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佛文集 - 佛文推荐 - 文章目录   │ 文章推荐
 

知礼《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研究

吴聪敏居士撰 台中莲社印行
TXT版下载

  《妙宗钞》的天台思想部分,包括性具三千的本体论、观照妄心的认识论、理毒性恶的佛性论、无情有性的成佛论、蛣蜣六即的修证论,以及生身尊特的佛身论等。在净土思想部分,包括十六观判归圆三观论、大乘三位配判九品及十六观论,以及四土横竖净秽论等方面都有精妙论述。知礼对于净土法门,不但在实践上身体力行,率先倡导;且在理论上,以天台圆宗判释净土行门,既弥补善导“凡夫入报土”论义理之不足,復增强净土立教特殊性与超越性之说服力。…故宋真歇清了禅师赞曰:“净土之教,至于天台,其说大备。”…

  知礼处北宋佛教思想融合混淆之际,所撰《妙宗钞》一书,对于天台与净土的思想,有承传旧说、有阐发新义,或精简华严、或甄分诸宗,既驳正山外之夹杂、復楷正古来之争议;不仅表出章安、荆溪未暇结显之妙谈,又復补足慧远、善导不逮完成之义蕴。由是,遂使天台“真正圆教”之地位屹立不摇,也让净土“胜异方便”之美名印证无差。…

  昔业师李公炳南撰《赵居士祝寿印施观经妙宗钞序》即云:“宋·四明《妙宗钞》出,为《观经》诸注精英,所诠皆第一义谛,于焉净旨大明。古有病其繁深者,欲节而略之,蕅祖直谓“不可动其一字”,其要可知矣!然有此一《钞》,非谓《观经》即可诵可讲,因以可修可证,及众能变根器也。盖修净任採何法,应明乎四土横竖之超,否则理路不清,或不免于扞格焉。蕅祖又曰:“净土的旨,全在《妙宗》一书。”是此一《钞》,又不纯为《观经》所作矣。”盖知礼此《钞》以天台圆宗判释净土法门,既义理周延地充实了净土的思想内容,且强而有力地凸显了法门的特异殊胜,是以自《妙宗钞》出,而净土之教理大备。…

  有关净土修证阶位之判释,必待至知礼《妙宗钞》出,禀承智顗《观经疏》旨,以大乘三位(即圆教六即位中之“名字即”位、“观行即”位、“相似即”位)配判三辈九品及十六观,而后楷定古今,其后有復论净土修证位阶者,无不从之矣。…明末·蕅益《法海观澜》卷二则记载:“唐京兆大兴善寺含光至西土,有梵僧云:曾闻台教定邪、正,晓偏、圆,明止、观,功推第一。”而民初提倡八宗通弘之太虚大师则于《教观诠要》中,推崇天台之判教云:“然求其精当而纯全者宜无如天台五时八教之所判也。”…尤其书中将天台圆顿教义与净土念佛法门作紧密之结合,确立后代天台子孙“教演天台,行归净土”之修行方向,可谓不但大有功于天台,亦大有功于净土。…

  就大乘三位配判九品及十六观论言,知礼既以“后三观”(即“三辈九品观”)为前十三观之“增进观行”,且主张以“圆三位”(即圆教六即位中之名字、观行、相似)配判三辈九品;如此,不但推囧勫了唐·善导《观经四帖疏》以来,通认前十三观是“定善”、后三观是“散善”,及依三辈《经》文,分判上辈是大乘、中辈是小乘、下辈是造恶凡夫之定说;同时也巩固了自己一贯以“圆三观修十六门”及“圆顿教相”之主张和判释,且因之亦始足以吻合弥陀净土作为大乘法门之意趣。又,知礼主张必须依圆三位,而不约大小观行、善恶之业判九品者,盖彼认为净土行人,若能妙解大小观行、善恶之业,全修即性,一一具于四种净土,则不论善、恶业行,皆可作为往生净土之因。良以一切善法,若能回向,固是净土生因;即一切恶法,若能忏悔发愿,亦是净土生因;而且随其或修善、或忏恶之功力浅深,莫不各历九品。由是,但以三位判定九品之高下,则不论任何行、业,或改不改,自可皆悉不滥。依此说法,不但打破一般世俗唯执善法是净土因之成见,且能相应天台“性具染恶”的圆宗思想。

  再者,知礼复以九品阶位配修十六观行,从第一“落日观”,配对“下品下生”;第二“水观”,配对“下品中生”;乃至合“后四观”,配对“上品上生”。既从烦惑完全未伏之“名字即”,由观功愈进,境愈转明,而定慧则愈着,伏断则愈深,遂展转历五品弟子之“观行即”,而至断尽内外尘沙之十信位“相似即”;其中,又随众生之根机、欲乐不同,而义开多途:或有“节节改观次第入品”者、或有“专修一观而历九品”者、乃至亦有“或改观境而超品位”者。知礼于《钞》中,均一一详为缕述;由是,净土宗之修证阶位,高下分明,丝毫不滥,而净土宗之教义,遂更臻完备无缺。…

  知礼撰《妙宗钞》一书,对于天台及净土的思想,有承传旧说、有阐发新义,或精简华严、或甄分诸宗,既驳斥山外之夹杂、復楷正古来之争议;其对“性具”、“六即”阐释,既表出章安、荆溪未暇结显之妙谈;更就“九品”、“四土”判属,復补足慧远、善导不逮完成之义蕴;如是,遂使天台“真正圆教”之地位,得以屹立不摇;也让净土“胜异方便”之美名,幸获印证无差。其价值固可肯定,其贡献弗也忒多!

  ○ 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旨趣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范围
  · 第三节 前人研究成果检讨
    (第一章注释)
  ○ 第二章 宋初佛学的发展背景
  · 第一节 三教合一的融会思潮
  · 第二节 宗派间相互吸收影响
  · 第三节 净土为归的时代趋势
    (第二章注释)
  ○ 第三章 知礼的生平与著述
  · 第一节 知礼的生平事迹
    一、童龀脱俗 夙具圆禀

    二、主持讲席 经营道场
    三、专务讲忏 为法忘躯
    四、弘传教观 遍及海东
    五、精简义理 甄分诸宗
    ①、针对《金光明玄义》广略本之辨的论战(图)
    ②、针对《十不二门》不同解读的论战(图)
    ③、针对《观经疏妙宗钞》义理之争的论战(图)
    六、临终念佛 寂后现瑞(图)
  · 第二节 知礼的著述
    (一)义解篇

    (二)修忏篇
    (三)护法篇
    (四)杂录篇
    (第三章注释)
  ○ 第四章 《妙宗钞》的天台思想
  · 第一节 性具三千的本体论
  · 第二节 观照妄心的认识论
  · 第三节 理毒性恶的佛性论
    一、性具染恶说

    二、理毒性恶说
    ① 以即不即义判定别圆二教的基础
    ② 由性恶故方论即理之毒及圆宗理消伏用
  · 第四节 无情有性的成佛论
    有分别色 一切唯色

    简别他宗唯心 特别提出唯色之说
    无情有性与草木成佛
    天台“性具”系统与他宗“性起”系统
    无情说法之义
    ① 有关综述“无情成佛”之要义部份
    ② 有关点示“无情说法”之事证部份
  · 第五节 蛣蜣六即的修证论
    六即佛论 判释之源流

    蛣蜣六即 十界三千诸法无不六即
    可观善月赞叹肯定蛣蜣六即论
    须防滞名相、拘情见之弊病
  · 第六节 生身尊特的佛身论(图)
    一、先以开合论佛身

    二、次以性具论佛身
    三、《料简十三科》甄分生身尊特
    ① 依真中感应而辨

    ② 依相起之本源辨
    ③ 依理、观及识判定生身尊特
    ④ 相分三品之由及《观经》《华严》之异
    《料简十三科》余九科
    生身尊特 二用双融
    (第四章注释)
  ○ 第五章 《妙宗钞》的净土思想
  · 第一节 十六观判归圆三观论
    一、约心观佛说
    二、一心三观说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精辟解释(图)
    三、从行历事观理说
    从行历事观理的实际内涵
  · 第二节 大乘三位配判九品及十六观论
    一、大乘三位配判九品说(图)
    二、九品位配对十六观行说(图)
    ① 节节改观次第入品
    ② 专修一观而历九品
    ③ 或改观境而超品位
  · 第三节 四土横竖净秽论
    一、四土净秽说
    ① 凡圣同居土
    ② 方便有余土
    ③ 实报无障碍土
    ④ 常寂光土
    二、四土横竖说
    (第五章注释)
  ○ 第六章 知礼“台净融合”的思想评析
  · 第一节 妙宗解经之释疑

    一、凭四依指导修习教观
    二、约《法华》跨节诠释群经
  · 第二节 台净融合之特质
    一、教观双美、稳当易行
    二、事理并运、境观同修
    三、顺应时教、契众机宜
    (第六章注释)
  ○ 第七章 结论
  · 第一节《妙宗钞》思想的价值与贡献
    一、天台宗方面

    二、净土宗方面
  · 第二节 《妙宗钞》思想的启示与影响
  ○ 附录一:知礼大师生平及著作年表
    附录二:北宋初期佛教大事记
    参考文献
  附:《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