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佛答问 - 念佛往生问答 - 正文  │ 文章推荐
 

  按自己念佛功夫浅深论往生品位,非佛力加持后?

  憶栖法师《弥陀要解演义》节录

  我传给诸位同修的“十念法”,时间很短,只要一分钟,十句佛号。但是这个十句佛号里面决定没有妄想,它时间短,容易摄心。大势至菩萨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我这个方法容易做得到。因为它时间短。长了就不容易摄心,你的烦恼习气起现行。但是一天至少要九次,当然更多更好,愈多愈好,一次只要一分钟。因为它间隔的时间不太长,就又修一次,所以一天多次的薰修,久而久之能生很大的力量,这个力量能帮助你伏断烦恼,所以这个功夫由浅而深。

  诸位要记住,这个地方讲的品位是自分的功夫,不说阿弥陀佛愿力的加持,不是讲那个,是讲我们自己念佛的功夫浅深来论品位。假如要论佛力加持,那这个品位就没有了,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作阿惟越致菩萨,就圆证三不退,这都是蕅益大师在《要解》里给我们说的。那个地位差不多就是等觉、十地菩萨了,那是论佛加持的

  此地讲品位高下是不论加持,是凭我们自己念佛功夫。这个里面有两个意思要辨别清楚。论佛加持,西方世界是平等法界,所以从自分功夫来讲有九品,但是到西方极乐世界九品没有了,这个相看不到,完全是平等法界。这个诸位在《无量寿经》里面就能看得很清楚,四十八愿愿文里是这么说的。世尊为我们讲解的时候,也是这样介绍的,这个要知道。

  这个法门的修学,“信”、“愿”是目标、是方向,“持名”是正修。换句话说,前面也跟诸位说得很清楚,念佛这个念从心,不是口念;心里真有佛,这个叫念佛。有口无心不叫念佛;有心无口,口里不念,还是念佛。“念”是今心,现在的心,现在心上真有佛。有佛了,当然就没有妄念,就没有妄想,这是一定的道理。你有妄想、有杂念,佛就没有了。所以要懂得怎样念法,这个才是真修。……用功的时候,我们的心跟阿弥陀佛的心一样,我们的愿跟阿弥陀佛的愿也一样,我们对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也跟阿弥陀佛一样,我们种种作法说法也跟阿弥陀佛一样,这叫学佛。学得很像佛,很像阿弥陀佛。

  所以,我们修净土法门,供养阿弥陀佛的像,就是供养一个标本、供养一个模式。我要依照这个模式来塑造自己,把自己造得跟阿弥陀佛一模一样。诸位想想,你还能不往生吗?这就叫“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怎么相应?“心、愿、解、行”完全跟佛相应。那阿弥陀佛在哪里?《无量寿经》上所讲的就是阿弥陀佛的心、阿弥陀佛的愿、阿弥陀佛的解、阿弥陀佛的行。你那个经不熟,你怎么会相应?读经的目的在此地。所以第一个要熟,第二个要圆解,不但要理解,要解得很圆满。第三步就是修行了。修行就是讲相应,我念佛相应,一念相应一念佛。

  所以,现在念佛人很多,相应的人不多。为什么不相应?阿弥陀佛的心愿是什么不知道,阿弥陀佛的解行也不知道,这个念法没有用处,这个只是念佛口善而已。口里没有骂人,念阿弥陀佛口善而已,那个心行不相应。所以这个力量薄弱,不能够伏断烦恼,就是你念佛的功夫不够。如果“心、愿、解、行”都相应了,这个念佛功夫就深了。

  按:念佛往生分两大类——决定而自在往生、临终念佛忏罪往生。《妙宗钞》判决定往生阶位在观行位初品,与中品下生世间善人往生阶位相同。能证决定往生且自在往生的念佛人,是必须对应一定的自力念佛定力的。详见《观经》十六观第三观地观一段经文,地观成时世尊言其初得三昧临终决定往生。智者大师知礼大师《观经疏妙宗钞》给出了十六观对应的详细的修证阶位,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相比初唐善导,及昙鸾、道绰等大师,其著中皆未详判此事。十六观及九品往生对应的修证阶位,对念佛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能如实知自己修行水平,及两种往生修证差别,可以很好的把握不同时期的修行要点,安稳修行,信心具足。不至于误判信愿行,或落轻狂,或犯妄语,偏于一端。常有人言,决定信愿,即决定往生。要知道,往生至少有自在与不自在往生两种差别。自在往生者,临终首日即可坐脱立亡;不自在往生者,须熬过临终数天或十数天,渐入临终特殊定境之后,方能忏净恶道诸罪而往生。所以,往生能否决定,并非念佛人口头上自以为是的信愿所唯一决定的。只有生前能念佛初伏烦恼,得最浅伏惑事一心不乱,能修出定善忏净恶道诸罪,成为合格的善男子善女人,才能入第一类决定而自在往生。否则,虽信誓旦旦,也只能落入第二类往生,不很自在,且不属于决定,还要看临终诸缘是否具足。荐文《能达万修万人去,两种往生的“真修”》。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是法性身法性土,极乐四土圆融,不可思议,故能九品生皆同于法身大士的功德受用。至于未往生前,虽然念佛时也有弥陀佛力加持,但这种加持力大小会受念佛人见思等惑的浅深,与烦恼现行与否等诸多因素有关,所以只能相对加持,不可绝对夸大。印祖等祖师大德非常强调临终助念,就是这个缘故。第一类决定往生者,因生前已经证得最浅伏惑一心,故能烦惑不起,时时正念不失,弥陀加持无有间断。随着各自伏惑断惑,及理事一心等念佛功夫的不同,才有往生品位的种种差别。要知道,相似位念佛人由于三昧定功深厚,他们甚至可以随时往生,随意往生,要远比观行位念佛人往生自在潇洒得多。



  其他相关文章
· 竖出三界与横超三界,难易比较?
· 往生的三个条件——信愿持名
· 恶人忏悔念佛方可往生,一心九品一行九品说?
· 极乐净土,念劫圆融,小大相入?
· 往生弥陀净土、兜率弥勒净土修持难易比较?
· 善导大师凡夫入报说,非他力断惑说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