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学文摘 - 法师开示文摘 - 正文  │ 文章推荐
 

彻悟大师有关“刺血抄经”的开示


跋明初禅人血书莲华经

金刀未举,斑管未拈。尽十方是部血淋淋的妙法华经。于斯见彻,谓灵山一会未散可也,谓灵山一会本不曾会亦可也。向当时喝散可也,于今日再会亦可也。大用现前,不存轨则,如王宝剑,杀活临时。如是刺血,如是书经,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可以畅本师出世之怀,可以来古佛泥洹之塔。直令十二类生,迎刃而命根顿断。无边法藏,点笔而文采全彰。莫不滴滴归源,言言得髓。奚止刺无能刺,书无所书,铺好华于锦上,指明月于天边也哉。明禅人年齿尚少,向道唯诚。刺血书经,归心乐土。果能闻是说而不生惊怖,是为解第一义,上品生因。如其未然,直须十二时中,四威仪内,以书经之念,念念忘缘。刺血之心,心心忆佛。管取金台可以坐待,妙谛不日亲闻。否则必见我为能书,经为所书。彼是刺血时,彼是书经处。以生灭心,取实相法。转不轻行,为我慢幢。不特全迷妙法,远背佛心。且深负此一点百劫千生不易发起之勇猛净信,为可惜矣。禅人其勉之。(《彻悟大师语录》)

跋明初禅人血书莲华经(张秉全居士白话解)

这是彻祖为明初禅人血书妙法莲华经所写的跋文。

金刀未举,斑管未拈。尽十方是部血淋淋的妙法华经。于斯见彻,谓灵山一会未散可也,谓灵山一会本不曾会亦可也。向当时喝散可也,于今日再会亦可也。大用现前,不存轨则,如王宝剑,杀活临时。如是刺血,如是书经,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可以畅本师出世之怀,可以来古佛泥洹之塔。直令十二类生,迎刃而命根顿断。无边法藏,点笔而文采全彰。莫不滴滴归源,言言得髓。奚止刺无能刺,书无所书,铺好华于锦上,指明月于天边也哉。

这一段文,富含禅意,乃宗门直指本地风光,从向上一著处著眼,道血书莲经事,不能就事论事,依文释句。否则,依旧围之打绕,为识者所笑。言外之意是:若能解得第一义谛,如是刺血,如是书经,正如妙经药王菩萨本事品所说:“善男子,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可以畅本师释迦如来出世本怀,可以使多宝佛塔从地涌出。令十二类生(即胎卵湿化、有色、无色、非有色、非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因迎刃出血而命根断,无边法藏,因下笔而文采全彰。……

明禅人年齿尚少,向道唯诚。刺血书经,归心乐土。果能闻是说而不生惊怖,是为解第一义,上品生因。

明禅人年龄尚少,慕道心切,刺血书经,求生极乐净土。若能闻我所说而不生惊怖,是为已解第一义谛,此乃莲华上品生因也。

如其未然,直须十二时中,四威仪内,以书经之念,念念忘缘。刺血之心,心心忆佛。管取金台可以坐待,妙谛不日亲闻。否则必见我为能书,经为所书。彼是刺血时,彼是书经处。以生灭心,取实相法。转不轻行,为我慢幢。不特全迷妙法,远背佛心。且深负此一点百劫千生不易发起之勇猛净信,为可惜矣。禅人其勉之。

若未能解我所说,则必须在十二时中,行住坐卧四威仪内,将写经之念,念念忘缘(不起一念)刺血之心,心心忆佛(务令心不离佛,佛不离心)果能如是,包管取金台往生,可以坐待,佛说妙谛,不日(不久将来)亲闻。若不如是,必定见我为能书,经为所书,能所情见分明。那是刺血时,那为写经处,分别之心炽然。是谓以生灭心,取实相法,转不轻(苦)行,为我慢幢。不但全迷妙法,远背佛心,而且深深辜负这一点百劫千生不易发起的勇猛净信。实为可惜矣。明初禅人,勉之哉。

跋德全禅人血书莲华经

无我而灵者,佛知见也。有我而昧者,众生知见也。生佛知见无殊,特一妄我间之耳。夫大迷之本存乎我,而我之最爱者莫过身。苟众生之身见不亡,我执不破,则生死轮回,曷能自已。德禅人密发九品净愿,书成七轴莲经。以无情之霜刀,刺难出之身血。十指沥干,一心不动。伟矣哉,真无边苦海中顿空我见,直出生死之勇猛丈夫也。噫,禅人初发是念,莲华种植时也。日渐刺书,莲华增长时也。七卷功圆,莲华光香具足时也。如是则禅人之净因已成矣。但当莫忘本愿,系心念佛,直待此方报谢,彼土华开。即见佛闻法,因圆果满时也。虽然,即今试问禅人,方金刀裂肉,血笔纵横时,其知疼痛而成点画者,灵耶昧耶,我耶非我耶,佛知见耶,众生知见耶。于此了然,则佛国非遥,宝莲正放。或犹未也,请分明记取,以质诸弥陀老子。(《彻悟大师语录》)

跋德全禅人血书莲华经(张秉全居士白话解)

此篇是彻祖为德全禅人血书法华经所写的跋语

无我而灵者,佛知见也。有我而昧者,众生知见也。生佛知见无殊,特一妄我间之耳。

无我相而又灵知昭然,这是佛的知见;有我执而又迷昧自性,这是众生知见。众生与佛,知见的本体无殊,只是被一个妄我间隔罢了。

夫大迷之本存乎我,而我之最爱者莫过身。苟众生之身见不亡,我执不破,则生死轮回,曷能自已。

诚以大迷之本在于有我,而我之最爱莫过于自身,倘若众生身见不去,我执不破,则六道生死轮回,怎么能自止。

德禅人密发九品净愿,书成七轴莲经。以无情之霜刀,刺难出之身血。十指沥干,一心不动。伟矣哉,真无边苦海中顿空我见,直出生死之勇猛丈夫也。噫,禅人初发是念,莲华种植时也。日渐刺书,莲华增长时也。七卷功圆,莲华光香具足时也。如是则禅人之净因已成矣。但当莫忘本愿,系心念佛,直待此方报谢,彼土华开。即见佛闻法,因圆果满时也。

德全禅人密发往生西方,莲栖九品净愿,写成七轴(卷)妙法莲华经。毅然拿起雪亮的利刀,刺出别人所难的身血。虽十指沥干,一心不动,伟大哉!真是一个无边苦海中顿空我见,直出生死之勇猛丈夫也。啊,禅人初发血书莲经之念,乐邦莲华种植时也。日日刺血书经,莲华增长时也。七卷书成,莲华光香具足时也。如此说来,禅人生西之净因早已成就矣。但须莫忘往生本愿,一心念佛,直到此方报谢,彼土华开。即是见佛闻法,因圆果满之时也。

虽然,即今试问禅人,方金刀裂肉,血笔纵横时,其知疼痛而成点画者,灵耶昧耶,我耶非我耶,佛知见耶,众生知见耶。于此了然,则佛国非遥,宝莲正放。或犹未也,请分明记取,以质诸弥陀老子。

,话虽如上所说,现在试问禅人:当您利刀裂开皮肉,毛笔蘸血书写时,能够知疼痛,能书写成字者,是真心呢?还是妄心呢?是我呢?不是我呢?这是佛知见呢?还是众生知见呢?若于此明白,则极乐非遥,宝莲正开,就在眼前。倘犹未明白,请记取我的话,异日往生,向弥陀老子讨个分晓。

跋禅人勇建血书楞严经庄严净土

首楞严者,称性大定之名也。以如来藏心而为体性。以耳根圆通而为入门。以穷极圣位而为究竟。此依藏性之理。起称性之行。还复证入藏性全体。一经大旨,义尽于斯。故文殊于是请结经名。此后复明昧此难免七趣沉沦,修此须防五魔扰乱者。但反衬正宗,以补足其间要务耳。经中兼明净土,其处有四。第一大势至法王子,亲禀念佛法门于超日月光佛。其所陈念法,至为切要。而大士修因契果,自利利他,唯以念佛,皆悉具足。第二乾慧地中云,现前残质,不复续生。夫乾慧地,虽圆伏五住,见思尚犹未断,何以便不续生。盖超同居秽土,生同居净土矣。智者大师是其明证。第三情想升沉中云,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清净国土,随愿往生。前乾慧地,犹属圣位。此则博地凡夫,纯想之心,便往生有分。此盖我释迦如来大慈悲心,炽然轮回之中,特地拈出此横出三界之要道耳。古今未入圣位之人,临终往生者,是其证也。第四流通分中,若有一人身具重罪,将招极恶。一念宏法,变其所受地狱苦因,为安乐国。重罪尚然,况轻罪乎,况无罪乎。无福尚然,况有福乎,况多福乎。一念尚然,况多念乎,况终年终身乎。其往生不在中下品矣。古今宏法诸师,现相往生者,皆其证也。夫念佛法门,普逗十方之机,三根齐被。耳根圆通,专逗此方之机,唯利上根。且示阿难以就路还家,故文殊大士曲为拣选。非谓耳根独胜,念佛便劣也。读经者不可不知。禅人血书此经,流通法,实为希有难能之行。其于往生,当必有分焉。(《彻悟大师语录》)

跋禅人勇建血书楞严经庄严净土(张秉全居士白话解)

此篇短文是彻祖为勇建禅人血书楞严经所写的跋。

首楞严者,称性大定之名也。以如来藏心而为体性。以耳根圆通而为入门。以穷极圣位而为究竟。此依藏性之理。起称性之行。还复证入藏性全体。一经大旨,义尽于斯。故文殊于是请结经名。此后复明昧此难免七趣沉沦,修此须防五魔扰乱者。但反衬正宗,以补足其间要务耳。

首楞严者,首楞严大定也。此定称合真如自性,故是性修合一至极圆顿的自性定。它以如来藏心为体性,以耳根圆通,反闻闻自性,入流忘所为入门方便,以彻证妙觉果位而为究竟。即依不生不灭藏性之理,(依本觉理)起称性之修,(起始觉智)始本合一,还复证入藏性全体(即彻证本具自性)。一经大宗旨,义尽于斯矣。文殊请问经名。佛答此经名为《大佛顶首楞严经》大佛顶三字,是性德,乃如来成佛密因,大即法身,佛即般若,顶即解脱。又:大即体大,相大,用大,此为性德,佛顶二字,喻三大。(此据蕅益大师佛顶文句所说)佛顶不可见,乃无见顶相,喻体大。非无佛顶,喻相大。从佛顶流出百宝光明及化佛,喻用大。首楞严三字,梵语首楞严,华言一切事究竟坚固。乃诸菩萨万行所依止,即称合自性的大定,即首楞严大定,此为修德。故此经以性德与修德合标立名。此后经中又发明迷此首楞严大定,难免七趣沉沦。(即地狱趣、饿鬼趣、畜生趣、人趣、神仙趣、天趣、阿修罗趣)修此首楞严大定,须防五阴魔境扰乱。不过为反衬正宗所说,补足修行须防魔境为要务而已。

经中兼明净土,其处有四。第一大势至法王子,亲禀念佛法门于超日月光佛。其所陈念法,至为切要。而大士修因契果,自利利他,唯以念佛,皆悉具足。

经中以发明修禅为主,亦兼明净土,凡有四处。第一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大势至法王子,自陈禀念佛法门于超日月光佛,其所陈念佛方法,如子忆母而念,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至为切要。而大士修因契果,自利利他,唯念佛一法。大士自陈: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第二乾慧地中云,现前残质,不复续生。夫乾慧地,虽圆伏五住,见思尚犹未断,何以便不续生。盖超同居秽土,生同居净土矣。智者大师是其明证。

第二,楞严经,乾慧地中,佛告阿难,“是善男子欲爱乾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乾慧地者,乾有其慧,名乾慧地。此地虽圆伏五住烦恼,(见惑一住,思惑三住,尘沙无明合为一住)而见思惑尚未能断。然据教道,见思未断,犹不出三界。此人何以便不延续生死,殆是超此同居秽土,生彼同居净土之现象。智者大师证圆教五品位,往生极乐净土,即其明证。

第三情想升沉中云,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清净国土,随愿往生。前乾慧地,犹属圣位。此则博地凡夫,纯想之心,便往生有分。此盖我释迦如来大慈悲心,炽然轮回之中,特地拈出此横出三界之要道耳。古今未入圣位之人,临终往生者,是其证也。

第三,楞严经,情想升沉中,佛告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死逆生顺,二习相交。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彻祖说,前之乾慧地,犹属五十五位真修行路之一的圣位。这里是博地凡夫,仗纯想之心,便有往生之分。此乃我释迦如来大慈悲心,悯念众生,于炽然生死轮回之中,拈出这个仗弥陀愿力,能带业往生,横出三界的至要法门。古今未入圣位之人,临终往生西方,即是明证。

第四流通分中,若有一人身具重罪,将招极恶。一念宏法,变其所受地狱苦因,为安乐国。重罪尚然,况轻罪乎,况无罪乎。无福尚然,况有福乎,况多福乎。一念尚然,况多念乎,况终年终身乎。其往生不在中下品矣。古今宏法诸师,现相往生者,皆其证也。

第四流通分中,楞严经中说:“若复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是人罪障,应念消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彻祖说,重罪之人尚然,况轻罪人乎,况无罪人乎。无福之人尚然,况有福人乎,况多福人乎。一念宏法之人尚然,况多念乎,况终年终身宏法者乎。其往生品位定不在中下品矣。古今来宏法诸师临终现相往生者,皆其证也。

夫念佛法门,普逗十方之机,三根齐被。耳根圆通,专逗此方之机,唯利上根。且示阿难以就路还家,故文殊大士曲为拣选。非谓耳根独胜,念佛便劣也。读经者不可不知。禅人血书此经,流通法,实为希有难能之行。其于往生,当必有分焉。

或者有人疑曰:净土法门,既普被三根,为何文殊拣选圆通,独取观音耳根圆通,而不选势至念佛圆通?彻祖说,夫念佛法门,普逗十方世界之机,三根普被。耳根圆通,专逗此方之机,“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此则唯利欲取三昧之上根。又:佛敕文殊选择圆通,意在对阿难之机,令其识还家之路,所以文殊曲为拣选,独取耳根。并非耳根独胜,念佛便劣也。诸读经人,不可不知。

勇建禅人,血书楞严经,流通楞严法,实为希有难能之行,往生西方净土,必定有分也。



  其他相关文章
· 预存期效之心乃修行门中微细心病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