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请问忍耐的真实涵义?是否遇逆境都是一昧的顺从,才叫忍耐?请问乡愿与忍耐的差别在哪里?应用何种心态才能达到忍耐的境界?
答:佛法里面讲忍辱波罗蜜,忍辱是要用清净心,是要用真诚心,还要用感恩的心,你才能修这个功课,这是菩萨六门功课里面的一门。不是一昧顺从,一昧顺从是错误的,要用智慧,该顺从的要顺从,该回避的应该回避,但是决定是修清净心。忍耐是不生瞋恚,开始是修忍,勉强的忍,叫忍让;功夫成熟之后,就不是忍让,礼让,那就进步了。忍跟让决定是连在一起,他不与人争,冲突、矛盾就很容易化解。如果说不能让,这个忍是很难受的,忍是有极限的,到忍无可忍时就爆发了,那麻烦就大了。所以要懂得,忍有限度,一定要把它化解,这就对了。
真正的含义,忍是得定的前方便,你看六度里头的顺序,布施、持戒、忍辱,不忍你就不能精进,也就是说你的功力就不能提升。功夫提升你才能得三昧,禅定是三昧,定功达到一定的程度,他就开智慧。刚才我们举的例子,刘居士“八载寒窗读楞严”,他有相当的定功。八年用心在一部经上,妄念少,起心动念都想到《楞严经》上。这些鬼神知道他有这个能力,来求他;他没有这个能力,不找他,这要知道。
我们对于每一个同修都要尊重,那个真正修行人、真正是有道行的人在我们这儿,常常肉眼凡夫不认识,往往轻慢了。济公活佛他当年在庙里头,没人瞧得起他,疯和尚,疯疯颠颠的。金山活佛在金山寺也是如此,谁瞧得起他,真有道行,所谓是真人不露相。无意当中得罪的时候,自己罪业很重,他不会怪你的,他若无其事,可是自己造罪业。明理的人,对于任何一个人都谦虚、都恭敬,他给你种福了,确实吉凶祸福都在一念之间。(憶栖法师)
按:孝顺父母也是如此。顺其性德,并非善恶不分,什么都顺从。乡愿是伪善,看似隐忍,实则缺乏原则与智慧。佛家忍辱是波罗蜜,是依般若智慧下的忍辱。初学多缺乏般若正智,学忍辱常是忍气吞声,这不是真忍辱。各人修为不等,智慧不同,故而忍辱的境界也差别甚大。荐文《黄念祖开示忍辱六种境界及菩萨十忍》。
其他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