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大师全集·法性空慧学
十四年三月在北京中央公园讲
悬论
一 释经题名义
二 释句义
三 释大意
四 释译人
【悬论】
一 释经题名义
甲、仁 仁以群众和合为体,以慈爱协济为用。先明仁之体:由近观之,吾人具足五官四肢等而为身体,佛法亦言四大和合、五蕴积集为体;众生于此四大五蕴之身体,能善巧调养保存,止恶作善,谓之一身之仁。由此远推至家庭、社会、团体、国家、世界,能善调治其所聚之群众,博爱救济,使家庭、社会、团体、国家、世界之群众得以安宁,则谓之家庭、社会、团体、国家、世界之仁。广及一切众生之类,能互相爱济,互相资助,共同安乐,则皆谓之仁也。由上观之,小至微尘,大至华藏世界,咸以群众和合为体;换言之,即是以仁为体。次明仁之用:互相爱济,互相救助为仁之用。如一人之四大五蕴,能相爱济资助,则可保安一身康健,否则麻木不仁,且用既坏废,体亦不久朽灭矣。以此一人,推及家庭、社会、团体、国家、世界,亦复如是。然能了仁之体,发仁之用,充满虚空,遍周法界者,谓之佛。能具其体用之分者,谓之菩萨。能得其少分,谓之声闻、天、人,以至一切众生。是故人亦以仁之体用而有,若失仁之体用,则为不仁,亦谓非人。所以仁者,不可须臾离也。
乙、王 佛法中以自在之义为王,故法华云:‘我为法王,于法自在’。此自在义,略似世间自由,是故亦曰自由。然非独自自在而扰其他之为王也;所言自在,是平等普遍之自在。何以故?以王不离仁故,仁以群众为体,群众以一切法为体,若于诸法及人,各如其实、各安其位、各称其量皆得自在,方为王也。古训天下归往为王,其归往者,乃一一皆归为大自在、大自由、大解脱也。
丙、护 以喻言之,如城然;对外能遮灾患,对内能安人民,故护有二意:一、以消弭众患为义:谓诸恶已生令其灭除,诸恶未生令永不生故。二、以成德为义:谓胜德未生令生,已生令长,是为护字之义。
丁、国 世俗言国,以领土、人民、政权为义;佛典释国,较为广博,乃以器世间为国──又言依报。斯依报器世间为众生共业所感所变,故为众生共同依住,而能互为资助其生活者,谓之国。
戊、般若 梵语般若,译曰智慧。然非平常之智慧,乃无上不可思议之深妙智慧,能超过一切世间之智慧也。
己、波罗密多 此亦梵言,波罗密译曰彼岸,密多译曰到、曰离,以此合言曰到彼岸,即过渡之义。佛法六度万行为过渡之船,假此法船,从生死此岸而渡过烦恼之河,达到佛果彼岸──佛果即是二转依果。其渡河法船虽有无量,而以般若为最胜,是故欲到彼岸,必以微妙清净不可思议之般若智慧为根本。又非仅此然,即吾人之作一切事,能得其究竟,亦云波罗密多。
庚、经 以上所释,为经别目;此一经字,是经通号。梵语修多罗,与吾国之经字相似,故译为经。经有常法二义:常义、有轨持诸法不变不迁之理,法、有令诸法性相如是如是不可更坏之义。然佛教之经字义理,尚有胜义,谓经能摄化一切有情之异机,而俾其各得究竟者也。
二 释句义
甲、仁王 此具三义:1.仁王乃佛之别号:常人祇知佛为觉王、法王,而不知佛亦称仁王。所谓觉王,于所知境周遍通达,自在明了,是谓觉王。反而观之,众生不了境界自性,妄生邪执,是谓之不觉。觉不觉间吾人其注意焉。所谓仁王于所教化之众,爱之如子,众生有无量病苦,而以妙药玄方救济之,不为诸法所拘,且能如意施用诸法,济渡含识而得自在,是曰法王。又能了知诸法,善说诸法,亦曰法王。
2.仁王即人王别名:古云:仁者,人也,故仁王即人王之别目。一人能得自在之果,施其威德而令一切人类悉得自在,则曰仁王;如孔子有王德而无王位,亦称素王也。本经正明仁王,即是此义,即波斯匿王等,斯诸大王,为人中王,故曰仁王。本经为诸大王所问而说,故本经亦名人王所问护国般若波罗密多经也。
3.非但以佛以人明仁王,而以一切众生明仁王:斯义云何?谓一人能调养其体,护其安乐,诸病不生,是为一身之仁王。推及家庭、社会、团体、国家、世界等,无不如是。明乎斯,微至极微芥子毛端,大至虚空法界华藏世界等,诸众生能善调其体,巧施其用,咸获安隐自在,则亦谓之仁王也。
乙、护国 此义有其三种:1.护国为严净佛土:佛土亦云正觉世间,换言之,即是正觉国土。盖国者,互资共住为义。佛典之国义甚广,世间以人类等共所依住为国土,而西方弥陀如来及诸菩萨等类所依住者,曰西方极乐世界,曰庄严佛土。依上所明,则护者即是严净佛土也。护言弭患成德,如西方国土离五浊恶患──即是弭患义,但受诸乐──即是成德义。又佛之一人,远遣诸恶,离二障二死,成就庄严果土;次而菩萨因中,修诸妙德,灭诸罪障,成其一分庄严佛土之因;准上二义,即是严净佛土。佛土分五:法性佛土,亦曰一真法界,亦曰佛自性国土。然佛既成其自性妙德,为度众生满本愿故,所以权巧方便,为诸菩萨等示现受用国土,如西方极乐世界,弥陀如来自性本具妙德,唯佛与佛乃得知之,即是自受用佛土;次而为诸菩萨示现他受用佛土;又次而为二乘人等示现方便有余净土;再次而为一切六趣十法界诸众生类,示现凡圣同居佛土;即是吾人现在所愿往生之佛土。总之、以上所明,皆为正觉世间。若众生消弭二障,解脱二死,方不受三界之苦,而得自在之乐。所言二障,即是烦恼、所知二障,由二障故则有二种生死,谓由烦恼障而有分段生死──即是六凡之生死,由所知障而有变易生死──即证初果后所受生死。观乎斯,必先有以护之使弭患成德之功力,断其二障,绝其二死,成其果德庄严,是谓之护正觉世间之义。
2.以奠安人世为护国义:世间有三:前明为正觉世间,此乃有情世间及器世间也。文佛为波斯匿王等说此经,使一切世间人类安全康乐,此经主旨即在于兹。然非仅人类称世间,上及天神下迄鬼灵昆虫等,与此人世有关系者,皆使安宁,方可谓之护国。经云:‘人未乱,鬼神先乱’;此乃不安其鬼神故也。推及凡关于人世间者,亦复如是。以斯欲护此国者,必先俾一切阙于此者,各如其实,各安其位,各称其量,乃能奠定安宁于所护人世之国也。
3.明护国为通义:上来所讲,为有限之护国,今以通义明之,则凡存在之物,悉由互资共依而有,故无所往而非国,亦无所往而不用其护。若了斯义,非但诸佛及菩萨仁王等能护其国,一切有生活之有情,莫不能施其功力,各消弭其恶而完成其德,以护其所应护而同趋于安乐也。
丙、仁王护国 仁王护国一句,重在护字,其护字之义,略明于前。能护即是仁王所具之功力,能消弭诸患,完成众德。仁者、即是一切生活有情,不仁者、即是一切枯死之物。生活有情,有自发之自由力,则谓仁王。仁王见自他有情痛苦,发怜愍心,施自在力而拥护之,则曰仁王护国。由人而及非人,由有情而及无情,宇宙万有,莫一物非国,则仁王亦无不具护持之责,有其责必力行其护,否则失其共依之国,亦失其仁王之义也。观乎上文,则仁王对于国,非尽其护持之责不可;观乎患已生者速除之,未生者急弭之;观乎益未生者令其发轫,已生者使其增长。故仁王护国四字,以护字为中主,而贯通上下者也。
丁、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多 般若波罗密多,为六度中之一度,此般若度,能使众生达至彼岸,故云波罗密多。如渡河然,般若喻船,假此般若法船,能护送一切众生安稳渡达彼岸,恒受妙乐,故般若为能仁其国,能护其国之秘密要法也。一切万物,自然存在,则具有王之意。如庄生逍遥游,有大鹏万里,鸴鸠咫尺之喻,鹏以万里足其念,鸠以咫尺满其想,虽大小有殊,而各足其足一也。故宇宙万有,各护其自然存在,则有王之意也。然以平等自在方谓之王,则须具一人自在一切自在,一切自在一人自在,及一个自由一切自由,一切自由一个自由之普遍义,以斯普遍一切自在安乐,谓之仁王。此仁王者,匪独自己之自在,单我之自由也。傥成独个自在,则是我见,六趣众生,执此假我而曰此我也,彼非我也,于是睹事物之有益于我者则取之,有损于我者则除之,其或取或舍,俱不相顾,只图满足自心之欲望而已。以斯行之,谓世界不流为残杀不堪之大战场大苦海,无有是处。呜呼!欲挽济兹,亦非先以般若妙智照破彼此我法不可,由般若照空万有假执,开显万有真性,无所往而非佛,无所往而非法,离言自性真如,而无一法可说可思。然则现见森罗万象,陈列目前之万法,由何而有者耶?曰:诸法无自性,无自相,而其体用皆众缘合生,故曰:诸法无独自之性质也。综上之义,虽云仁王护国,而实般若波罗密多护国也。
戊、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多经 上之十字,为经别号;经之一字,一藏通称。上十字合成一名,下一字为一名,合而成句,曰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多经。经为结集佛说之法,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多,此义为所诠,经为能诠,经乃名句文身聚集而成。佛所说仁王护国之般若波罗密多为所诠义,经为能诠名句文身。言名身者,多名集积;句身者,多句集积;文身者,多文集积也。以此名句文身之经,诠其理,表其义,谓之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多经。
总上诸说,以般若为因,以仁王为根本,以波罗密多为究竟也。
三 释大意
上来已释名句,次解经题大意。题者经题,故明经题大意,亦是明全经大意也。经题上之四字,表人及事;下之般若波罗密多者,显行及果也。凡一切作事到于究竟圆满,谓之波罗密多;本经大意,即是仁王仁至究竟,护国护至究竟,般若照至究竟,三者咸得圆满,遂谓之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多。非第此经若斯,即三藏十二部佛法亦复如是。非第佛法如斯,凡一切世间诸学说等亦复如是。
夫一切学说,括而议之不外乎三种要素:一、发展其知识,二、增进其道德──即品性,三、养成其才能──即能力。倘知识发达至极,道德增进充足,才能获得圆满,则可谓之一有知识、道德、才能者。具足知识者,普了一切,诸境不足以迷之。具足道德者,所行净善,诸恶不足以染之。具足才能者,有愿必成,诸苦不可以难之。自利利他,乃俱究竟。以上三者,众生未得圆足,何以故?祇就人类明之,性质不一,行为有殊,如有一人,其知识高明广大,考其道德、才能则缺如也;又有一人,其道德清高,考其知识、才能则无也;又如一人,其才能具足,察其道德、知识则有所短也;由人类推及六趣众生以至二乘贤圣,无不如此,故一切众生,皆不能圆足此三德也。三者未能完全具足,不得名之为波罗密多。若妄自夸为充足,及有言无行者等等,皆不免为无明少智,适足以障其德而增其患也。或但具知识道德,然知非圆智,德非全德,极果或仅一小乘果而已;是小乘故,不能利众,故非菩萨之行也。明乎此,则三者──知识、道德、才能──非平均发展至究竟不可,盖可知矣。若至究竟,即目之为佛。本经题中,于此三者,悉皆达到圆足。
甲、知识圆足者,即般若波罗密多。以此清净妙智,照破一切妄执,显了一切实性,有漏无漏、有为无为一切诸法,莫不历然了知,故谓之觉王。所以者何?以众生皆有知识,然是居于限量之内,弗能遍知普觉。由无始无明,惑本智故,则有妄想执着,此我也,彼物也;以妄想我故,则我执生焉,以妄想物故,则法执生焉;以此二执,迷惑一切。若有般若二智──人空智、法空智,照空二执,执遣则惑断焉,惑断则可普知一切、遍了一切,是之谓般若波罗密多,即是知识达于究竟也。
乙、道德圆足者,则是仁王波罗密多。仁者、大慈大悲,王者、自由自在,盖诸道德皆以大慈大悲自由自在为根本,依此二者以行之,则无非是善,违此二者以行之,则不免有种种障碍,种种患业扰害。是以佛教以大慈大悲为根本,能令一切悉获自由自在之安乐;佛以慈心拔苦,悲心与乐。故仁王者,道德之本也。众生悉有此心,悉具斯德,然非普遍,有仅能仁其身者,乃至能仁其一世界者,是均居有限而非普遍,倘得圆满普遍无障无碍者,则名极果之佛。吾人悉具此德,障而不发,若能各尽其量、各充其德,及至圆足则是佛矣。故曰:佛性各个不无,各个本具,但其力未充而不显其用耳。
丙、才能圆足者,即护国波罗密多。凡具能力者,于众所难,皆能成之,俗者谓之天才或天然能力,然实先业之所修集,故得如斯。要之、吾人作事,有所能有所不能,以斯不得波罗密多之名。迄至佛果,具足万能,行种种行,利种种生,除一切苦,成一切德,此由佛具十种神力,普利十方。言十力者:括罗一切万能,于本经中即护国之意。前云国有三种──有情世间、器世间、正觉世间,三种世间,一切众生莫不概罗。若能遍于此三世间,护其胜德,弭其诸患,即是护国之义,亦即才能圆足之义也。括上三义,吾侪学佛有情,非调合三者齐进,弗能获其圆满佛果;既至究竟,亦目为觉王、仁王、法王也。
然斯深义,非凭空杜撰,乃圣教中有依据也。一、与显教三德相齐:何以故?一、法身德,即此题中之仁王波罗密多义,二、般若德,即本题中之般若波罗密多义;三、解脱德,即本题中之护国波罗密多义。二、与密教之三心相齐:一、菩提心,此心为大悲方便之因,盖菩提即觉,亦即是智,此智乃无上正遍觉知,即本题中之般若波罗密多义。二、大悲心,此心为众德之根本,以有此心,无自他别,一味平等,拔众生苦如解己苦,与众生乐如成己乐,斯乃真实道德,故道德必以大悲心为根本,于此题中即仁王波罗密多义。三、方便心,此心为成佛以普利众生之究竟目的,盖因中菩萨,其发愿也咸为成佛,后以善巧方便法门度诸有情,故此方便事业,即是万能事业,于本题中即是护国波罗密多义也。
由上显密教证,故明本经大意,即是明一切佛法大意;明一切佛法大意,亦是明一切世间学术大意。虽然、世间诸说,均有偏谬,弗能达其本愿。何则?以其知、行、才三方面均非澈底,结果或反被其害,如近世工业之发达,欲改造此世界为黄金世界,孰知法未完善,反造成一残杀战场,若欲挽回,舍佛化无以为归矣。
四 释译人
释尊说此经于印度,阿难结集,亦属梵文,然何以有一华文之此经耶?佛经非如外道之邪说,谓由天坠一石,地呈一书之所产,原由佛之语言,集为文字而传来。本经既属梵文,今须讲此经之译人。译人为唐朝沙门,名不空,能通三藏,故曰三藏沙门。沙门有二义:一、积极的,是勤修戒定慧义;二、消极的,是消除贪瞋痴义;具二义者,名之沙门,即出家人之通称。当时代宗尊敬不空法师,称之曰大广智,大广智言具足广博大智,精达三藏。法师原籍南天竺人,少时随师东度,及长返国,后复重来,大译显密诸部,此经乃其一也。
译此经者,尚有三家:一、晋时泰始三年,有月支国三藏名昙摩罗刹──此言法护,译为一卷,名仁王般若。二、后秦弘始年间,有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为二卷,名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三、梁朝承圣年间,有三藏法师厥号真谛,译成一卷,名仁王般若。以上三家,初后两译,方言未融,故义有失;秦时所译,古今所尊,然尚有缺。故唯此译最善,义理互彰,毫无有遗,兼之显密双传,甚为出众,故今所讲,亦从此本,尚望诸仁详而玩焉。
其他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