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大师知礼大师《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
【钞】欲想佛身。须知观体。体是本觉。起成能观。依体立宗。斯之谓矣。须知本觉。乃是诸佛法界之身。以诸如来无别所证。全证众生本性故也。若始觉有功。本觉乃显。故云法身从心想生。又復弥陀与一切佛。一身一智。应用亦然。弥陀身显即诸佛身。诸佛相明即弥陀体。是故泛明生诸佛身。以为观察弥陀观体。
【经】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想佛。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释分二。亥初约感应道交释。亥二约解入相应释。
亥初约感应道交释。又二。壹初明佛入生心。壹二相随物现。今初。
〖疏〗法界身者。报佛法性身也。众生心净。法身自在。故言入众生心想中。如似白日昇天。影现百川。
【钞】报佛法性身者。满足始觉。名为报佛。究显本觉。名法性身。始本既冥。能起应用。然须能感。应方现前。今论三观净心念佛。方名能感。故云众生心净法身自在。此二道交。是为入义。復以白日升天。喻始合本。影现百川。喻应入净想。
壹二相随物现。
〖疏〗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明佛身自在。能随物现。前明佛菩萨。此显能随也。
【钞】三十等者。牒经是故汝等已下文也。明佛下。释义。由法报冥。故应用自在。有净心感。悉能示现。前明佛菩萨者。即指诸佛是法界身之文也。而言菩萨者。以法界身通分证故。故兼菩萨。意明前虽显示法身入心。未明随观现身之相。今明观佛相好。佛以相好随心观现。故云此显能随也。
亥二约解入相应释。
〖疏〗又法界身是佛身。无所不遍法界为体。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者。得此观佛三昧。解入相应。故言入心想中也。
【钞】前明感应道交。恐谓佛体异众生体。感召方入。今袪此见。故云佛身无所不遍。既法界无外。岂少异众生。若尔。佛体本遍。全是众生色心依正。何故经云入众生心。然虽全是。而众生迷背。是故佛体成出离义。今得观解契合佛体。是故佛体入观解心。故得名曰解入相应。斯乃始觉解于本觉。是故本觉入于始觉。
问:解入相应。释之方的。此义即足。何须前约感应释耶。
答:今之心观。非直于阴观本性佛。乃託他佛显乎本性。故先明应佛入我想心。次明佛身全是本觉。故应佛显。知本性明。託外义成。唯心观立。二释相假。是今观门。故感应释。阙之不可。
【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亥初作是别明。为二。壹初约能感能成释作。壹二约即应即果释是。今初。
〖疏〗是心作佛者。佛本是无。心净故有。亦因此三昧。心终成作佛也。
【钞】作有二义。一净心能感他方应佛。故名是心作佛。言佛本是无者。法身妙绝。无有色相。迭相见故。心净故有者。众生净心。依于业识熏佛法身。故见胜应妙色相也。二三昧能成己之果佛。故云亦因等也。復名是心作佛。初作他佛。次作己佛。
壹二约即应即果释是。
〖疏〗是心是佛者。向闻佛本是无。心净故有。便谓条然有异。故言即是。心外无佛。亦无佛之因也。
【钞】是亦二义。一心即应佛。故名是心是佛。向闻等者。佛体无相。心感故有。是则心佛及以有无。条然永异。经泯此见。故言心是应佛。心外无佛。二心即果佛。故名是心是佛。即亦无佛之因一句也。既心是果佛。故无能成三昧之因也。众生心中已有如来结跏趺坐。岂待当来方成果佛。初是应佛。二是果佛。此乃消释经疏之文。若论作是之义者。即不思议三观也。何者。以明心作佛故。显非性德自然有佛。以明心是佛故。显非修德因缘成佛。应知外道诸句。三教四门。所有思议。不出因缘及自然性。故佛顶经明乎七大。皆如来藏循业发现。一一结云。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彼云世间。该于九界。今于一念妙观作是。能泯性过。即是而作。故全性成修。则泯一切自然之性。即作而是。故全修即性。则泯一切因缘之性。若其然者。何思不绝。何议不忘。既以作是。绝乎思议。復以作是。显于三观。以若破若立。皆名为作。空假二观也。不破不立。名之为是。中道观也。全是而作。则三谛俱破。三谛俱立。名一空一切空。名一假一切假也。全作而是。则于三谛俱非破非立。名一中一切中也。即中之空假名作。能破三惑。能立三法。故感他佛三身圆应。能成我心三身当果。即空假之中名是。则全惑即智。全障即德。故心是应佛。心是果佛。故知作是一心修者。乃不思议三观。十六观之总体。一经之妙宗。文出此中。义遍初后。是故行者当用此意修净土因。不可不知。故今略释。
亥二作是共释。分二。壹初约始终释。壹二约当现释。今初。
〖疏〗始学名作。终成即是佛。
【钞】若论六即。皆作皆是。今辩修证。作是须分。始则名字、观行、相似三位。修而未证。故且名作。终则分证、究竟。任运真觉。得名为是。意存拣滥。故有此释。
壹二约当现释。
〖疏〗若当现分别。诸佛法身与己同体。现观佛时心中现者。即是诸佛法身之体。名心是佛。望己当果。由观生彼。名心作佛也。
【钞】以现释是。以当释作。为令即心见佛法体。以此现因而证当果。故以心佛同体。名心是佛。观生彼果。名心作佛。意在即心念佛。及令慕果修因。故有此释。
【经】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疏〗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者。以心净故诸佛即现。故云生也。亦因此观佛三昧出生作佛。
【钞】三智融妙。名正遍知。无量甚深。故喻如海。斯乃究竟圆明大觉。与我心体无二无别。今依顿教。即三惑染修圆净心。能生诸佛正遍知海。此约他释心生也。若依此心能成当果。此约己佛释心生也。
酉二偏观弥陀并示观法。分二。戌初令偏观。戌二示观法。今初。
【经】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
〖疏〗多陀阿伽度。或明十号无量名号等。此中略举三号。即如来、应供、正遍知。天竺三名相近。阿罗诃翻应供。阿罗汉翻无生。阿卢汉翻杀贼。
【钞】经。是故应当者。上已明示心感诸佛。心即诸佛。以是义故。知可即心而观弥陀。心尚能作诸佛。岂不感于弥陀。心尚即是诸佛。岂不即是弥陀。应知弥陀与一切佛不多不少。诸佛乃即一之多。弥陀乃即多之一。一心系念谛观彼佛者。即一心三观也。但云谛观。那云三观。以所观境列三号故。显于能观。知是三观。何者。多陀阿伽度。此云如来。阿罗诃。此云应供。三藐三佛陀。此云正遍知。此之三号。即召三德。今就所观。义当三谛。正遍知即般若。真谛也。应供即解脱。俗谛也。如来即法身。中谛也。以三德为三谛。三一圆融。不一不异。此谛与观。名别体同。绝思绝议。此乃復见弥陀观体。当以此观。观像观真。疏释三号。其文可见。
问:像观文中。示心作佛。示心是佛。復以三号显于三谛。妙观既立。可用此法观下诸境。其落日观至华座观。佛既未示三观之式。何得行人预用兹观。
答:佛对当机示观前后。全由圣意。非凡所知。灭后之人欲修观行。所用法则。须凭四依。大师释题。能观之观既论三观。题目是总。经文是别。岂不以总而贯于别。况云观佛。十六俱包。今依天台修习教观。不凭智者。更託何人。如般舟三观妙门。普贤六根悔法。皆于定内见圣方宣。而大师教人。预习精熟。方入道场。何不疑之。那独责此。且禀斯宗者。若闻若思不离三观。须于动静。用空假中立一切行。若其然者。今何不用空假中心。想乎日冰及地树等种种相耶。如心想日。以何力故日想现前。般舟经云。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心者不知心。心有想则痴。心无想则泥洹。彼经初心以佛相为境。故言心作佛等。今之初心既先观日。岂不得云心作日。心自见心等耶。止观以彼经。此文示于中观。中观若立。三观自成。如此观日。方依此疏修日观也。况一切法皆是佛法。何得依报非佛法耶。……
按:持名念佛、临终见佛、接引种种境相,皆是“心作心是”。此妙理不仅是净宗理论精髓,亦是整部大乘佛法的理论精髓。诸多相关论著,唯以天台智者大师注解得最详最妙。《妙宗钞》有关心作心是,及弥陀他力加持感应之妙理,不只适用于净宗密宗禅宗等佛法宗派,同时也适用于其他宗教、甚至外道以及世间法(定心现境这一范畴)。泛而言之,民间灵媒通神、巫术咒术、气功催眠、特异功能、修仙炼道等等功法,无不是利用此心具之能而作境现相。非但如此,是心作十法界,是心是十法界,何法又能出此十法界之外?关键在于如何善巧诠释而已。
其他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