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学文集 - 天台宗文集 - 天台宗纲要 - 正文   │ 文章推荐
 

  (六)通教十乘观法

  静权法师著述

  (六)十乘观法

  通教的十乘观法,名目和藏教相同,而意义大异。

  第一、观境。

  观察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六道众生的五阴(色、受、想、行、识)、十二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声入、香入、味入、触入、法入),都是因缘所生,本来是空,犹如幻化,非有而有。这样,观察所观的境界,如幻如化;又须了知能观境界的心识,也是如幻如化。于是,能观所观,都成为如幻如化。既知能观所观,都如幻化,便能令烦恼很快的断除,智慧很快的增长。不过修这样的观法,必须用切实的工夫,并不是口头说说,可以算数。也不是稍微开一点豁达的空见,可以冒滥的。必须真知灼见,一切诸法,犹如幻化,对于涅槃生死,无所执著,这才是通教中所修的观法。知生死如幻化,便不会贪著生死或逃避生死,知涅槃如幻化,便不会背舍涅槃或滞著涅槃。

  我们现在自问:能不能修这样的观法呢?若道能修,便不免自欺欺人。因为我们自心中刹那刹那之间,不知有多少贪欲、瞋恚、愚痴的念头,那里就能同这种观法相应呢!若道不能修,又是自暴自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成佛,岂我一人,无有佛性,不应成佛!圆教的不思议境,尚且即心本具,何况通教的观法呢!于是,既不可自暴自弃,又不可自欺欺人。佛法是决定要修学的,任何困难,任何阻碍,都必须加以排除,非达到自他成佛的目的不可;地位必须要弄清楚,我们是博地凡夫,通身都是罪业,万不可以凡滥圣,自欺欺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能则谓之能,不能则谓之不能,常常惭愧忏悔,务使内外如一,言行如一,方能渐渐有相应分。利根的人,修这种如幻如化的观法,便能证无生忍,十乘观法,任运具足;钝根的人,不能即证无生忍,还须修习下面真正发心等法。

  第二、真正发心。

  不假叫做真,不邪叫做正。通教是三乘共行的,所以不言发菩提心,但言真正发心。真能观生死涅槃犹如幻化,既不贪著,亦无执滞,不求名闻利养,穷达、吉凶、生死,都不能歆动其心,这样,方可以算做真正。我们应当自己勘验,发心学佛,真不真呢?正不正呢?既然说是真正学佛,为什么在暗室无人之地,心念隐微之中,自欺其良知呢?为什么对于些微的得失,便不能放下呢?可见,这真是发心的不真和不正。若在这里放过,即使再多学些佛法,尽管熟读三藏十二部,撑肠拄腹,还是归于无用!这里的真正发心,有三种人:声闻、缘觉,志脱苦轮,直观无生四真谛——苦无逼迫相,集无和合相,道不二相,灭无生相,断见、思惑。菩萨体达诸法,犹如幻化,依无生四谛,发四弘誓愿,虽知涅槃如幻化,而能任运以大慈心与众生以三乘涅槃之乐;虽知生死如空华,而能任运以大悲心,拔众生分段生死之苦。虽能这样,与众生乐,拔众生苦,而知一切诸法,如镜中之像,水中之月,非有而有,有即非有,既不执滞,亦不止息。

  第三、善巧安心止观。

  凡夫的心,所以不能深入佛海,便是为了昏沉和散乱的障碍。因此,必须修止观来对治。止是止息妄念,妄念止息,散乱的毛病就没有了;观是观照诸法,诸法明显,昏沉的毛病也就没有了。通教的止观,是如空如幻的止观。用如空如幻的止观,对治如空如幻的昏散,于是,就能发起如空如幻的智慧,破除如空如幻的烦恼。

  第四、破法遍。

  所破的是见、思惑,能破的是智慧。以如空如幻的智慧,来破如空如幻的见、思惑,虽能破所破,都如空如幻,然亦非无能破所破。若道见、思烦恼,如幻如化,有即非有,破除它做什么?智慧也如幻如化,有即非有,还有什么东西来破见、思惑?不知如幻如化,并不就是没有,譬如善幻人所变的东西,确有此物,蜃楼海市,亦真有所见。智慧烦恼,虽都如幻如化,而幻化智慧,不可不生,幻化烦恼,不可不破!

  第五、识通塞。

  四谛中的苦、集二谛,十二因缘中的流转门,和悭贪、破戒、瞋恚、懈怠、散乱、愚痴,这是塞;四谛中的道、灭二谛,十二因缘中的还灭门,如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是通。通是如幻如化,塞也是如幻如化,用如幻如化的通,通如幻如化的塞,令无塞不通。在这些地方,明见不昧,叫做识通塞。通是能通涅槃门,塞是阻塞涅槃门的障碍物,障碍不去,就永不能趋入涅槃。非但对于通塞二法,要明确认识,又须坚毅的精神,对于涅槃门中的障碍物,毫不犹豫地加以廓清。

  第六、道品调适。

  能修的人,如幻如化不可得,所修的道品,也如幻如化不可得。虽能修所修,都不可得,而须精进修习三十七道品。若道:人法都空,无能修所修,悭贪、破戒,皆不可得,不碍涅槃,不必修习三十七道品。这是最大的邪见,是魔眷属,引诸众生,堕于恶道。应当不为所惑,勤修道品,调适己心,入三解脱门。

  第七、对治助开。

  藏教的人,定执一切诸法,无常、苦、空,而不知无常、苦、空,都是因缘所生,缘生无性,犹如幻化,不可定执。通教的人,就用这种如幻如化的智慧,来对治藏教的执著,帮助开通三解脱门,到达涅槃。

  第八、知位次。

  从乾慧地、性地,直到佛地,一切位次,也是如幻如化,非有而有,不可于中,生起执著。然而一切位次,却历然不紊,不可以凡滥圣。设若未得谓得,未证谓证,犯大妄语,堕无间狱。如佛世有一比丘,出家修道,得初禅定,自以为已经证得了须陀洹果;从是进修,得四禅定,自谓已经证得了阿罗汉果;等到临命终时,四禅天的中阴身现前,于是便毁谤佛法,说:“我已证得阿罗汉果,应得涅槃解脱,为什么还有中阴身?我是阿罗汉,尚不得涅槃,可见佛说,全是虚妄,宇宙间并没有涅槃,也没有解脱。”他因为这样毁谤涅槃,毁谤解脱,毁诸如来,四禅天的中阴身消灭,地狱的中阴身现前,命终堕入阿鼻地狱。又如《大智度论》中说:“魔语菩萨:‘汝于诸佛受菩提记,父母兄弟名某。’若受著者,成增上慢。”学佛人初闻佛法,好谈即心是佛,现身成佛等语;论道理可以这样讲,论事相,则佛与众生天地悬殊。若或事理不明,以凡夫地,拟于佛果,是即魔眷,必堕地狱,不可不慎。以蕅益大师的智慧功德,临终云:“名字位中真法眼,未知毕竟付何人。”但示居名字即位,况吾辈凡夫,罪障深重,论智慧功德,与蕅益大师相较,何啻天渊,而乃不知惭愧,妄拟圣境,这是要不得的!

  第九、能安忍。

  内来的烦恼、疾病,外来的名闻、利养、刀、兵、水、火,这些障难,都如幻如化,非有而有,能够安心忍耐过去,便可以从乾慧地进入性地。这里的安忍,和藏教不同。藏教认一切障难为实有,所以修行安忍很为困难;通教观一切障难,如幻如化,非有而有,于是修行安忍,就容易得多。观一切障难,如幻如化,是完全靠着智慧的力量,所以智慧是学佛所最需要的利器。

  第十、离法爱。

  既能安忍,便可以从乾慧地,进入性地。性地是相似即位,相似见法性,而不是真见法性。若误以相似为真实,于中生爱著心,不求进步,便不能从性地进到八人地见地,入见道位,所以必须离法爱。不论学佛法或学世间法,所以不能进步的原因,虽然很多,主要的便是主观思想在作祟,主观思想正类于佛法中所说的法爱。因为人对于自己的主观坚持不舍,于是就不能接受他人的忠告善导,不能接受书本上的嘉言法训,永远只能停止在自己的主观思想上,不能前进一步。而且,不进则退,既然坚执自己的主观,必将令心思才力,日渐退化,设若一旦发生意外的问题,便弄成张皇失措,无法应付,这是多么危险的事啊!因此,我们在这一点上,必须提高警惕,从善如流,去恶如弃,常常知非,日日改过,绝对不要保留些微的主观思想,才可以寡过修身,渐次从凡夫地,入于佛法。

  利根的人,但观如幻之境,便能入见道位;钝根人,从第二真正发心,到第七对治助开,也可以悟入见道;最钝根人,必须全修十法,方入见道。

  以上叙述通教已毕,以下再依次叙述别教。



  其他相关文章
· 别教立名的意义
· 返回目录
地藏孝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