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学文摘 - 阿弥陀经要解文摘 - 正文  │ 文章推荐
 

宇宙万有的本体——心性


摘自《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非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非香、非味、非触、非法。”

这一段话很难懂,而这段话又非常重要,确实是将事实真相简单明白的给我们宣说出来。实相,佛在大乘经里面将这个名词给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解释。从体上讲它没有相状,我们讲的本体,这一段话完全讲的是本体,什么叫“本体”?哲学的名词,宇宙万法从什么地方生的?这个世界从哪里来的?动物、植物是怎么会有的?那一个根源就叫做本体;换句话说,天地万物一切万法,都是从那一个根本生出来的,这一个根本就叫本体。而在世间这些哲学里面,东西方的哲学,古今的哲学家都在那里探讨本体,可是都没有找到,各人说各人的,都不能叫大众心悦诚服;有所谓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唯心、唯识、唯物,都是探讨这些问题。实在讲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就把这个事实真相在大乘经典里面为我们说出来了。佛说宇宙万有的本体,就是那个根源,是什么?佛讲的是心,就是心性,这是本体,天地万物都是它变现出来的。它是能变,宇宙万物是所变,能变的就一个,所变的是无量无边。能变的是一个,这是什么东西?这就是我们的真心,这个心是真心,就是我们的本性,大乘经上常讲的真如本性,就是这个。

这个东西到底在哪里?在不在我们身体里面?《楞严经》一开端就找这个真心,释迦牟尼佛叫阿难去找,阿难很聪明,找了七个地方,佛都否定、都摇头说不对。不在内、不在外,读《楞严经》你才能真正了解这几句话的味道。为什么说“不在内、不在外”?它没有形相,没有色彩,也没有相状,但是它有,不是无,佛法常用一个字来形容它,用“空”。空不好懂,“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空它有。《心经》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是讲现象,空是讲本体,“色”从哪里来的?色是空变现出来的。

所以空,空体能变,色相是所变。我们用一个比喻,诸位细心去体会就可以明白一个大概。在座的同修,每一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梦中境界从哪儿来的?一定有一个能现梦境的东西,我们把能现梦境的东西比喻做心性,梦中现的那个境界就是色相,色相的境界是能现的体变现出来的。色相是假的,能变的心性是真的,心叫真心,性叫本性,它是真的。所变现出来的现象,你们作梦,哪一个人在这一生当中是做过二次、三次完全相同的梦?所做的梦都不相同,都不一样,所以这个相叫妄相,叫假相,这不是真的;永远不变才叫真的,凡是会变都不是真的。

佛在《金刚经》跟我们讲现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现相是虚妄的,但是能现现相的体是真的,为什么?它不变,相会变,体不会变;也就是能变的它不变,所变的它会变。所以能变是真的,所变是假的。宇宙是它变现出来的,诸佛菩萨也是它变现出来的,天神、上帝还是它变出来的,我们现前自己这个身体,以及我们接触这个世界也是它变现出来的。佛给我们讲,还有我们不能够见到的饿鬼道、地狱道,也是它变现出来的。十法界依正庄严,依就是生活环境,正就是本人,十法界的人以及他生活的环境,统统是心性变现出来的。禅家有一句话:“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真正明心见性了,大地无寸土,才晓得原来一切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我们现在是迷,迷了心,迷了性,那就苦不堪言,一天到晚胡思乱想、胡作妄为,这是造业受报,感得六道轮回。六道轮回从哪儿来的?还是自己心性变现出来的,离开心性,无有一法可得,这是佛为我们讲的真实相。

‘吾人现前一念心性’,这一念是真心、是本性,人人都有。不但我们人有,畜生也有,饿鬼也有,地狱也有,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但是第二念就错了,第二念就迷了。第一念是本性,第二念就变成妄想执着。这个地方特别强调“一念”,如果我们能把一念保持住,在佛法叫成佛,就不叫凡夫。为什么?第一念的时候,我们没有起分别执着。譬如我们眼睛看外面境界,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个时候叫第一念。第一念,外面境界一定是平等的,没有善恶,没有是非,没有邪正,也没有真妄,当然更没有利害,万法都是平等的,这个境界叫做“一真法界”,这是真的,决不是假的。为什么说第二念就迷?第二念,我们的分别执着起来了,譬如我拿这个给大家看,第一念时你看得清清楚楚,第二念“这法师手上拿着一张纸”,你就迷了。为什么说迷了?大错特错!错在哪里?这个东西叫什么名字?没有名字,名字是别人给它起的。老子晓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它没有名字。你见得清清楚楚,这叫第一念,你给它起名字,叫它是白色的,叫它是纸,你就迷了。这是你起分别、执着,从分别执着里面就起贪瞋痴慢,生烦恼了。诸佛菩萨有什么本事?他的本事就是保持第一念永远不变。我们很可怜,保持不住,立刻就迷了,迷上再加迷,麻烦就在此地。

我们学佛要懂得这个根本的道理,你才能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真正的利益是明心见性。我们很可怜!你们见到什么?见到一张白纸;我如果拿这个给诸佛菩萨看,你们见到什么?人家是见到真如本性,这就不一样。诸佛菩萨看这个是真如本性,我们看这个是一张白纸,糟糕不糟糕!诸位要晓得,离开一切妄想执着,没有一法不是真性。古人用比喻说,“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比作心性,不变,器会变。我们用黄金做一个手镯,手镯是器,做个项链,项链是器,喜欢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给它做一个佛像也是器,这些东西都可以变的。我不喜欢手镯,喜欢项链,我可以把手镯重新打成一条项链;我不喜欢项链,我喜欢佛像,可以把它镕化铸造成一个佛像。金没有变,形状在变;会变的是形状,不变的是本体,体没有变,就像金跟器一样。我们要问:我们现前这个身体、现前摆在眼前的万物是心性变的,这个东西是不是心性?当然是心性。心性不变,它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我们的身体,到底变不变?我们看起来是变,如果你是一念,它就不变了。可惜我们的念头是妄念一个接一个,永远不停,因此我们见到的相是妄相。如果有一天你真正得到一心,你所见的一切境界相就是实相,就不是妄相,你真正见到实相。“实相”是什么样子?实相是所有一切法不生不灭。佛经有一个名词“无生法忍”,“无生”是讲一切法不生不灭,“法”是指一切法;一切法确确实实没有生灭。“忍”字当作忍可、同意的意思。佛讲一切法不生不灭,我同意,我承认,为什么?我也见到了。但是我们现在没有办法同意,也没有办法承认,为什么?我们没有见到。

我们看到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我们看所有一切法都是生灭的。原因在哪里?因为我们用生灭心,看一切法都是生灭法。诸佛菩萨用的是不生不灭的心,看一切法就不生不灭,是这么个道理。哪一天我们自己功夫达到一心,大乘佛法的修学是以这个为中心、以这个为枢纽,禅宗称为“禅定”,我们念佛法门称为“一心”。名词不相同,境界上完全相同,一心就是禅定,一心就是实相,一心就是真如,一心就是本性。我们念佛念到一心不乱跟禅宗的明心见性,是一个境界,是一桩事情,只是我们用的方法跟禅宗的方法不一样,效果、目标完全相同。这是用比喻来说明性相的关系。一念心性,它是不变的本体。



  有关其它文章
· 真空不空,妙有非有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