助念居士代替忏悔的同时,不要间断助念,还是有往生希望的。念佛人当引以为戒,平时应持戒念佛,勤忏悔罪业,功德大回向同时,兼回向累世冤亲债主,以修惭愧心忏悔心,来化解怨业。

不管是众生附体,还是见佛真伪辨别,都是非常复杂之事,以上只是初阶浅释,佛法深广并不只局限于此。阅读推荐《平时见佛与临终见佛的真伪辨别》。



  其他相关文章
· 色欲一事世人通病,欲绝此祸当如是观
· 三力见佛必定真佛,临终往生时如何避免遭遇魔扰
· 临终见佛须提防假佛吗?以不变应万变
· 助念时,为何有人能看见瑞相,有人看不见?
· 起信论设问:临终见佛,为是自佛,为是他佛?
· 见佛决定,往生决定;名字位如何见佛?
· 进一退九怎么办?临终有魔怪变成佛形来扰乱?
· 临终时,有魔化佛来接引的情形吗?
· 临终瑞相能否就表示解脱了吗?
· 念佛、忏悔、功德、灭罪、菩提心之间的关系?
· 净土法门,一代时教之极谈;带惑往生
· 请仙附体降鸾等多是灵鬼假冒仙佛神圣
· 梦的种类,作梦的原因如何,梦有预测能力吗
· 交灵术(催眠)是怎么回事?与佛教神通比较(太虚大师)
· 境细心粗,观想修法多起魔事(印光大师)
· 不随不制,不闻不睹,实乃去妄去魔之良方
· 未得一心不期见佛,心无正见易生魔障
· 何谓功德?如何识别有无真实功德?
· 三种见佛三昧;何以未得神通能远见诸佛?
· 散心念佛人临终也能见佛往生的原理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