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师推荐 - 太虚文集 - 太虚法师答问 - 正文   │ 文章推荐
 

  太虚法师是如何解释交光大师“舍识用根”的?

  太虚大师《行为学与唯根论及唯身论》

  楞严经云:“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回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阿难虽闻如是法音,心犹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花。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华严、楞伽、深密等,说唯心、唯识,祇二三言,推演而成唯识论。今楞严云生死涅槃均唯六根。亦可谓之为“唯根论”。唯识不唯前六,亦摄第八及第七识;第七识即第六所依之根,摄根于识,扩充识之范围,成唯识论。但楞严所云根大,亦扩充根之范围,至识大之范围则特缩小。盖楞严经最特殊者,在讲七大,其余经论唯讲六大,而楞严则在空大之后、识大之前,加一根大。而此根大非唯物质,亦指前五识现量,同时意识、及七八识而言。立表如次:

  五色根 ┐
  前五识 │
  同时意识├根
  第七识 │
  第八识 ┘

  故云:生死涅槃,皆唯六根。至其所云识大,则专指独头意识比、非量而言,偏就各种分别而谓之识。余书讲六大,无根大,故识大之范围特大。若能据此,更取其他材料组织成编,可成“唯根论”云。依此唯根论,以廓大有机体之行为,亦可成立生死涅槃唯有机体。交光大师所云“用根不用识(舍识用根)”,亦指此大范围之根以言耳。所谓根尘同源者,根身器界同陀那变缘也。缚脱无二者,杂染清净同陀那也。识性虚妄如空华者,独头意识性虚妄也。由尘发知,由环境刺激而起反应行为也。因根有相,由有机体反应而有思想知识等所知相也。此所云相见,唯根尘所发,宛然行为派所谓:“有机体受环境刺激而反应之活动”,及由此反应刺激之活动而成知识等。至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意在去独头意识之比、非量,而取诸识现量,故于根大特注意焉。即此唯根论言,可见以根尘反应刺激之相见行为曰心理,佛法中亦尝有其义;而佛法生死涅槃之说,亦于焉成立。

  ○附文:论候尔特意识学与佛学(节录)

  唯根论上的前六识说,与唯识论的不同,只是唯识论上的第六意识之一部分。唯识论上的第六意识与唯根论上的意识,区别如次:

   ┌前五识 ┌同时意识……………┐
   │    │    ┌散位的─┤
唯识论┤第六意识┤独头意识┤眠位的─┼唯根论的前六识
   │    │    └定位的…┤
   └后二识 └清净意识……………┘

  唯根论见于佛学的大佛顶经。它所说的前六识,大约同于候尔特所指的意识,亦一般心理学者所认为心理学全领域的意识,这种的意识,且不能为唯识论的第六意识全领域,况能包括八大系情识团的佛学心理学全域。但近代科学者,将第六意识一部分以外的活能力,属归物体中去了。唯根论亦将以属到六根或根尘内去了,故只将第六识一部分为前六识。换言之,亦不过定义不同、分类不同而已。



  其他相关文章
· 忏悔与因果法则矛盾吗?定业能忏悔吗?
·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交光大师)
· 舍识用根—读诵大乘—净业三福讲记
· 三归传授(憶栖法师)
· 如来密因—清净明诲章讲记
· “离心意识”就叫观
· 僧璨大师信心铭讲记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