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印光大师文集 -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 文章目录   │ 文章推荐
 

印光大师开示精编

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祖师原著

  净土一门,三根 普被,利钝全收。上之则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则五逆 十恶 ,阿鼻 种性,亦可预入其中。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世众生,欲即生了生脱死,便绝无企望矣。

  然此法门如是广大,而其修法又极简易,由此之故,非宿有净土善根者,便难谛信无疑。不但凡夫不信,二乘犹多疑之。不但二乘不信,权位菩萨 ,犹或疑之。唯大乘深位菩萨,方能彻底了当,谛信无疑。能于此法深生信心,虽是具缚凡夫,其种性已超二乘 之上。

  由以信愿持佛名号,即能以凡夫心,投佛觉海。故得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欲说净土修法,若不略陈诸法仗自力了脱之难,此法仗佛力往生之易,则不是疑法,便是疑自。若有丝毫疑心,则因疑成障。莫道不修,修亦不得究竟实益也。由是言之,信之一法,可不急急讲求,以期深造其极乎哉。

  若论念佛法门,唯以信愿行三法为其宗要。三法具足,决定往生。若无真信切愿,纵有真行,亦不能生。况悠悠泛泛者哉。蕅益所谓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三世不易之常谈,三根普被之妙道也。宜通身靠倒,庶亲证实益耳。

  吾人欲了生死,实不在多,只一“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足矣!纵饶读尽大藏,亦不过为成就此事而已。

 · 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圣量大师
 · 当知求来生做人比求生西方更难
 · 欲现生了生死当修净土
 · 净土法门统摄一切禅教律
 · 世尊说万法是为引一切机宜同入佛法
 · 不识字人能念佛当然也可以往生
 · 谤法者临终时能忏悔亦接引往生
 · 超胜一切法门的净土法门
 · 仗佛力修证因果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
 · 《弥陀经》解首推三疏
 · 不信因果之害
 · 持名念佛最利末法钝根之士
 · 大师的净土思想
 · 晨朝十念法
 · 都摄六根为念佛之妙法
 · 十念记数念佛法
 · 净土法门是上求下化的大乘法
 · 净土法门是特别法门
 · 净土法门是诸佛下化、菩萨上求之要法
 · 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意义
 · 念佛一法三根普被
 · 信净土法门须有决定不疑的信心
 · 末法提倡净土应有重点
 · 带业往生
 · 采佛言祖语中契理契机者编辑成书
 · 常存惭愧心是真佛弟子
 · 成佛度生是往生者之本愿
 · 大师开示“不能往生”之例
 · 当修净土一法,勿好高务胜
 · 对念佛不善用心时出现情境之处理
 · 凡怨业病,至诚念佛即可速愈
 · 大师教诫病人如何修行
 · 发善心同念佛祈猛兽毒蛇蝗虫远离
 · 佛弟子为医者之责
 · 佛视众生皆是佛
 · 工作与念佛的关系
 · 工夫浅薄业力深厚不碍往生净土
 · 佛说净土法门之原因
 · 因果规律的含义
 · 劝注重因果
 · 因果的重要意义
 · 有关放生的开示
 · 往生助念利益甚大
 · 念佛往生之“水清月现”
 · 为何念佛人也有惨死
 · 普通法门和净土特别法门区别
 · 海门汲浜镇助念往生社缘起
 · 解释《龙舒净土文》中的念佛方法
 · 看经前应知看经之目的和方法
 · 恳切念佛定可消除疾病与魔扰
 · 对治色欲的方法
 · 诫初发心学佛者
 · 净土法门之妙
 · 净土法门的要点
 · 具信愿念佛即可仗佛力往生西方
 · 了生死法以净土法门最为稳当
 · 临产恳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必无生产痛苦
 · 盲聋喑哑等残疾人能信愿念佛亦能往生
 · 没有信愿,念到一心不乱也不一定往生
 · 临终助念的利益及临终破坏的祸害
 · 爱子之道
 · 母教之重要性
 · 母教内容
 · 大师对防治虫害所作的开示
 · 残破经书佛像应焚化妥善处理
 · 传授皈依应慎重
 · 刺血写经且作缓图,当先以一心念佛为要
 · 大师开示居士家庭丧事之全过程
 · 临终助念的三大要点(临终三大要)
 · 老年人病重时之助念应予推广
 · 临终助念要专一念佛
 · 末法世中净土法门最合众生根性
 · 末法众生必须念佛
 · 念佛不可涉入禅家参究一路
 · 念佛不能贪多图快
 · 念佛不同于参念佛是谁
 · 念佛不宜始终只念四字
 · 念佛持咒,心若至诚,法法皆灵
 · 念佛利益多于诵经拜忏做水陆
 · 念佛解怨退冤母子利益无边
 · 念佛求生西方临终接引完全是佛力
 · 念佛求生西方与兼念观音
 · 念佛人超凡入圣的秘诀是至诚与恭敬
 · 念佛人不可以自杀求早往生
 · 念佛与回向
 · 念佛与阅读经论的关系
 · 念佛之人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
 · 临终助念法器宜用引磬
 · 念佛法门是总持法门
 · 佩戴护身符注意事项
 · 净土五经的大意
 · 念佛人多往生人少之原因
 · 净土法门是畅佛本怀之法
 · 祭拜祖先宜用素食
 · 念佛的规矩、仪式
 · 燃臂香、燃戒疤(即顶香)
 · 净土三经专明其致
 · 如何念佛
 · 若先有怕不能往生之疑,则不能往生
 · 若信愿真切,心中未能十分清净亦得往生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