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佛答问 - 社会教育问答 - 正文  │ 文章推荐
 

  面对金融海啸,学佛人该怎样调整心态?

  问:近来因为金融海啸,很多工厂公司关闭或大量裁员,失业率节节上升,大家不论是经济或精神上都承受很大的压力,就连国家的政俯领袖、银行家也苦无解决之道,有些政俯以发行债券或是印钞票来解决眼前之苦。请问我们要如何因应未来的日子?

  答:你问的这个问题,我们学佛的人要相信佛法,要相信佛陀,要相信经教,要相信祖师大德对我们的教诲。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之下,我们自己必须要懂得节俭,节俭是美德,如果我们真能做到像释迦牟尼佛一样,那你就一点妨害都没有了。佛陀在世你看看,日中一食,一天吃一餐饭,三衣一钵、树下一宿、日中一食,金融风暴什么海啸与他毫无关系。我们今天这些佛弟子,佛陀的生活我们做不到,我们由奢至俭是难,是非常之难,可是你不这样做法,那你的痛苦就更增加。如果我们能够把生活开销缩减,减到最低的程度,慢慢养成习惯就不会觉得困难了。头一个要素食,素食好,中年以上素食对于健康决定有帮助,在家里面所有一切开销都可以减少。在都市里面居住要懂得节省能源,不必要的灯不要开。冬天取暖要有节度,为什么?冬天就是要冷一点好,夏天就是要流一点汗好。这是教我们节约能源,用水决定不可以浪费。样样都能讲求节俭,日子就好过了。

  从事于每个行业,那个行业如果人民都够节俭了,很多店都开不成了。说老实话,做服装,如果每个人一件衣服穿十年,他服装业就做不下去了。做不下去怎么?改行,不一定要做这个,你做生活必需品,这些我们都可以做到。而且这里头一定要懂得业因果报,我们到这个世间来是为什么来的?佛经上说得好,“人生酬业”,你命里有的决定有,丢都丢不掉;命里没有的,求也求不来。古时候人都懂这个道理。像这种灾难古时候有没有?有,很多。为什么他们都能平平稳稳的度过?教育占了、起了很大的作用,人民在艰辛度日里头,彼此互相照顾,有的帮助没有的。所以灾难在从前,布施饮食的,在饥荒的时候,富有的人家施粥,浓的粥,每天煮,供养贫穷的人,救济这些灾民。

  一般寺院道场也做这些救济的工作,像我们过去,我过去在居士林,我们居士林每天三餐,不只三餐,二十四小时不中断的饮食,那都是素食就是了,供给这些贫民。每天来接受供养的,就是来吃饭的,一千多人,星期假日人就更多了,有三、四千人,长年不断。这是一笔很大的开销,你去问问,到居士林调查,居士林有没有开销?没有,为什么没有?因为社会上知道你做这些好事,有人送米、有人送油、有人送菜,全都有人送,送得叫你吃都吃不完,真吃不完。吃不完这东西又不能留,特别是蔬菜,一、二天它就变味了,所以吃不完赶快送给别人。我们有两辆小卡车,其他宗教办的有孤儿院,办的有养老院,我们每天去送。尤其在灾难的时候更多,有些善心人士来做这些事情。这都要我们平常能够懂得,灾难是众生不善业所感得来的,如果人心都向善,灾难就化解了,不但是人为的这些灾难,自然灾害也都化解了。这在《华严经》里面讲得很多。

  问:政俯官员又应如何引导百姓有个安稳的心过日子?

  答:这是教育,但是教育要有根,所谓什么?扎根教育。现在我们伦理、道德、因果的根没有了,根没有了,你现在讲这个东西,人家不相信。古时候人能安贫乐道,他再穷困,他也不会去抢劫,也不会去偷盗,为什么?他认命,我是个叫化子命,我一生就是讨饭。这些是扎根教育教导的,也就是说,他无论是什么身分,无论是什么行业,他守本分,叫化子要饭也守本分。路上有人东西掉了,他拾到的时候,他可以在那里等到,这钱财他在那里等到主人来,他还给人家。他为什么不要?我命里头没有财,我要得了财,我会有灾难。现在到哪里去找这种人!现在社会上还讲究这个吗?这问题就难解决了。所以我们想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就要想到赶快来补救扎根教育,现前灾难我们想办法来化解,希望以后不会再有这个灾难了。不能说这次灾难,过几年又有了,长年不断你怎么办?你应付不暇,这才是个真正严重问题。

  我们看看古代的社会,虽然有贫富,大家都知道贫富是果报,这个人发财,前世修的财布施多,他应该得这个果报;我一生贫穷,我前世没修。明白这个道理,现在补救,补救什么?到自己晚年的时候,生活可以能改善。这在中国历朝历代许多文字记载里面,我们都可以看到,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如果有适当的方法,政俯引导人民个个都能够明白这些事实真相,了解这个道理,所谓是理得心安,道理明白了,心就安了,就定了。我们这一生再苦,最重要的,绝不负债过日子。现在西洋这个风气很不好,借钱过日子,终身负债,可以说从出生到老死都还不清,来生还要负债,你说多可怜!但是现在人不相信有来生,这个难,许多事情在今天是没有法子解决,古时候可以解决,现在没法解决。这是信心没有了,教育、价值观不一样。所以我们只有劝勉大家节约,能省要省,有力量帮助人,尽心尽力帮助人。帮助人绝不吃亏,帮助人是布施,愈施愈多。(憶栖法师)



  其他相关文章
· 弘扬多元文化与圣贤教育的人,要多反省自己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