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答疑节录
从“兴大悲”起,到“拯济负荷”,都是表示这些大士的大慈大悲。“兴大悲,愍有情”。愍就是哀念。菩萨悲悯众生,普令出苦,非二乘凡夫爱见之悲,是平等的大悲。《会疏》说:“拔苦为悲,乃至悲是真实平等之悲,故谓大悲。”对于一切都是平等对待。我们佛教讲冤亲平等,不是说有分别的,来有选择区别对待的,没有冤亲、爱憎等等分别。而且把冤字搁在前头,这是大悲。所以《涅槃经》说:“三世诸世尊,大悲为根本。”密部《大日经》也说:“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所以这些大士都发了这样的同体大悲之心,来怜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慈”就是与乐。慈辩,就是从慈心来为大家说法,使大家能得到安乐。《净影疏》:“依慈起说,名演慈辩。”从慈心出发救度众生,让他得乐,而为说法,这个叫做“演慈辩”。……
“于诸众生,视若自己”。这一切众生都看成是自己,这叫同体之悲。《涅槃经》有偈子:“一切众生受异苦,悉是如来一人苦。”一切众生受了种种的苦,实际就是如来一人在受苦。中国古代的圣人说:“己饥己溺”。国内有一个人挨饿,是我叫他挨饿;国内有一个人(那时洪水为灾)在洪水里头,是我推他到水里去的。中国的圣人只看到人类。如来就更广大了,一切众生受苦都是佛的苦,所以就要去救度。
“拯济负荷,皆度彼岸”。“拯济”,救度。“负荷”,背、担。《大法炬陀罗尼经》说:“菩萨担者,誓愿荷负一切众生出离世间。……譬如长者家内丰饶,多诸珍宝,唯有一子。以爱念故,财宝乐具悉该与之,无有疲倦。菩萨亦复如是,一切乐具,尽皆与之,乃至令入无余涅槃。是故名为荷负重担。”佛说:菩萨的担子就是誓愿要荷负、要救度这一切众生出离世间。譬如有长者家里很丰富,有很多珍宝,只有一个儿子。因为爱这个儿子,这一切珍宝都给他,也没有说我累了就不去管我的家财了。菩萨也是这样,一切好的东西尽都给众生,所以佛视众生等同一子。佛视一切众生就跟他的独生子一样,什么东西都要给他,以至于让他进到无余涅槃。都达到涅槃就是“皆度彼岸”。
按:心量不够,如何发菩提心,如何学佛?生活中种种烦恼皆因心有冤亲之分,我见我执故。身边之人尚且不能平等相处,又如何能真发菩提心,广度法界众生?若不能冤亲平等,修行之心必多虚伪。
其他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