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佛答问 - 念佛往生问答 - 正文  │ 文章推荐
 

  不专修的大乘人怎样往生?什么是一心三辈往生?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选录

  末后这一段经文,慈舟大师判作‘一心三辈’。这是属于另一类不是专修净土,而是修学其他大乘法门。一定是大乘法门,小乘不行。因为西方世界是大乘圆教,一定要舍弃小乘,回小向大也能往生。他要坚持小乘,不肯回小向大,就不相应。修学大乘任何经论、任何法门,只要将修学的功德回向求生净土,一样也能往生。这就是蕅益大师在《要解》里举例所讲的,像西土马鸣、龙树菩萨都不是专修的。中国永明、智者大师这一流的,永明大师晚年专修净土,他应当算前面三辈往生,不能讲一心三辈;但智者大师是一心三辈往生的。中国禅宗里许多大德,到晚年也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就是不论修学那一宗,那一个法门。

  『若有众生住大乘者。』

  ‘住’是指心安住在大乘佛法中。大乘佛法广大无边。西方净土克实而论,最重要的条件是心清净;心不清净决定不能往生。念佛要念到清净心现前,烦恼不断没有关系,这一句佛号接一句佛号当中,不会有杂念渗透进去,我们的心就清净了。这一种功夫通常称‘伏惑’。‘惑’就是烦恼。烦恼没断,妄想、分别、执著没断,用一句‘阿弥陀佛’把它压住,像石头压草,没除根。真正有力量就是佛号一句接一句,绝对不让烦恼冒出来,不许它起现行;也就是说烦恼有,不起作用。

  譬如,我见到一桩事,心里很欢喜;‘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把欢喜压住。看到一桩事情不愉快,心里生嗔恨心;也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把嗔恨心压住。喜怒哀乐确实有,能用一句佛号把它压平,它不起作用,这样的功夫称‘功夫成片’。有这种功夫就决定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虽然有烦恼,也不会起现行,因为没有缘。换言之,没有勾引你起烦恼的东西,六根接触的六境都是帮助你伏烦恼、断烦恼,不可能把你的烦恼勾出来。这是西方世界第一殊胜之处。

  十方世界的境界都会教你起心动念,唯独西方世界没有。我们必须要有这基本的功夫,就是把烦恼伏住。参禅也好,持戒也好,念咒也好,读经也好,学教也好,总而言之,要达到这样的功夫。如果达不到这功夫,是不能往生的。

  我们专念阿弥陀佛也要达到这样的功夫。没有这样的功夫,念佛也没有用处,就是古德所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李老师告诉我们,一万个念佛人,真正往生的也不过三、五个而已。为什么那么多人都不能往生?原因是他虽念佛,没有念到这样的功夫。

  无论修学那一个法门,要想念到这样的功夫,同修们记住,要‘专一’。秘诀就是‘专’。你喜欢《金刚经》,就专门念《金刚经》,不要搞别的,打闲岔;喜欢《地藏经》的就专念《地藏经》,就拜地藏菩萨,心得清净,回向往生,就是这一条所说的。显教、密教、宗门、教下,都能往生西方净土;可是要记住,往生的秘诀就是‘心地清净’,‘心净则土净’。这里的经文跟我们讲清楚了。

  『以清净心。向无量寿。乃至十念。愿生其国。』

  往生净土的条件就在此。一定要修到心清净,然后回向西方净土。“向无量寿”就是向阿弥陀佛。

  “乃至十念,愿生其国”。这些修行人跟净宗修行人不一样。净宗一向专念是正修。莲池大师讲的,正助双修都是专念阿弥陀佛。所以,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是正修,也是助修。

  一般修学大乘的,他们正修的可能不是念佛,是依自己宗派法门修学,而把念佛当作附带的。所以‘乃至十念’的‘十念’,有两种讲法,一是平常他在功课做完之后念十声阿弥陀佛。实在讲,晚近的禅门课诵,晚课念《阿弥陀经》连佛号,就不止十念,这就是兼修弥陀法门。所谓禅净双修,还有密净双修的,他们兼修净土法门。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临终他才回向求生净土,这十念是指临命终时,一念十念皆得往生。因为他有清净心,就是具足能力;然后真正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都能得生。

  『闻甚深法。即生信解。』

  “甚深法”就是念佛往生不退成佛之法。此法在一切法门里是第一甚深,没有比这个更深的。正因为这个法门太深,所以‘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古德常比喻:等觉菩萨观看这个法门犹如隔罗见月。‘罗’是罗纱,很细的丝织品,透明的;隔著一层罗纱看月亮。等觉菩萨还隔著一层,所以这真正是无上甚深第一法门。

  这些修学大乘的人,他们听了念佛法门之后能生信心,是相当不容易的。因为这个法门是难信之法。这个难信不是对普通人讲的,是对‘住大乘者’所说的。因为修学大乘的人没有见性,没有大开圆解,他有法执,对这个法门很难生起信心。他能把执著放弃,相信净土法门,是很大的善根,都不是偶然的。

  『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

  “一念净心”非常重要,这是说最低的修学方法。在他临终的时候,有善友劝他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一生都没有念过佛,而修学别的法门,听到这一句话,他立即就生信心,就接受,就喜欢、愿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立刻就念阿弥陀佛。这就行,最后那一念也能往生,可见净土法门确实广大无边,普度一切众生。一切法门,到最后你修学不得力,不能成就;一回到这里,皆得成就。

  『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当然这也看他自己功行的深浅,临命终时的瑞相就不一样。经文读到此处,我们再回想谛闲法师的徒弟。这事我们讲了很多遍,诸位印象很深刻。谛闲法师是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天台宗的祖师。天台宗是依《法华经》修‘摩诃止观’,是修止观的。初学天台宗要修‘六妙门、小止观’,到功夫再进一级,修‘摩诃止观’。‘止观’就是禅。他教那个徒弟专念阿弥陀佛;他真的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念了三年有那样的成就,预知时至,没有生病,站著往生。大师自己一生弘扬天台,度人无数,他不是三辈往生,他是属于一心三辈的。他往生的瑞相比不上徒弟,相差太远。我们要知道,大师距离我们比较近,曾经有一次他大概病得很重,印光大师写一封信告诉他,‘你是一个讲经弘法的法师,怎么可以生病?你一生病,你讲经说法还有人相信吗?还会有人听吗?’由此可知,印光法师的本事比他高。

  讲经说法的法师是不是可以不生病?连那个念一句‘阿弥陀佛’的人都可以不生病往生,讲经说法的法师一生不生病,应当是可以办到的。道理在什么地方?实在讲,很容易体会到,佛经上跟我们讲了一个原理:尽虚空遍法界依正庄严,所有一切法都是从心想生。当心里一念不生的时候,才真正正常;起了一念,就不正常。‘一切法从心想生’,就看你的念头,一念善或者一念恶,一念净或者一念染,我们身体里的原子、电子、基本粒子的组织立刻就起变化。一个正常的排列跟不正常的排列,所产生的作用就不一样。身体是一部机器,谁把它造得这么精细、这么精密?皆是念头造的,是念头在控制它,随时可以改变排列的方式,改变它的组织。

  当我们一念生欢喜心的时候,里面组织立即就改组,你看那个人的样子就不同了;很生气的时候,里面组织又改变了,满脸通红。这都是不正常的现象。从这里观察我们起心动念,我们的生理都在起变化。这是显而易见,我们能体会得到的。我们这个身的变化、改变,同时影响这个世界,影响山河大地,影响一切动植物,甚至于影响虚空法界。不是很精细的人体会不出来,这就是佛在经上常讲的‘依报随著正报转’。

  我们今天讲净化世间,从那里做起?必须从净化自心做起。现在大家提倡人间净土,净化人心,有没有办法做到?为什么做不到?原因是我希望你们净化,我自己没有净化;而不知道这桩事情要从本身做起,不是从外境作起。一个人心清净,一个人的净土现前;大家心清净,共业的净土就现前。所以,一定要从本身做起,从自心做起,才是正确的。

  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自性‘一念净心’所现的法界;只要我们念到‘一念净心’,一发愿,十念一念都决定往生,道理就在此。

  黄念祖老居士著《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选录

  『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乃至十念,愿生其国。闻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上章全是《唐译》经文,魏唐两译,似为同一梵本。但此段《唐译》经文,系统分明,文富义深。远胜《魏译》。《魏译》则分散于本品首尾两处。于上辈之前云:‘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其国,即得往生。’但复于下辈文中曰:‘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唐海东元晓师据《魏译》,于《无量寿经宗要》论云:‘下辈之内,说二种人。二人之中,各有三句。初人三者:一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是明正因。二者,乃至十念,专念彼佛。是助满业。三者,愿生彼国。此愿前行和合为因,是明不定性人也。第二人中,有三句者:一者,闻甚深法,欢喜信乐。此句兼显发心正因。但为异前人,举其深信耳。二者,乃至一念念于彼佛。是助满业。为显前人无深信故,必须十念。此人有深信故,未必具足十念(窃按元晓师之说乃专据《魏译》。若就本经,则一念得生者,全因获得一念净心也。从一心中,念佛一声,顿即与弥陀本愿相应,故临终即得往生。)三者,以至诚心,愿生彼国。此愿前行和合为因。此就菩萨种性人也。(正是《唐译》中“住大乘者”)’盖元晓师谓下辈中有两种人:一者,发菩提心,十念圣号,愿生彼国,而得往生,是不定性人。二者,闻法深信,乃至一念,愿生彼国,而得往生,是菩萨种性人。元晓师实已明察《魏译》下辈往生文中,品类不齐。试问‘闻甚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如是殊胜智慧,应是何人境界?故元晓师名之为‘菩萨种性人’。既是菩萨种性,复能生深信,起心念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实不应限于下辈也。



  其他相关文章
· 恶人忏悔念佛方可往生,一心九品一行九品说?
· 做三时系念佛事,还是老实念佛念到底?
· 为什么莹珂法师念佛念三天就能成就?
· 蕅益大师开示:名字位初心未伏烦恼,不定往生
· 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是梦中往生吗?
· 念一句阿弥陀佛佛光注照,他为什么还会着魔?
· 什么叫至心?至心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才叫至心?
· 如何看待今人修般舟三昧?如何看待闭生死关?
· 佛教亦说自然,犹是悉檀对治,非老庄自然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