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答疑节录
《无量寿经起信论》云:“问:‘临终见佛,为是自佛,为是他佛。若他佛者,即成魔业。若自佛者,想力所成;虚妄不实,云何往生。’答:‘自佛他佛,总成戏论。人我两忘,自他不异。诸佛法身,湛然常寂。以本愿故,感应道交,即自即他,无虚无实,唯一真如,周遍法界。众生依于业缘,幻有分段。如居屋下,不见天日。念力诚坚,幻缘斯净。如撤屋蔀,天日豁然,任运往生,还同本得。’”
《无量寿经起信论》问:“临终见佛,为是自佛,为是他佛。”他这问得很厉害。若是他佛的话,那是成魔了。若自佛的话,你自己想出来的;既然这样你怎么能往生呢?彭绍升居士答的也很好,“自佛他佛,总成戏论”,你说自说他都是戏论,都在那开玩笑。“人我两忘”,修行的人,人和我都忘了。所以《金刚经》的赞子:“断疑生信,绝相超宗,顿忘人我解真空。”人我都把它忘掉才行,人我得两忘,才能解真空。“自他不异”,不异就是不二。《维摩诘经》不二法门,一切不二。所以我们就坏在第六分别识,种种分别。诸佛的法身是湛然常寂,但弥陀以本愿的缘故,加持行人感应道交,也就是即自即他,自就是他,他就是自,本来是一体的。我们的本心和弥陀的法身,本来一体的。所谓情生就智隔,我们的念都是情念,把本有的智慧隔住了,就不能了达。实际上无实无虚,唯一真如,周遍法界。众生就是由于业力的关系,妄有分段生死,就像在屋下搭了很多棚子看不见天日。你如果念得很诚恳,这些业缘清净,就像拆掉了屋棚,豁然见天日了,你就可以往生极乐,证无生忍,显明自己的本心,也就是本来你所有的。又此论扫尽一切分别,自他生佛总成戏论。唯一真如湛寂周遍。任运往生极乐,还在本心之内。”
按:《般舟三昧经》说持佛力、三昧力、本功德力为见佛三力。“持佛力”为弥陀他力(权说为他,自他本不二故,黄老开示中曾提及“他力正是自力”等说),众生能随顺菩提正道而念佛,当下念诵阿弥陀佛时,必能持阿弥陀佛他力加持。“三昧力”为念佛人至诚念佛正定之力(邪定者不堪称三昧正定正受),念佛的修法包括持名、观想、观像、实相等。净宗一心不乱与功夫成片,皆属念佛三昧,皆有伏惑与断惑之别,其功夫阶位跨度可由最低观行位初品伏惑事一心至分证位断惑理一心。提及念佛三昧,不可只知只论断惑一心,如法身菩萨断见思尘沙破无明之理一心不乱,阿罗汉断见思惑之断惑事一心不乱。其实,观行位初品的伏惑事一心不乱,仍属三昧范畴。世尊在《观经》十六观第三观地观修成时,授记此人临终决定往生,并用了“三昧”一词来区别前两观,日观水观虽成,但只是偏重想力成就,并非三昧。知礼大师《观经疏妙宗钞》判地观修成时,对应阶位为观行位初品,与九品往生之中品下生相对应。圆教观行位初随喜品,定功大抵欲界定上下,离初禅还甚远。初禅其实也并未断惑,同样属于伏惑。断见思惑可证阿罗汉,可凭自力竖出三界。而净宗之所以被称为易行道,有胜方便,妙在带业往生横出三界,只须具足最低的伏惑一心,便可定中见化佛,从而往生。当然,念佛功夫高者也能靠自力断见思惑甚至伏断无明,观见报身佛甚至尊特身来迎,但对于末法时期修行人而言,这类最上利根之人少之又少。断惑一心难证世人皆知,但最低伏惑事一心不乱却不然,只要菩提心真实,五戒十善能持住,精进念佛三年五载,几乎都能证得,皆可入决定往生之流,属于临终自在往生,无须他人助念,便可定中坐脱立亡(这个坐脱功夫有佛力增上的效果,与禅宗自力坐脱又不同),与临终忏罪念佛往生的境界差别甚大。
虽然祖师大德一再强调,未证一心不乱者仍能往生,但这个“仍能”并非决定之意,就算自认为深信切愿,也不能称之为决定往生,毕竟此“深信切愿”无决定伏惑之功(若能决定以信伏惑、以愿伏惑、以菩提心伏惑、以念佛伏惑……,皆可称伏惑一心不乱,即智者大师一心九品一行九品之说),这类人能否往生全赖临终遇缘,临终数天或十数天内至诚念佛忏罪转心,要受临终诸苦,必须熬至临终数天十数天最后之际的“临终特殊定境”方能见佛,最后才能第六识独影境中往生,仿若梦境般。平时散心念佛所修散善,难灭定业,也不能忏净三恶道诸罪(性罪必须修取相忏得定,亦即念佛得定方可忏净),若横死定业先于成熟,突然横死来不及念佛,又如何能见佛往生,又如何能称为往生决定呢?尽管突然横死的过程,也有极短的“临终特殊定境”时期,但当事人往往很难在这类极端的境缘中把握住临终正念。虽然临终后期有弥陀他力“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入定心正念的方便,但见佛前期的散心正念,及念佛忏罪转心,还是要由念佛人自己生起,自己把握,佛是不能代替众生起心动念,代替念佛忏罪的。本愿念佛法门提倡临终无须正念,就算颠倒贪恋甚至昏迷晕厥也不影响往生,往生全仗佛力,弥陀他力稍一加持便可令念佛人正念得生……,已非正信的佛教理念。本愿念佛法门屡屡引用印祖文钞,往往是断章取义。印祖有关临终正念临终助念等开示比比皆是,弥陀他力若真有如此绝对力用,印祖也不必苦口婆心劝人注重临终正念,让人临终助念了。往生的确“全仗佛力”,但往生之前的见佛却仍然是需要见佛三力的,并且“全仗佛力”中的佛力,也并非只弥陀他力,仍然包括见佛三力的本功德力,亦即自性佛力。临终往生不能只谈后期的往生,必须先谈前期的念佛见佛,只有先能见佛,方有后期的往生诸境,见佛三力对后期往生诸境的作用是一气呵成的,不可割裂。莲池祖师及蕅益祖师提及的往生三力,实际上正是见佛三力的另外一种表述而已(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
见佛有很多种类,是非常复杂的佛学课题,此处展开有限,可一并粗浅参阅“《见佛辨别真伪》”一文。不管是定中见佛,还是临终见佛,甚至梦中见佛,附体见佛,催眠见佛,施术见佛……,其见佛原理皆离不开《观经》“心作心是”。首先它是自识的,第六识独影境中相(某些感应见佛、附体见佛、施术见佛除外),所以见佛必须是先有自力的,离开第六识的参与,根本不能见相,就算佛以神力现相其前,当事人也不能起识缘境而见佛相。除非修至破事识,达到阿罗汉境界以上,可见报身佛或尊特身,功夫以下者只能通过事识见化佛,离不开第六识。之所以提到第六识独影境,是说这类见佛非肉眼所见,非弥陀他力独自变相于空中,令往生人肉眼得见。若肉眼得见,身边众人肉眼构造相同者,皆应同见,事实却并非如此。这一点很多念佛人不知,想当然认为见佛是弥陀他力独自变现,令人得见。净宗人真的应该适当的涉猎一点唯识学常识,才可避免某些误会,更利于对佛法的深入理解。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是天堂地狱,是心作天堂地狱……,这些词句皆是佛法根本原理,若不知唯识学,对其理解必然不会透彻。曾见过某本愿念佛法门法师写的文章,误以为只有修唯识观的,修观想的人,才会心现识变,心作心是。看那架势,坚信念佛法门是特别法门,不可以通途法门教理来衡量,所以,不可以拿其他宗派的任何基本法理来解释净宗的一切,误会深矣!殊不知,不管学哪宗哪派,不管佛门还是外道,普通世人以及其他法界众生,无不是心作心是,心现识变。人类见佛原理如此,其他道众生见佛亦是如此。
正因见佛种类很多,所以辨别见佛真伪,更是重中之重,是非常关键的课题。若不知也不辨,误以为见佛就是见了真佛,不只影响自己往生大事,形成错误知见更会影响周围信众。由于众生心体不二,一念遍摄三千,如帝网珠,一室千灯。反过来讲,一切众生只要神通足够且因缘具足,皆可持人心念而令人不同境界中见相见佛。佛力不可思议,魔类神通亦不可思议,认清魔扰识别魔障及降伏魔外,历来是佛门必修。本愿念佛法门提倡拈去自力修行,片面夸大他力往生,主张临终颠倒昏迷亦不碍往生,只须弥陀他力稍一加持便可令其正念得生,或者不必恢复正念,弥陀直接摄其神识送去极乐转生。若果真如此,随顺其理,试问天魔亦具大神通,亦能稍一加持而令其失去正念,贪恋世缘,亦能先于弥陀而诓骗诱惑临终人,将其神识接引至地狱三途。如《地藏经》中所言:“是阎浮提行善之人,临命终时,亦有百千恶道鬼神,或变作父母,乃至诸眷属,引接亡人,令落恶道,何况本造恶者。”若依其理,过分夸大他力,就算临终人本不想去,天魔稍一加持,就能转其心念,乖乖随之舍生了……。至于佛力护念,念佛人得一心不乱者,方能究竟得弥陀加持增上,魔类不得其便。本愿念佛法门者,只重深信,拈除自力修行,不忏恶道诸罪,甚至将发菩提心也视作他力而舍弃,必然不入第一类自在往生,临终数日中,弥陀来迎前(甚至根本不迎,未达往生最低标准,就算强行将其神识送去极乐,其所见仍是地狱三途,弥陀根本不能他力断惑他力灭罪之故,详见《善导大师凡夫入报说,非他力断惑说》一文),魔类必然可随顺其妄念而现种种境种种相。蕅祖开示临终时非魔扰时,是指合格的善人及准善人,明发或暗合菩提心且深信切愿之念佛人,临终一心念佛时,念念相应,故见弥陀必是真佛。换作禅宗修无相三昧,若见佛皆是魔扰,所念与所见不相应之故。再看各类往生传记,念佛人临终见过世父母眷属来迎,念弥陀却见地藏等佛菩萨来迎,念佛人临终魔扰的真实例子比比皆是。这些还是临终具足念佛正念的人所遭遇的,若换作拈去自力修行,不重视临终正念的本愿门信众,魔类完全可以假冒弥陀前来诱骗接引,已经有真实案例可查的。其实,就算正信的生前未修至一心不乱的念佛人,这属于第二类临终念佛忏罪往生的准善人,仍须熬过临终数日或十数日后,方能由散心正念过度至定心正念,入临终特殊定境之后,佛力加持增上的效果才能更加充分。而前期散心正念时,虽能系念佛号,但弥陀他力冥加的力用相对较弱,不能令其入定,也不能令其伏惑,必然偶尔妄念夹杂,业障重者若发生魔扰也不足为奇(可参考省庵大师《念佛着魔辨》一文,“若一念不觉,则一念颠倒;念念不觉,则念念颠倒。颠倒既起,魔事兴焉,毕世工夫,一朝唐丧,可不畏欤!”一念妄念起,弥陀他力加持便会相对中断而消隐了)。就算入得临终特殊定境,但由于各自发心不等,至诚勇猛心或有差别,故忏罪效果也不尽相同,达到恶道诸罪消灭,得见弥陀之前的初期浅定时亦有遭遇魔扰的可能。如是对比可知,本愿门信众拈去自力修行,把弥陀视作神明,却留了更多的漏洞给魔类。相信纯他力往生者,为何不深入思考?——神通广大的神明啊,为何不在临终第一天前来接引?为何有的念佛人能坐脱立亡自在往生,为何有人临终须煎熬十数日?为何有人临终瑞相殊胜,为何有人无瑞相甚至恶相?(本愿念佛法门是不判临终瑞相的,就算恶相也认为决定往生,这是严重的问题。另外,其理论错误根源全在生佛心体判别失败,误以为极乐弥陀佛体在西方,念佛人心内烦惑只障自心弥陀,不障西方弥陀,故而片面夸大他力作用,详见法然《净土随闻记》。)
“本功德力”属念佛人性德性具之力,仍可归为自力。修德有功,性德方显,因缘具足,性德妙用便令念佛人独影境中得见弥陀圣像。念佛人能观见弥陀来迎之事,是自性本具之德能,是修德激发性德妙用之时,与此同时弥陀他力冥加其中。因持弥陀他力故,非只念佛人自己观想之力,故所见弥陀化佛庄严巍巍微妙难思。虽源于生前落入第八识的佛像种子如今现行,但其微妙程度远非生前可比。若见化佛,众生所见各不相同;若破事识见佛报身,唯是同一身相。又弥陀是法界身,遍入众生心想中,众生起心念佛之一念,念念不离弥陀心。众生心作心是之弥陀,即是西方弥陀所遣之化佛。众生是弥陀心内众生,弥陀是众生心内弥陀,弥陀众生同一法身。众生一念念佛之力中,必摄弥陀冥加之力,亦是自性佛力外显之力,自性弥陀与西方弥陀本非二佛,又如何分自分他?以权释实,不二中不妨言自言他,以方便入究竟,圆融法中皆入不二法门。
众生心性妙用不可思议,修习定功第六识或伏或断时(正定、邪定),或特殊时期第六识渐起渐灭不伏而伏意识相对清明时(如感应梦、临终、催眠等时,虽无自力定力,但仍可入一种特殊的定境),或根识被入侵明窍附体时(或知或不知,或定中,或梦中,或临终,或净心时,或散心时),由于“定果色”的缘故,因缘具足皆可见佛,定境越深见佛见相越真,越微妙不可思议,非平时散心想力所成之相可比。见者往往误以为所见皆是真佛,大错特错。种种见佛皆是自性心体本具之妙用,心念或被佛菩萨所持,或被仙魔鬼神精怪等众生所持,或无所持只自己定境中观力想力成就,皆可心现识变各种境相。这里一定要注意的是,种种境界皆是自心所现自识所变,不是离开自心识,别有纯他力“放电影让你见”,外道及二乘不知大乘心法,往往有此误会。只要有足够神通的众生,非只佛菩萨正神护法,皆可持人心念,或粗念或细念,或不易察觉的潜意识微细念,只要有念,只要是定境,定果色的缘故,皆可见佛见相,三维立体感,相状不可思议。持念者因法力不等,虽同是持人心念,调用当事人阿赖耶识中同一旧识种子以现相,但所见之境所现之佛相还是会有种种微细差别。《金刚经》言:“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心粗境细,凡夫根本不易察觉真伪。故《楞严》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禅宗修定,稍有定力便会有种种境界,因主修无相定,定中见相本是不相应,但可依凭境界辅助论证定力功夫增长与否,故而要辨别圣境魔境。修禅而着魔者屡见不鲜,境界辨别不可轻视。尤其是附体见佛,情形更为复杂,涉及定心或散心,范围比其他几种见佛情形更为宽广。前者持念,只是冥持人心念,附念而持,后者则是入侵眼耳等根识,两者见相有本质上的不同,要注意区别。
最后再例举印祖文钞一文《假善人虽得助念亦难往生之真实案例》,伪善人虽能念佛,但无本功德力,修德无功性德自然不显的缘故,即无真实功德。可参阅《念佛、忏悔、功德、灭罪、菩提心之间的关系?》一文。《观经》有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有人释言:“念佛即诸罪消灭”。这显然是不严谨的。印祖也有针对开示《虽也念佛,但因发心不等,道业功德天壤之别》。慈云灌顶大师《念佛人的一百种果报》中,头三条就是堕三途。果报百种,皆因念佛之心不等,非只念佛之行。发心下劣,不离贪嗔痴慢名闻利养人我是非,虽能念佛,不生真实功德,无功德自然不能灭罪。心罪性罪不灭,自然不符合“善男子”的标准,极乐世界无恶人,恶人必须忏罪念佛以转心,恢复善男子善女人的身份方能往生。伪善人虽得助念,亦能自念,但心不相应,愿不相应(未随顺菩提正道,菩提心必伪),自佛不显,他佛亦障,正如印祖所言“心与佛背便难往生”。另外,还有这类情形,发心不正,不持戒律修邪定者,虽得定亦能观想出弥陀化佛等相,这只是性具之力,心体的妙用。这类见佛,虽具定力,但不可称三昧力,非正定正受,只属邪定。本功德力中少真实功德,虽观见弥陀诸相,但不能灭罪,亦不能感佛,不得持佛力,亦不成就往生资粮,不入决定往生之流,尽管临终能定中观见弥陀,但完成不了后期的往生诸事,所见非真佛的缘故。这类人若想往生,必须忏罪转心,念佛人一定要知晓。
附:永明大师《宗镜录》节录
若众生见佛,是有漏转识所变相分,等流色摄。……如《义天钞》云:依大乘宗,通说,依于他身,及非情法,谓以自心缘他身时,不亲缘彼,但缘自识所变相分,为亲所缘。此相分色,虽托他身本质而起,然非依彼他识而生,由自识中种子生故。故此相分等流色摄,是五尘色之流类故。托他为质,方变影像,是增上缘。此所变相分,从自种生,是因缘义。……以从自心种子生故,亦是依种建立,于得即种子成就也。以此理故,有情见佛色身之时,所缘佛身,唯是有漏自识变故,自种生故,等流色摄。缘佛所变净土亦尔。
以自心性,遍一切处故,所以若见他佛,即是自佛。不坏自他之境,唯是一心。众生如像上之模,若除模,既见自佛,亦见他佛。何者?虽见他佛,即是自佛,以自铸出故;亦不坏他佛,以于彼本质上,虽变起他佛之形,即是自相分故。变与不变,皆是一心。所以因众生迷悟二心,有见不见自他之理。若约真性,迷悟何从,自他俱泯。以法身无形,无自他相见之相。
其他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