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文摘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
宋代有两部名著在文化上具有卓越的贡献。一部司马光历经十九年时间所编撰的《资治通鉴》,另一部即永明延寿禅师所撰写的《宗镜录》。……大家不管学显、学密,对于佛学理论还是搞不清楚,都在这盲修瞎炼,因此必须加强研究,而《宗镜录》概括了整个大、小乘经典的精华,是六十部大经论与三百多部显密思想的集中,非常应机。
· 宗镜录是六十部大经论与三百多部显密思想的集中 · 《佛学概论》摩诃止观、宗镜录、菩提道次第广论 · 雍正:不懂宗镜录的人没资格学佛 · 永明寿禅师身兼华严宗、唯识宗、天台宗之长 · 了义中之不了义教;宇宙第一因的困惑 · 随想而世界成差,因智而憎爱不等 · 最初不觉,忽起动心;形而上本体,形而下万象 · 楞严经的“觉明为咎”只是权说 ·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 点破灾祸有违因果;不点破又有违慈悲 · 一切烦恼痛苦都是主观观念这一念来的 · 约根利钝不同,于一真如界中,开三乘五性 · 定性声闻、定性缘觉、定性菩萨、不定性、无性 · 人性平等指形而上本性的平等,非形而下 · 认为无妄想,无念头,才叫空,错误到极点 · 或了缘入真、或渐具行门、顿成佛道 · “诸法无自性”与“明心见性”之性有不同 · 根本性离,毕竟寂灭,绝升沉之异,无缚脱之殊 · 真常唯心论,是外道之见 · 动而不动,不动之动——如如不动 · 明心见性易被混淆;形而上,唯识又立真如 · 根本自性离,自性是本空的,不是你去空它 · 根本性离,毕竟寂灭 · 一阐提人皆得成佛;生公说法,顽石点头 · 无有佛涅槃,亦无涅槃佛 · 三乘五性——邪根外种,小智权机 · 打坐时看到的东西是真是假? · 回光就己,反境观心,佛眼明,法身现 · “放下”一句话包括三藏十二部道理 · 内证之法,岂在文诠;知解莫穷,见闻不及 · 学佛五个程序: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 如果认定佛法全是讲空,那是有偏见的 · 了万物由我,明妙觉在身 · 断惑才能证真?非断非常、非空非有 · 能摧七慢之山,永塞六衰之路 · 明心见性,万派朝宗 · 人到无求心自平 · 万象森森一眼明 · 缘觉悟之为十二缘起,声闻证之为四谛人空 · 论体则妙符至理,约事则深契正缘 · 以西方哲学本体论来解释法界,不完全对 · 佛学知见正确才能达到成佛的境界 · 性宗谈空、相宗说有;莫将“空有”作冤家 · 重重即入之门,唯种智而妙达;根本智、差别智 · 性相二门是自心之体用 · 佛法中恒常之体非婆罗门教外道的真常唯心论 · 波彻水源、水穷波未 · 一点动随万变,江村烟雨蒙蒙 · 体用相成,性相互显 · 法华经、方等经、楞严经的典故 · 深挑见刺,永截疑根,真阿兰若正修行处 · “心、识”两门最重要:般若性宗与唯识法相 · 此识,十方诸佛所证;此心,一代时教所诠 · 信解行证、教理行果 · 佛法的五乘道次第 · 三贤十圣住果报,惟佛一人居净土;五不退 · 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三德不可缺、不可偏 ·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利钝齐观,怨亲普救 · 明宗镜录后,任何法门或修法,都可以圆通了 · 福慧双修,成佛之因 · 门门通斯道,法法契此宗;风柯月渚,并可传心 · 唯心为宗,万法如镜 · 一切唯心,万法唯识,真正的因果论 · 居士怕因果,因果怕和尚,和尚怕居士 · 不要光想以旧的因果律观点迎合未来时代 · 因果三式(中国印度西方因果报应观念的不同) · 大乘圆顿,识智俱亡;不谤因果,断诸邪见 · “因果同时”的例子;学佛人要特别注重因果 · 禅宗话头离心意识参,到底怎么参话头? · 佛法所讲的心与西方哲学不同;本体论的迷思 · 宇宙万有生命的来源?因缘所生,无主宰,非自然 · 说有个主宰、造物主或第一因创造万物都是错误的 · 诸法得生,以识为因;正果相者,由种识故 · 生诸分别法体之果及异熟等分位之果 · 有因有果,不要昧却;佛法不是讲唯物思想的空 · 一切外道,不达缘生,唯执自然,拨无因果 · 二乘眇目,但证偏空,灭智灰身,远离因果 · 业系凡夫,执著因果,尽成狂解 · “不体圆常”,常是“这个”,但莫执常 · 不昧因果、不落因果、不住因果 · 圆因妙果——因果同时、先因后果的观念都错了 · 六祖本来无一物,只讲了一面,是偏空之果 · 唯心因果:实相为因,实相为果 · 看到生灭法如梦如幻,很容易犯一个错误的观念 · 是心不在缘,亦不离众缘,非有亦非无,而能起大果 · 研究佛学著作,尽量少引用科学 · 真正的修行人要确实反省的是行阴;无明缘行 · 定转变自在,只有真正得定的人才转得了习气 · 心性的转变,这是禅宗的真义 · 注意哦!打坐修道的人经常把在无记中当成定了 · 第六意识解脱了,得自在力,习气才开始转变 · “意解脱”所产生的现象也可以说是很唬人的 · 唯心转物的力量,主要是由定境来求证 · 有蕴、取蕴、识蕴;只是影像而非真实 · 福随心至,患逐心生;如响应声,似影随质 · 富贵发心难,贫穷布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