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佛文集 - 黄念祖居士文集 - 黄念祖内部学修开示 - 正文   │ 文章推荐
 

  发菩提心,怎样叫真,怎样叫伪?

  出自《黄念祖居士内部学修开示》

  今天咱们主要说什么呢?就把这几个内容说一说。第一段是发心,发心很重要,什么叫诚,什么叫伪。第二段,念佛为什么这么殊胜。下头粗粗地把观世音菩萨的法门按着这个文说一说,今天咱们打一个基础。下一次咱们逐步再深入。这次就是说,对于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呀,我这心里有数了就好,我踏实了。这个时候你说过什么,你也说不出什么来,你说出来不见得对了,不是写一个什么心得报告能表示的。真感觉我这是安心了,踏实了,这就是“觉今是而昨非”呀,你大大地觉悟,啊呀,我过去非也,甚至于说,我过去是伪呀。伪是什么?伪就是假的。我也常这么说,不敢十分说,有时候你自个儿看,是真的,还是假的呀?这个提得很严格,你看这里头“一”就是诚,“二”就是伪嘛。诚则“一”,伪则“二”,就倒过来了。真诚,那是真的,伪就是假的。伪,它就是没用啊。

  我给大家举一个很好的“伪”的例子:一个女的非常想孩子,后来她就发现了这个情况,就觉得有怀孕的现象,请医生检查,检查肯定,是(怀孕了),每次都检查,有3个月了,4个月了,肚子逐渐大起来了,甚至于连胎儿心脏的跳动都听到了,都很正常,后来到了预产期,也住了院了,就在产房生,生不下来嘛,怎么生也生不下来,多少产科大夫都来了,无技可施,怎么回事?这明明是一次一次的病历,医生检查都挺好,今天怎么这孩子生不出来呢?来了一位最有经验的老大夫,她一观察一看,她找了一个抽气抽水的设备,抽气机、抽水机那种东西,一抽,肚子瘪了,没有(孩子),只是点血水。哦,还给她拍过照,在给她检查过程之中还给拍过照,照出了孩子的情况,这不就说明这是个假的吗?所以假的,你再逼真,也没用的!她怎么假的呢?她太想孩子了,成天就那么想,医生也说她是,她就更往那么想,想来想去一切现象都出来了,照相也有,一切都对,甚至于胎儿的心脏声音都检查出来了。这些假相就连科学仪器、连大夫都查不出来,但你假的到底还是假的,大家要知道,假的究竟是假的嘛,最后还不是落了空嘛。这有真有假呀,她自己也不知道,就由于她那个执着的心太深了,就这么想,想出这么一个东西,成了一个影子,成了什么东西。最后一抽,什么都不是。这个就是前两天报上看见的,这有真有假啊。

  那么这个里头呢,这个真和假就提得挺严格的。“一”才是真, “二”就是假。“一”,用佛教的话就是“不二”。咱们现在先简单说,什么是“一”,全心全意一条心,这是初步的“一”,这就是诚。这三心二意的,半心半意的,这里头有许多其他的打算,这头不就多了吗?不是一个头了,不是一条心了,就是两条心了,就是“二”。所以“一”和“二”咱们初步也可以有这个体会,我没有,我就很简单,就是一条心。

  我们有个老亲戚——梅家的,他清廉守节,打坐的功夫很好,他打起打坐,人就离开垫子,手可以从他身体底下摸过去。“你是凭什么坐到这个功夫,别人跟你坐这么多年都达不到这个境界。” 他说:“我没有什么,我吃饭时候就是吃饭,喝茶时候就是喝茶。”你不要小看他,他吃饭就是吃饭,这叫“一”呀。喝茶就是喝茶,就没有别的了。这个“一”就是很单纯的。

  所以密教常常这么说,我贡师常这么开示,说你这个就像“乳足婴儿”,像那个吃饱了奶的小娃娃,拿他当老师。他脑子根本就很简单,就知道饿,他什么都没有了,奶一吃饱了,心里很愉快,他什么事没有。咱们大乘经也讲婴儿形。所以人是越学越坏,要知道,后天的种种染呐。那不就是苏东坡吗?他跑去看司马光,一个老佣人,他管他叫相爷,人家宰相,相爷,他叫君实相公【注:司马光字君实,吕直多年称呼主人为君实秀才。后来,司马光被起用为宰相,苏东坡教吕直改口,称呼主人为君实相公。】。苏东坡说,这个称呼怎么还要我来教呢?等到司马光回来之后,佣人就告诉他又改了新称呼了。这怎么改?他说苏轼教给我的。“哎呀,教坏了。”“一”呀,它就是所谓赤子之心,跟就“一”近了,没有好多罗罗嗦嗦,那么夹杂就是“二”了,是不是?

  在一切事情里头,做一件好事,也有些个人考虑。比方说捐笔钱吧,就说,哎呀,看某人捐了30块,我要出10块不好意思,我捐20(元)吧,你这20块钱当然是做了功德,但是你这个考虑里头就是夹杂了,就是“二”。你是怕丢面子,是吧。做好事里头夹杂了自个儿的面子这叫假。大伙也说我究竟是做了好事呀,不同的假。刚才我说了,假始终是不成功的,大家必须得知道。

  你假的、冒牌的怎么能成功呢?刚才我举那个坐胎,就是连医生、仪器都混过去了,但还是不行,她生不出来,没有呀。比方你说这是要翡翠做个东西,你拿一个玻璃去弄,做得再像也不中用啊,这个材料是假的呀,你不能当翡翠卖。就是卖了,你也犯法,你骗人呐,你假的嘛。这假的上头不要去加工了,既然是假,就赶快要放掉这个假,在假上头不能去加工啊。所以就是要改呀,就是在这儿。就是要改呀,不是在这儿加工。你很辛苦,学了很多技艺雕刻,雕刻得好极了,跟真的是一模一样,但是材料是假的,不能当真的卖,也不能当真的用。你当真的卖就犯法,所谓非法的这种牟利。

  所以“一”就诚,“二”就伪。进一步说,很高深啊。说到最后,你要真正出生死,要觉悟啊,是开悟的境界;“二”是绝对不可能啊!甚至于一切得感应的时候,都是在“不二”的情况之下。当然“不二”有深有浅。那么用三量来说,现量才真正是“一”。现量离开了分别,一分别就有了“二”了,这“一”有什么叫分别呢。一分别,它有对比,一对就是俩了;一对就是“二”了,众生一起念就是“二”。像那蜗牛的两个犄角一出来就是俩,它脑袋(要么)不出来,一出来就是俩。所以凡夫要动念,一动就是俩。要真正做到,进一步深刻地说,做到“不二”是很难呐,就是不容易,真实的真呐。真实的真那就难得了

  “一”就是诚,“二”就是假,就是伪。诚则“一”,伪则“二”。诚了就是“一”,你一管它你就不“一”了。在你最专诚的时候,什么都不管,那是“一”了。为什么有的老修行什么都不懂,他就这么念,有的还暗合道妙,他诚诚恳恳地那么念,他“一”了,这是自己的受用啊。如果这里有夹杂,有好多别的打算,那就是“伪”。你伪就一定“二”,而且给你决定了,你只能是“二”。

  这个伪里头最大的伪是什么呀?一直都讲发心,我们引证一下省庵大师的话。我跟你说,大德的话都一个鼻孔通气,没有俩样的。那位先生他本身是有问题,对于这些没问题的人,他这个东西就是一致的。省庵大师是咱们莲宗第十一祖;莲池大师是八祖;蕅益大师是九祖;截流是十祖,我在广化寺提过,就是作《劝发真信文》的那个,第十祖;作《劝发菩提心》的是省庵大师,称十一祖;也有称十祖的,这个祖不是一定的,反正是祖师了。他是十祖,截流是十一祖,这两个人时间差不多。省庵大师有《劝发菩提心文》,他在阿育王寺看到舍利放光。这阿育王寺的舍利是殊胜啊!白日新专程去的时候没看着,没有恢复,被工厂占了。后来发现,那个舍利被一个老修行冒了生命危险给藏起来了,并没有丢,没有被红卫兵弄走。那是宝啊,是释迦牟尼佛的舍利,不是哪个人带来的,是从地里涌出来的,连那个塔都是从地底下涌出来的,那个塔不是人间物资做的。当时我看见了时还不知道,后来看了记载才知道这塔也是从地底下涌出来的,所以这个很殊胜,很殊胜。我当时去看舍利,这个舍利浑身就是光啊,所以他们和尚也很惊讶,啊呀,我们真的出家人不如你们居士啊。我看就是光,而且光是变化的。那么省庵大师看见发光,就很感动,就燃指供佛,作这个《劝发菩提心文》,建道场。《劝发菩提心文》告诉咱们入道的要门,就是发心为首。你要入道,头一句话就是这个。《劝发菩提心文》说入道的重要之门,发心是头一件事,所以这发心就是重要了。引了《华严经》的话:“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所以密宗拿这个为戒,不许忘失菩提心,这跟《华严》是一致的。把菩提心忘了,你去行种种的善法,那是做魔的事儿,是为魔业,魔的事业。……

  再看什么叫做伪呢?伪,“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怎么说“内浊外清”呢?里头很浊,可是外头很清。对修行人,这都是一向修行人,我们不是讲世间什么诈骗犯那种修行人,我们不讨论那些,咱们还是说这一向修行人里头的事。一向修行人怎么叫内浊外清?什么是浊呢?浊就是疑——怀疑的疑。这个话是根据谁说的呢?根据善导大师的话。他把信跟疑作为一对,信就是清净,一念净信,一念净心。一念净信跟一念净心是一回事。所以这一念清净的信就是一念清净的心呐!信跟清净是一回事。疑跟脏是一回事,这个善导大师说,这种疑心就譬喻是最脏的东西。最脏的东西,它不但自个儿脏,它碰到什么东西,什么东西脏。再好的东西、极好的衣裳碰到一些大粪,是不是?今天一碗燕窝羹端上来,里头一粒老鼠屎,这一粒老鼠屎打坏一锅羹呐,这一锅羹就不想吃了吧,它使别的也脏。假使有那个疑去你去行善,你去修行,你去念佛,都被你这个脏东西连累了,都沾着脏了。为什么蕅益大师说,你假定没有信愿——缺了信愿,不信不愿,就是疑嘛——疑的话,你念佛念得风吹不入,雨打不透,决无往生之理!!这话好坚决呀。你没有得到往生的道理呀,天下没有这个道理。这话就是:没有真信,没有切愿,你就是念得再好,你肯念,风吹不入,雨打不透,念到这个程度,杂念不能来侵犯你了,是什么情况呢?决没有往生的道理。换句话说,这话都一致的。里头是脏的,这就是叫做伪,伪就是假的!假的就是假的嘛!没有别的可说了。

  听到这一些,因此我们就把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跟夏老师《劝发菩提心文》结合起来,就深刻一些。这个地方就要有进一步的了解。一听之后,我就完全是真了,完全是正了,也不是十分容易。但是我们要知道怎么叫真,怎么叫正,自己还有那一些跟 “邪”、跟 “伪”是沾边的,逐渐去转换吧,逐渐转换就好嘛。我们讲转换就是要知道,转换最要紧还是你往哪边换,这是最要紧的。我们要理解,行解相资。要解,就在这个地方,我们要能发现问题,不发现问题,老把问题带着,那很不好嘛。发现问题得靠理解,再进一步是解决问题。所以不能很急,有的人很急,一听说遇到问题,他好像是一提有问题我当时就得解决,就好象大夫刚给你查出来是癌症,查出来就很好嘛,给你确诊了,他就希望癌症马上就得治好了,那还有个过程嘛。首先我们得要明确这些问题。

  咱们再把省庵大师他讲的话念一念,他讲的“伪”,跟夏老师说的“伪”咱们比较比较,这二位大德经过300年,夏老师也没去看他的东西,说出来精神一致。“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里头是很什么?很怀疑,很不定,可是在外表看到你就是非常的恭敬,这就叫内浊外清;再一种,心里头有很多很多的个人打算,但是表现的、谈的都是大道理,看起来很了不起。这也是内浊外清。“始勤终怠”,一开始积极性很高,就常常所说的5分钟热气,慢慢慢慢就不行了,这也是假的。应当是越修、越研究,越积极才对。怎么搞着搞着就没热情了呢?当然,中间可以有起伏,在众生份上,但是结论就是这个,那可就不行了。一辈子,最初是勤的,最后是泄了气,那不是说明,整个你这一生没有结果嘛?中间起伏是有。你要练赛跑,练跳高,这个成绩也是有起有伏的,这个我们原谅。但是说,你越来越不行了——对于修行上你这还不是体力的问题了,因为人老了,体力确实是不好了——你这个是发心的问题,先很勤,后来就懈怠了,那你最先发心的那个勤也没有了,也欠真实。“虽有好心”,也能生出点好心,可是好心里头多是求名求利养,这叫夹杂,为名利之所夹杂。我也想到哪儿去参加个什么,办一点什么事情,但是总要借这个机会,自个儿图名图利。现在要去图利,假定来了一个什么代表团,你陪他到什么地方去转一转,你这一考虑,什么?嗳呀,这次住中国最高的旅馆,都要几百块钱一天呐,那陪着他转一转也不坏嘛,这就是为利了。那么转一转让国内国外知道有我这个人,这不就是图名吗?那你这个佛教的活动,当然你还是为了佛教,算是好心,可是你考虑到的是住第一等旅馆。正果法师住过旅馆,是宋美龄当年住的地方,那讲究到你不可想象的好,一天是350块还是多少钱,可能还要贵一点,后来说知道佛协穷,给佛协减了半。就想为这个去,那就不行了。“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你也在行善法,可是你在这善法中有罪业呀!……

  那什么叫真呢?“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不是个人打算,想度众生啊。“闻佛道长远”,这不是个容易事啊,也没有退心嘛——这么难,我不干了,这就是假——没有这种心。“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众生这么难度,所以诺那祖师在母亲肚子里哭,人家就问他:“你在妈妈肚子里哭什么?”“我哭众生难度。”他知道难度,不生厌倦,他在肚子里就知道,还是来了,这一生多少挫折,就是难度,但他还是来嘛。“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如是发心,名之为真”。这个塔的尖是什么?就是得到究竟的觉悟,让一切众生得到究竟的觉悟啊!这个究竟的觉悟才能给众生真实的、永久的、长远的、彻底的利益。咱们不是要让众生得到好处吗?你怎么才能给众生好处?只有你自己彻底觉悟了。所以这么来看呢,就跟夏老师这儿说的就一致了。所以有夹杂就不诚了,发真实心就是诚。咱们刚才不是讲什么叫真呐?那个心就是诚恳呐。

  底下就是说,有恶念有善念,就不诚。还不光是说我这有恶念之中有了善念,不诚;不管你是有恶念还是有善念,你没有恶念只是善念,还是不诚!真的诚,心无东西。你单是有善念,还是有东西嘛,不是诚;你有善念,也是不诚。真的诚,心里无东西呀。夏老师说的。你心里有个一心不乱,就永远不能一心不乱了。

  所以这个再说一条公案,这是王阳明,王阳明本来要出家的,当时他遇见一个高僧跟他说,现在佛教人才很多,那时人才确实很鼎盛啊,明朝四大高僧都在那个时候,憨山、莲池、蕅益,紫柏都在那个时候,人才很多啊。儒家没有人哪,他这么一个思想去研究儒的。想出家,佛教人才很多,你可以甭来了。我在莫干山的时候,天池寺那儿有个碑,老方丈是早年的清朝人,他就是看王阳明的著作开悟的。王阳明有最重要的两个弟子,一个叫王龙溪,还有一个我记不十分准了,可能是姓钱【钱德洪】。这两个人有一天在交流心得体会吧。老师的教化他是怎么体会?那位就说了——致知格物,正心诚意,这是儒家的基本道理——“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正心诚意,一个心,一个意。心的体是没有善没有恶的。你思想一动了,意之一动就有善有恶了,就分了,就动了念了!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你知道什么叫善,知道什么是恶,这是良知。所以王阳明讲,“致良知”,我们就要有良知,就得分辨得清清楚楚啊,不是越来越糊涂。心中无东西不是糊涂啊,清清楚楚啊。什么叫格物呢?讲得最好了,“止恶行善是格物”,恶我停止了,我去行善,这叫格物。不是叫你研究外头那个烟土是怎么做的,树是怎么长的,不是研究那个东西。这完全是王阳明讲学的精华,他总结了这四句。而那个王龙溪说:“不对不对,我完全不是你这观点。”他跟老师不一样啊。“那你说”,王龙溪就说了:“心,无善无恶。”这跟他那句一样,所谓“无善无恶是心之体”;第二句,“知善知恶是意之动”。“意,意无善无恶;知,知无善无恶;物,物无善无恶”。这一切都没什么叫善恶。这两个人意见不一致啊,就到了王阳明那儿去了,王一听很高兴:啊呀,我很高兴啊,我很早想跟大家这么讲了,我不敢讲啊,怕大家根器不够,接不上。所以只讲前头的四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止恶行善是格物。”只能讲这几句,现在你们自己能体会到这里我很高兴。这八段话,有善有恶有分别的那个就相当于神秀;王龙溪的一切无善无恶的就相当于六祖,就这个比喻。现在我们怎么知呢?我们可以把这八句一块用。也就是夏老师的话,“南能北秀未容偏”,南边的六祖慧能,南能;北秀是神秀,这两个我们不能偏到哪一边去。所以这两个一块重视,不矛盾。

  真正说到究竟上,这个“一”,这个“诚”,那就是一丝一毫都不挂。贡师老说:“赤裸裸,赤裸裸一丝不挂。”就是这个意思。为什么密宗有的像一件衣服都不穿呢,那干什么呀?启发你呀,你的心应该这样,都是表法。外头有的人不懂,以为是人体美、健康美,他把我们庸俗化了。我们表的是心呐!一丝不挂呀,表的是一心不乱。挂这一丝你就一心不乱不了了,这就是极殊胜的话。

  所以一上来你自己怎么开始用功,那就是前头那一些,就是说“知道善、知道恶”,不要再造恶,去行善,这个是下手,就得这样,劝人也得是这样。可是你还得知道,说到究竟,心、意、知、物都无善无恶。一切是无分别的,一切是本来究竟清净的。你看贡师不是说这一切是本来清净的?有什么叫善恶?有什么叫分别?所以你们看密宗供的东西,极脏的东西都拿来供佛,什么意思啊?本来是清净的!哪里有清净有脏啊?你心里头有脏,它就脏!到这儿法就高了。所以我们就是说,自觉也需要有这两方面,觉他更需要!这就是说把夏老师的这个话,咱们把它作一次补充。我们就是要知道什么是“诚”,什么是“真”,什么是“伪”,什么是“邪”。而且我们这个往生必须得发心呐。我们要发心,就是要发真实的菩提心呐,这是一个先决条件。这个问题我们先介绍到这儿。

  底下就是谈念佛了。念佛呢,谈了好多次了,大家觉得没有什么可谈了,可是最近我在整理的时候,又有很新的体会。因为这次在广化寺因缘很巧,四天,第一天是莲花生祖师圣诞,第末一天,七月十三,大势至菩萨圣诞。大势至菩萨圣诞,我在那儿给大家作报告,我圆满,我当然要结合大势至菩萨的开示,所以把大势至菩萨的内容在那儿介绍了一下。再整理一下,确实是殊胜啊!就是念佛法门呐!他就是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其他相关文章
· 这样发心,就说你发菩提心了(最基本)
· 返回目录
地藏孝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