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经上说,求往生者应“具足重戒,不犯威仪”。请问受三皈五戒与菩萨戒,对求生极乐世界有什么不同?
答:具足重戒,这个“重”字是错误的,“众”是众多的众,不是轻重的“重”。众戒就是所有一切戒,三皈五戒是开始,在家有在家菩萨戒,出家有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你统统都要遵守,统统都要做到,这叫“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皈五戒与菩萨戒都在众戒里面,都包括在里面,你都要做到。你听这样说的时候,“极乐世界很渺茫,没指望了”,为什么?这戒做不到。我们看到这个世间,中国、外国许多学佛同学,在家同学十善做不到,出家同学沙弥律仪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自己烦恼习气太重,第二外面环境诱惑的力量太大,没有能力抗拒,所以你做不到。为什么从前人做得到?从前人从小就做扎根教育,根扎得好,同时也没有这么多的诱惑。(憶栖法师)
按:净业三福是泛指,包括九品往生。《观经》注疏不少,但以智者大师知礼大师《观经疏妙宗钞》注解得最为权威。宋真歇清了禅师赞曰:“净土之教,至于天台,其说大备。”李炳南大德曾作序时云:“宋·四明《妙宗钞》出,为《观经》诸注精英,所诠皆第一义谛,于焉净旨大明。古有病其繁深者,欲节而略之,蕅祖直谓“不可动其一字”,其要可知矣!”蕅祖曾曰:“净土的旨,全在《妙宗》一书。”《妙宗钞》判十六观、九品往生对应念佛功夫及实证阶位,都给出了详细论判。九品往生阶位判定,最好依照智者大师一心九品一行九品说。从持戒得戒而论往生品位,当然是严持菩萨戒者往生品位要比严持五戒者高。上品三生中品三生,《妙宗钞》都给出了详细的修证阶位,如中品下生对应观行位初品……,上品上生对应相似十信位。日本净宗因为只依止善导大师,但善导《四帖疏》中并未作出详细的阶位判别,所以日本净宗各派都是囫囵吞枣,妄言十念平生业成。你问他怎么业成?何时业成?是否还遭遇横死?他们根本解释不了。决定信则决定生,深信切愿则决定往生……,这并不能成为判断标准。九品往生只是粗说,印祖曾示实则无量品,皆因念佛人修行功夫高下差别而有各自品位之不同。日本净土真宗拈除自力,主张纯他力往生,这是有悖经论的。九品往生至少分两大类——第一类决定往生自在往生;第二类非自在往生,临终念佛忏罪往生。两种往生差别很大。得决定往生者,临终首日即可坐脱立亡,潇洒自在。非自在往生,多是熬过临终数天或十数天,在第六识渐灭时期,至诚念佛转心忏罪,恶道诸罪忏净,恢复善人身份,才能蒙佛接引。第二类往生之人,几乎都是躺着走的。这两种往生的差别,显然与念佛人自力修行功夫高低有关。拈除自力修行的本愿门,显然是错得离谱,其信众中绝难出现第一类坐脱立亡自在往生者,甚至第二类往生都寥寥无几,因为没有自力念佛转心忏罪这关键的一环。所以,必须依照智者大师《妙宗钞》中一心九品一行九品说,来判念佛功夫与实证阶位。受五戒很好,受菩萨戒更好,但必须真实得戒,有修有证。形式上受菩萨戒,但常常破戒,就不能得真实利益,其对应修证阶位必然不高。第一类自在往生的最低阶位只是观行位初品,即中品下生世间善人往生的阶位。若能严持五戒十善,发真实菩提心,精进念佛三年五载,大多都能证入此阶位,而证得决定往生。大多数念佛人如果生前未证入此最低阶位,也不可失去往生信心,作为第二类临终忏罪往生,只要抓住临终关键时期的特殊修法,仍然可以念佛忏净恶道诸罪而往生,这并不很难。具体细节可参阅相关专文。
其他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