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临终如果一心念佛,看见佛来了,是继续老实念佛号还是欢欢喜喜的跟佛走?
答:念着佛号就跟佛走了。如果把佛号忘掉了,欢喜心一现前,欢喜心是烦恼。你看七情五欲,七情里面第一个字是喜,喜怒哀乐爱恶欲,所以要晓得欢喜是情执、是烦恼。临终时一看到,欢喜,就去不了了,烦恼现前,烦恼是业障。那个时候不能带业障,带业往生是带旧业,不带新业,临终见佛要生欢喜,这个事情麻烦了。所以,平常要训练,怎么练法?见到佛相,见如不见,继续佛号念下去,若无其事,这是对的。所以,佛为什么不常常现身给你看?一现身你就生烦恼,你就堕落,所以不现身。
什么时候会现身?你心如如不动,这时候佛会现身给你看,给你做证明,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现在不现身是你受不了,佛是成就你的道业,不会破坏。谁会破坏?魔会破坏,魔现佛菩萨的相来逗你、来破坏你,这个事情很多。看到这个人用功用得不错,一见佛的佛像欢喜心生起来,傲慢心生起来:我的功夫不错,我见到佛了,他们都不行,他们都没见到。这个念头生起来就堕落了,就去不了。几个人能像慧远大师,我们在《高僧传》里面看到,慧远大师一生三次见到极乐世界,从来没有跟人提过。临命终的时候佛来接引,这个境界又现前,他告诉大家,“我寿命到了,我要往生了,极乐世界现前,像这种境界,过去我曾经看过三次”,他才告诉人。别人问他极乐世界像什么样子?跟《无量寿经》上讲的完全一样。远公大师那个时候,净土经典只有这一本《无量寿经》,《弥陀经》、《观经》都还没有翻译出来,他都没看到。所以净土宗的成立只有一部经。所以见如不见,依旧老实念佛,走的时候也跟他念佛走,也没有动心,这是真的往生。(憶栖法师)
附:《悲华经》节录
愿我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令十方诸佛称扬赞叹我之名字。愿我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无量无边阿僧祇余佛世界,所有众生闻我名者,修诸善本欲生我界,愿其舍命之后必定得生,唯除五逆、诽谤圣人、废坏正法。愿我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其余无量无边阿僧祇诸佛世界所有众生,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修诸菩提欲生我界者,临终之时,我时当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其人见我,即于我所得心欢喜,以见我故离诸障碍,即便舍身来生我界。(注:《悲华经》还有其他别名及版本,如《大悲莲华经》《大悲芬陀利经》等。)
附:大安法师《西方确指》讲记选录
“情不正,性则离;心不坚,德乃阙。”好,那我们要了解人性,就得要了解人有七情。七情是哪七情呢?就是喜、怒、哀、惧、爱、恶、欲。碰到顺境很喜悦,很欢喜;碰到逆境马上愤怒,瞋恨;碰到悲痛的事情,悲哀;碰到危难的事情,恐惧;碰到喜欢的东西,那种好乐、爱好、占有……(注:情者,是非之主,利害之根。七情六欲是烦恼,遮障自性,这一点毋庸置疑!那么《悲华经》中为何言“得心欢喜”呢?此喜属“法喜”,是修行达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的现象,是自性的流露,非是凡夫七情之喜。凡夫之欢喜,是受外境影响的,它是从外面而来的,是靠外界环境刺激才得到。例如《楞严经五十阴魔》中修行人著“好喜乐魔”之欢喜心,就是后者,必须注意两者区别!凡夫有常、有乐、有我、有净,此常乐我净难道同于《大般涅槃经》中的“常乐我净”么?)
按语:已证观行位决定往生者,临终首日一心念佛入定,即可见佛往生。在定之心,即净土受生之心,不会出现欢喜等杂念,所以不会有障碍。至于未证决定往生的散心位念佛人,临终须熬过数日或十数日,渐入临终特殊定境后,至诚念佛忏罪一段时间,恶道诸罪消灭即可见佛来迎。如果是专心念佛,一心系念佛号,特殊定境中,见佛即是真佛,弥陀必定同时放光照摄其人,令其入更深层三昧定境。由于有佛力照住,念佛人根本不能再生妄念。相信很多念佛人都曾有过类似疑虑,例如初次见佛我是否该合掌问讯或礼拜以表恭敬;我是否应该有所表示,至少来个微笑礼;我此时若念动会不会令定境消失,佛像是否会不见;我如果心生欢喜,会不会障碍往生……。诸如此类的想法,相信念佛人或多或少肯定会有,人之常情。这里可以十分肯定的再次告之——只要见得真佛,同时放光照住临终人,其神识已被锁定,绝不会再次生起丝毫妄念。就算你想动念也是动不了的,一切已经由不得你了。佛放光照住之后或说法或不说法,摄其神识入莲台,屈臂倾即可转生极乐。或许有人说,我平时恐高,佛摄我神识时,我害怕了怎么办?你大可绝对放心,佛接引时,绝不会出现个别人想象的特殊分镜头,更不会出现生前的习气夹杂其中,不会高兴也不会害怕,自然而然完成往生事宜,是自佛力及他佛力全权主导。临终是个特殊时期,佛不会计较繁文缛节,念佛人视若无睹,继续一心念佛,弥陀也不会怪罪。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念佛人应敢于承当,所见之佛即是自己真心,即是自性之佛。
之前看过一篇往生实录,本来临终人癌症末期,身体已经十分虚弱了,临终又熬了些天,终于见观音来迎(他主修观音本尊),非要妻子帮他下床,要跪拜观音,折腾得好不辛苦。要知道,蕅祖开示临终时非魔扰时,是说善男子善女人临终一心念佛时,见本尊即是真本尊;临终非魔扰,说的是《阿弥陀经》的当机众——善人念佛,并不包括所有念佛人。莲祖《佛说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中言:“古谓无魔,脱或有之,贵在辨识。”如何识别?以相应与否而论,不与本所修合者,不与修多罗合者,皆属魔事。禅宗修无相定,忽见佛菩萨,以不相应,亦被判为魔事。念佛人专念弥陀,临终却见本师佛药师佛地藏菩萨文殊菩萨等来迎,即为不相应,是为魔事。“不与修多罗合者”,这个对于普通念佛人来说,识别起来就有些困难。“不与修多罗合者,修多罗中谓,应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报身有八万四千相,相有八万四千好,若相好之数,或多寡不定,悉为魔事。不与本所修合者,如本所观西方之佛,今佛从东来,唯观坐相,今见卧相等。”后面一句好识别,阿弥陀佛必从西方而来,不可从东来;阿弥陀佛接引众生都是站相,不可坐相,更不可卧相。至于应化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凡夫又如何识别得清楚呢?比较直观的还好分辨,例如弥陀本应手持莲台,来的佛手持宝塔,这显然是魔事。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个难度就很大。魔变个三十一相七十九种好,我没变你本尊,你护法还管不管呢?这个难题暂且搁下。
不与修多罗合者,其实还有另一个层面,即念佛人修行这个层面。历代祖师皆劝念佛人发真实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随着本愿法门入侵我国,菩提心作为自力也常被拈除。试问,未发菩提心的念佛人,如果既不持戒,也不忏罪,那么临终时魔假冒佛来接引,护法还管不管呢?这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再例举印祖文钞中一个真实公案——《假善人虽得助念亦难往生之真实案例》。李炳南大德曾助念千人,往生瑞相殊胜者仅仅几例。未往生者,想必也多是这类伪善之人,虽念佛多年,常以善人自居,临终念佛只等佛迎,无惭无愧,难以真实忏悔。但在临终最后之际,人人皆有临终特殊定境,伪善者若能一心想佛,亦可凭定境定果色之故而想力成就得见弥陀化身。因无真实修德,不得见佛三力,虽能见佛,却非真佛,故不能往生。这又为辨别见佛真伪增加了难度。再者,念佛人入临终特殊定境,也非即刻见佛,须至诚念佛忏罪一段时期。因是特殊定境,与自力定力不相应,故而虽入定境,妄心妄念亦可随意生起。再加临终前期数天散心念佛时期,若未一心念佛时,突然见佛现前,也属不相应。罗列数种情形,只为说明临终发生魔扰的情形,可能远比我们想象得多。作为念佛人也没有必要一一提防,只须发真实菩提心,一心系念佛号,不管见与未见,不论真佛假佛,只须继续老实专念这句佛号,以不变应万变。不必像前面那位癌症末期的念佛人那般,非要强行跪拜(真担心他中途突然断了气)。真佛也不会计较这些。只要继续专心念佛,如果是假佛,幻境会慢慢自然消失。如果是真佛,相貌会越来越庄严,之后的往生细节,也无须念佛人操心。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是最可取的。如果迟迟不见佛迎,或者已经见佛了,却迟迟完成不了往生,那么自己该做的,只有重新发真实菩提心,生大惭愧心忏悔心,继续至诚念佛忏罪,恶道诸罪消灭后,必然能见佛,见佛之后决定可以往生。总之,做好见佛前该作的,根本无须担心见佛后的事宜。
其他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