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佛文集 - 藕益大师文集 - 正文   │ 文章推荐
 

  戒无定慧,犹克善果;定慧无戒,必落魔邪

  ○蕅益大师开示节录

  人知宗者佛心,教者佛语,不知戒者佛身也。卢舍那佛,以戒为体,恶无不止故净,善无不行故满。倘身既不存,心将安寄,语将安宣。纵透千七百公案,通十二部了义,止成依草附木无主孤魂而已。…

  无量法门。不出三学。一往戒定属缘因。慧学为了因。实三学之中。三因圆具。又次第则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后后胜前。推本则戒无定慧。犹克善果。定慧无戒。必落魔邪。思之思之。…

  剃发染衣,会有良时。归戒闻修,不劳诹日。非归戒无以为出要之本,非闻修无以开出要之门。佛法染神既深,解脱机缘自凑。否则前牵后引,岁复一岁。净信初心,渐至牿亡,非丈夫所以自奋也。

  ○虚云禅师开示节录

  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发慧。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告诉我们。不持戒而修三昧者。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亦落邪魔外道。可知道持戒的重要。持戒的人。龙天拥护。魔外敬畏。破戒的人。鬼言大贼。扫其足迹。从前在罽宾国近著僧伽蓝的地。有条毒龙时常出来为害地方。有五百位阿罗汉聚在一起。用禅定力去驱逐他。总没法把他赶跑。后来另有一位僧人。也不入禅定。仅对那毒龙说了一句话。“贤善远此处去。”那毒龙便远跑了。众罗汉问那僧人什么神通把毒龙赶跑。他说。“我不以禅定力。直以谨慎于戒。守护轻戒。犹如重禁。”我们想想。五百位罗汉的禅定力。也不及一位严守禁戒的僧人。或云。六祖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我请问你的心已平直没有。有个月里嫦娥赤身露体抱著你。你能不动心吗。有人无理辱骂痛打你。你能不生嗔恨心吗。你能够不分别冤亲憎爱。人我是非吗。统统做得到。才好开大口。否则不要说空话。

  师开示云:“学佛一法,亦易亦难。从言教上解悟,此理甚为容易,所谓言下顿悟。如用功得当,即亲见到自己本来面目,亦不为难。但要得到真实受用,不为一切境界所转,随时随地自己作得主张,能够解脱自在,造次颠沛都能如是,那就非年久月深、无明烦恼断尽、习气毛病扫清不可。由事上磨练,确实证悟,此则为难也。又断无明烦恼,除习气毛病,莫若严持戒律;戒律清净,无明烦恼习气毛病自除。若不持戒律,纵修习有成,亦是天魔外道。”

  ○印光大师开示节录

  三皈五戒,为入佛法之初门。修余法门,皆须依此而入。况即生了脱之至简至易、至圆至顿之不思议净土法门耶?不省三业,不持五戒,即无复得人身之分。况欲得莲华化生,具足相好光明之身耶?…

  律,不独指粗迹而已,若不主敬存诚,即为犯律。而因果又为律中纲骨。若人不知因果,及瞒因昧果,皆为违律。念佛之人,举心动念,常与佛合,则律、教、禅、净,一道齐行矣。…

  如来以三事故,令正法久住于世,众生悉蒙度脱。三事者何,曰戒、定、慧。以众生一向背觉合尘,轮回六道,今欲令其背尘合觉,趣证涅盘。非戒,则无所束缚,必至随逐尘境,起惑造业。非定,则识波奔涌,何能心无所住。非慧,则本具之真心何由彻证,幻起之妄惑何由顿灭。故《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须知此三,全三即一,全一即三,切勿谓戒但为定慧之初基而已。夫律仪戒,执身不作,可云初基;而定共戒,执心不起;道共戒,业尽情空,真穷智朗。岂非定慧之全体大用,何得唯以初基视之。然定共、道共仍以律仪而为本体,但以持戒功用浅深而立此二名,初非另有所说之戒本也。世人每以律仪为论,致不知如来制戒大意者,或藐视之,而真戒、真定、真慧无从闻熏而冀及,为可叹也。…

  戒定慧三学,为学佛及修净业者之根本,而戒尤为要。故《观无量寿佛经》开示净业三福:一则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则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则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初、二,多属戒学,三则三学圆具。具此三福,则净业大成,往生上品。故于《净土五经》后,附《华严经净行品》及《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以期净业行者,于律仪戒之执身不作,进而得定共戒之制心不起,及道共戒之超情离念,断惑证真。然纵得定共、道共二种实益,犹当兢兢业业,执持律仪戒,以为自利利他,维持法道之轨范,则空解脱人,无由以大乘藉口,而因之以坏乱佛法,疑误众生也。…

  按: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中云:“果得一心不乱之人,无更起惑造业之事。”这正是对大乘念佛法门念佛三昧(一心不乱)的侧面诠释,此三昧不乱必含摄菩提心,没有菩提心作为依托的修行,不可称为大乘。小乘修行不讲菩提心,小乘持戒制身不行,不如大乘制心究竟,故偶得定者常常退堕,甚至破戒造恶,最终难伏惑少证果。对于大乘修行而言,菩提心为一切修行的根本,念佛法门也不得例外。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中细分顺菩提门及违菩提门。破戒造恶等行属违菩提门,会败坏之前诸多功德,此修行人实属漏器,不能累积功德。《观经》下三品往生之人虽是五逆十恶罪人,但必须临终忏罪方能往生。而念佛忏罪,必须具足真实功德,无功德不能灭罪。又平时散心念佛所修散善很难转灭定业,亦难忏净性罪,故名字位初心念佛人不能入决定往生之流(但仍有往生的可能)。念佛人若不持戒,就算偶入定境,乃是邪定,非大乘三昧正定。以菩提心不真,见佛三力缺二,口说深信切愿,实则往生资粮并不具足,故难得见佛往生,其最终下场必落魔邪。黄念祖大德在讲座中提及的一位出家人,平日念佛精进,有一定念佛功夫,可后来上吊死了。悟道法师也曾例举了台湾一位经常参加精进佛七的开环保车司机,能够念三天三夜不睡觉,第二天精神也非常好,可后来却跳楼自杀了。所以,念佛人得诸佛护法加持,这种护佑效果不可过于迷信。如理如法的修持,含摄真实菩提心,严持戒律的念佛,才能得到真实利益。诸佛护念,实则修德有功,性德外显,自性佛力护念故(自佛即含摄他佛,自他不二故),千万不可心外取法,误会经教。念佛法门属于自他二力法门,虽有佛力冥加,尚不能免修念佛邪定者最终魔邪恶果,更何况其他通途自力法门。

  众生一念心性本自具足一切德能,互摄遍摄互融遍融十方一切诸佛诸众生,以心体不二心心互摄故。能得戒神护法及诸佛菩萨护佑,皆因众生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佛菩萨护念加持种种愿行功用其实正是众生自性德能,若将佛菩萨护法视作神明,心外取法心外见佛,都非大乘正见。若遇急难的众生必须至诚一心称念观音方能得救,不称不救,原因正在于此,印祖示之为“众生心中之观音救之耳”。一念清净心,随顺戒定慧修行,与菩提正道相应,由修德而激发性德,自性佛菩萨护法戒神种种德能功用便逐渐显露;反之,若逆菩提正道,随顺贪嗔痴恶习,染污自性而遮障自佛德能,戒神护法自然随之而隐匿。心多恶念,便与天魔恶神相应,障碍修德,并令宿世恶业定业增上成熟,诸多魔扰附念而持,显隐开关全在自心一念。很多人误会并片面夸大佛菩萨护佑效果,磕个头念个佛,就能一劳永逸得佛庇护。实际上,逆菩提正道的发心,与贪嗔痴慢等烦惑相应的恶习,令心境下堕染污自性的恶念,皆可毁坏之前的诸多功德,而遮障自性德能,即关闭佛菩萨护念的通道。祖师常言,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不念佛法界,众生心念便会落入其余九法界,细审早晚课之外的起心动念,便可知来世转生的去处。小乘戒律只制身,大乘戒律更制心,只有念念与大乘戒律相应的修行人,才能时时得到佛的护念,关闭魔的加持。否则心境不断在善恶法之间来回波动,终不能入决定往生之流(决定往生对应十六观第三观地观成,观行位初品,最低伏惑事一心不乱的水平,即功夫成片,详见《观经疏妙宗钞》)。蕅祖在《要解》中言“果得一心不乱之人,无更起惑造业之事”,这正反映了大小乘之间戒定慧三学的不同,要知道修习小乘禅定常常会发生退堕并很难证得初果,其主要原因正在戒律制心及慧学正见等方面不如大乘究竟。很多念佛人都知念佛往生全在信愿行三资粮,“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这一名句大家耳熟能详,但要知晓蕅祖注解愿行时,是随顺四弘誓愿,含摄菩提心的。“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破戒造恶属逆菩提门,虽能念佛但菩提心不真,心境下堕难生真实功德,口头虽说我深信切愿,实则已非蕅祖所示的信愿行,最终能否往生,只能看临终最后之际的念佛忏悔是否至诚,是否能发大惭愧心,彻底痛改前非随顺菩提而转心(此中已摄戒),否则很难往生。只有平时已修至功夫成片,具足伏惑事一心,能修出定善灭却定业性罪,决不再造三恶道诸罪(五戒十善圆满,即观经九品之中品下生水平,亦即蕅祖所言“无更起惑造业之事”),方可言决定往生,且属自在往生。除此之外,其他念佛人临终必须忏罪念佛。慈云灌顶大师《念佛人一百种果报》中所示,念佛头三条果报就是堕落三途,并非危言耸听。愿修行人深思之,一定要重视持戒及菩提心。



  其他相关文章
· 玄素开士结茅修止观助缘疏
· 戒德之人,道护为强(自己护自己,无须外求)
· 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 魔障的对治——如果发生了魔障应如何处理?
· 散心念佛人临终也能见佛往生的原理
· 作法忏、取相忏、无生忏,三种忏悔修法
· 假善人虽得助念亦难往生之真实案例
· 自心与佛心及众生心性之间的关系 一室千灯?
· 既然有护法神,为何还会着魔
· 非观音处处去救,乃众生心中之观音救之耳
· 念佛、忏悔、功德、灭罪、菩提心之间的关系?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