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学文摘 - 阿弥陀经要解文摘 - 正文  │ 文章推荐
 

往生的三个条件——信愿持名


摘自《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信愿持名。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

蕅益大师这几句话也是古人所没说的,与三经的宗旨完全吻合,难得他为我们末法的众生发明出来,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告诉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这说得太清楚了,“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你是不是真信,是不是真想去,真信、真想去,就能去得成,就能往生。西方世界有四土、三辈、九品,“品位高下,就在念佛功夫的深浅”。我们特别要注意“持名之深浅”这一句,由此可知,不在乎持名的多少。有人一天念二、三千声佛号,有人念二、三万声佛号,甚至有人念十万声佛号,那是持名之多寡。它不是多寡,它是深浅。如果一天只念十声名号,他的功夫深,确实能超过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功夫浅的,真能超越。浅深从哪个地方看?功夫浅的人,念得虽然多,不得力,里面有妄想夹杂,这是古德所谓“喊破喉咙也枉然”!念佛念得很勤,念得很多,古德看到摇头,喊破喉咙也枉然,可见得是要在深。由此可知,这个深,实在说是信得深、愿深,信深、愿深,你这个佛号句句都深。一天十万声佛号,为什么不得力?信得浅,愿也浅,还不想到极乐世界去,这个是花花世界,贪瞋痴慢还没了,虽然念得多,功夫反而浅,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

除这两句是非常重要之外,大师在此地明白开导我们,“信愿持名”叫“三资粮”,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的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一定要具足。蕅益大师跟我们解释这部经,就是用“信愿行”这三个字。序分里面是信愿行,正宗分里面还是信愿行,流通分里头亦复如是,这是他老人家跟其它祖师大德解释《阿弥陀经》不一样的地方,这是他的特色。“信愿”就是慧,“持名”就是行,这句话说得非常之好。因为许许多多人,对于念佛人产生很大的误会,认为念佛人都没有智慧,疏忽了般若。念佛念得再好,顶多得一点定而已,经上讲一心不乱,没有讲到智慧。蕅益大师在这里告诉我们,你们深信切愿这就是智慧。文殊菩萨智慧第一,舍利弗尊者也是智慧第一,他信,他愿,所以信愿从哪里生的?从智慧里面生的。你有信有愿,换句话说,你就具足圆满的智慧。不是大智慧的人,不能接受,不能相信,所以佛特地叫着舍利弗,前面还挂上文殊师利菩萨。

按:某本愿门师也常引用“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这句开示,为本愿门作证明。要知道,本愿门是主张纯他力往生,是拈除自力修行的;国内本愿门分支虽也提及念佛或持戒,但其骨子里的纯他力往生思想是不变的,念佛人能往生全是弥陀他力,非往生人念佛自力,亦非持戒行善等力;甚至将发菩提心也判作自力而拈除,可发可不发。再看看蕅祖此句开示的原文语境,清楚说明本愿门师实是断章取义,故意歪曲。“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信愿必须落实到念佛修行上,万不可割裂信愿行,这才是蕅祖愿意。并且,由后文可知,此信愿必须随顺菩提正道,符合四弘誓愿,才是蕅祖所言的真实信愿。昙鸾法师《往生论注》中言:“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本愿门拈除菩提心,不论发心,直言决定信即决定生,贪不贪乐,持不持戒,都不影响其决定往生,把往生资粮全浓缩在一个“深信”上。殊不知,往生前必须先见佛,而真正见佛必须具足三力,只有见佛三力达到标准,才能在三昧定境中见得真佛化身,定功深者可见报身或尊特身。见佛三力,即弥陀威神力、本功德力和念佛三昧力。前者是他力,后二是自力。《观经》十六观第三观地观成时,世尊言其初得念佛三昧,临终决定往生。《妙宗钞》判决定往生阶位为观行位初品,此人具足最浅念佛三昧,即伏惑事一心不乱;菩提心真实者必感弥陀加持,即具弥陀他力;能随顺菩提正道而念佛,必生真实功德,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修德可激发性德妙用,即具本功德力;见佛三力具足,故而一心念佛时可见佛往生;这是第一类自在而决定往生,可预知时至,临终首日即可坐脱立亡。

口称佛名,不论发心,都能生真实功德吗?显然不是!如慈云灌顶大师《念佛人的一百种果报》中所言,念佛果报前四条,即是念佛人堕三途及修罗道。以恶心恶愿,或贪嗔痴慢名闻利养等下劣心念佛,根本不生真实功德,没有功德必不能灭罪,不灭罪根本不符合《观经》下品三生品品须灭数十亿劫生死重罪的经文,不符合经文自然不能往生!本愿门拈除自力修行的观点,严重违背佛经。拈除自力发菩提心,若此人心恶,虽能念佛必不能感佛,也不能生真实功德,又不修念佛三昧力,三力全缺,又如何见得真佛?所以,本愿门又主张纯他力见佛,是弥陀他力独自变现佛像于念佛人面前。故而,本愿门误将临终明窍附体见佛也当作真佛,把散乱心境的见佛也视作真佛,把临终数日数次重复接引的弥陀也当成真佛……,令其信众陷入种种临终魔扰而不自知!本愿门曲解“慈悲加佑令心不乱”,主张他力念佛三昧定境,却不能合理解释,为何本愿门徒绝难出现坐脱立亡者?为何有人临终首日弥陀便来接引,而有人必须熬过临终数日或十数日之后才见弥陀身影?为何有人临终见化身佛来迎,而有人却可以见报身或法身准特?……本愿门皆因错判生佛心体,误以为弥陀佛体在西方极乐,念佛人心内烦惑障自心如来,却不障心外西方弥陀,故而片面夸大弥陀他力,才得出种种错误观点!蕅祖所示信愿行三,举一即三,不可割裂。并且“持名为行行、行行为正修”,深信切愿必落实精进念佛修行上。若有人自信满满,声称我深信切愿,但平时念佛修行泛泛然,大量时间休闲娱乐,只以十口气念佛法作朝暮课诵,此人信愿绝非真实。又有人信誓旦旦,自言我信愿恳切,念佛也时常精进,但总是破戒造恶,此人信愿也绝非真实。如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中言: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多为名利……,实是伪菩提心。如印光大师所言,心与佛背,难得往生!《观经》下品三生五逆十恶罪人,是临终念佛转心忏罪往生;念佛灭罪必须心生惭愧忏悔,改往修来,将恶心罪心转成善心,即暗合菩提正道。正如印光大师所释:“不知九品之下三品,临终苦极,一闻佛名,其归命投诚,冀佛垂慈救援之心,其勇奋感激,比临刑望赦之心,深千万倍;虽未言及发菩提心,而其心念之切与诚,实具足菩提心矣。”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因往生大体分两类,即决定往生、临终忏罪往生。所以信愿行三资粮,还需进一步判别,修至何种程度才能决定而自在往生?念佛人都说自己有信愿,但你的信愿能让你坐脱立亡决定往生吗?第二类临终念佛忏罪往生是否也有最低条件?蕅祖《要解》中言,名字位人散心念佛不定往生。也就是说,未入决定往生阶位的念佛人,虽然在临终念佛忏罪亦能往生,但皆属不定往生!有人临终不得善终,突然顿死来不及念佛;有人重病恶病痛苦难当,甚至昏迷晕厥不能念佛;有人临终时业障现前,或突遇逆缘逆境,不想念佛……如《净土或问》所示十种人临终无法念佛。实际上十种也只是略说,念佛人须警觉。信愿行三资粮看似简单,实则还有很多细节仍需进一步论辩。例如,两种往生是以什么具体标准而分开的?得定的人就一定是第一类往生吗?怎样才知道自己已经决定往生?如何识别预知时至信息的真伪?需严持五戒十善吗?造哪种罪业最易障碍往生?需额外修忏罪法门吗?恶道诸罪必须忏净才能往生吗?欠众生的业债不还可以吗?需广行善事以做助缘吗?只念佛不行善事可以吗?蕅祖六信必须都具足吗?哪些行为算违菩提门?名字位散心念佛人临终如何见佛呢?散心念佛人临终具体何时见佛能否预知吗?临终如何修法能加速见佛往生?如何避免临终后期颠倒?四种念佛人临终都没有魔扰吗?念佛人如果临终遭遇魔事就一定不能往生吗?……只有深入了解,才能更利于往生信心的建立,更利于念佛修行的提升,减少往生障缘,避免种种误区。



  有关其它文章
· 信愿念佛即是福慧双修
· 辨别见佛真伪
· 平时魔扰与临终魔扰的识别
· 《称赞净土经》慈悲加佑令心不乱 被曲解
· 为何说名字位散心人非在散心念佛时往生?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