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学文摘 - 法师开示文摘 - 正文  │ 文章推荐
 

弥陀经有极乐有弥陀,乃圆教有门之有


二有室跋(彻悟禅师语录)

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此金口诚言。分明指示。而世之昧者。犹谬执唯心。横生异议。可悲也。因特书此以名余室。用警省焉。余以二有名室。或者浅之。吁。是尚不知即空之有。有而非有。况复双泯双存。超四句。该四句。圆教有门之有。与夫性具本有之有耶。其谓之浅也宜矣。无庸辩。

二有室跋(张秉全居士白话)

二有室,是彻祖为其丈室所取室名。为什么以“二有”命名?乃取弥陀经:“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经文中,二个有字,彻祖以为此出于佛的金口诚言,明确指示。而世之迷昧者,犹谬执唯心二字,以为既曰唯心,则唯心无境。讥笑净业行人,念佛求生西方,是迷心逐境,是“心外取法”。不知佛说“二有”是圆教的有门之理。是即空之妙有。不同凡夫,执为实有之有。如此不明谛理,横生议论,岂不可悲。吾写此“二有”,以作室名,用以警省,以是妙有,求生净土。

余以“二有”名室,或者有人会说,以“二有”取名,毋乃太浅,啊!此二有者,乃即空之有,有而非有(有不离空)何浅之有。尚不知即空之有,有而非有的妙有道理。更何况还有双泯(双遮中道)双存(双照中道)全超四句(非空、非有、非亦空亦有、非非空非有。)全该四句(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圆教有门之有,与自性本具之有。由于您不知“有”之大义,说这个取名太浅,也无怪其然。不值得和您辩论。

《彻悟禅师念佛伽陀教义百偈摸象记》摘录

“一句弥陀,罕闻罕睹。影现镜林,响宣天鼓。”

一句弥陀,不假多劫熏修。七日一心,十念功成。业谢尘劳,神迁安养。圆超五浊,圆净四土。不历异生,定补佛位。如此至简捷、至圆顿法门,若非宿世善根成熟,定然万劫千生,罕闻罕睹也。故云“一句弥陀,罕闻罕睹”也。

“影现镜林,响宣天鼓”二句,举喻。蕅益大师云:“净土法门,是圆教有门。”夫既称圆教,自然空有圆融。乃是即空明有之法门。故虽说净土依正种种庄严事相,实为唯心境界。如影现镜中然。而净土之教法,如大雷振响,法音远播于此土、他方。故云:“影现镜林,响宣天鼓”也。天鼓,即雷音也。……

“一句弥陀,明明是有。四辩八音,婆心苦口。”

净土法门是圆教有门。所以一部《弥陀经》,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接下去谈彼土依正二报种种庄严,劝行人信愿念佛,求生彼国。后引六方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说诚实语劝证。全部经文,统统谈有,绝不涉及一个空字。故云“一句弥陀,明明是有”也。“四辩八音,婆心苦口”者。斯是如来四辩八音,婆心苦口所说,可不信从乎哉!四辩者,一法无碍辩。二义无碍辩。三辞无碍辩。四乐说无碍辩。八音者:一极好音。二柔软音。三和适音。四尊慈音。五不女音。六不误音。七深远音。八不竭音。又“婆心苦口”者。释尊于《阿弥陀经》中,婆心苦口,三次劝众生信愿求生彼国。第一次“其中多有一生补处”文后云:“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第二次“我见是利故说此言”文后,“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第三次“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文后,“若有信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一句弥陀,的的是无。镕他万像,入我洪炉。”

“一句弥陀,的的是无”者,现前一念心性,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正随缘而不变,即真如门。即不变而随缘,即生灭门。只此一心,法尔具足真如、生灭二门。故净土法门,虽是圆教有门。既称圆教,故空有无碍,不妨即有而说空也。所谓唯心净土是也。以离心了无一法可得故。故云:“一句弥陀,的的是无”也。

“熔他万像,入我洪炉”二句,举喻以明。“万像”指有形万像,“洪炉”喻自心。万像熔入自心。譬一句洪名,虽出口入耳,宛有声相,乃唯心所显,当体即空也。

西有解

西有者,谓西方的的是有,但含事理空有等种种义相耳。若谓定方实有,不可移易,此凡情执著之常有也。若谓一切境界,循业发现,即其现处,当体全空,此则非有而有,有即非有,真空妙有二谛交彻之有也。若互夺双亡,二谛俱泯。则非空非有之有也。若相成两立,二谛俱存。则即空即有之有也。若正双泯时,便双存,正双存时,便双泯。双泯双存,同时无碍之有也。又此有缘起性空,不堕有句。性空缘起,不堕空句。二义只成一法,不堕亦有亦空句。一法宛具二义,不堕非有非空句。此则四句全超之有也。又此有性空缘起,该得有句。缘起性空,该得空句。二谛双存,该得亦有亦空句。二谛俱泯,该得非有非空句。此则四句全该之有也。又唯全超故全该,设有一句不超,亦不能全该四句。唯全该故全超,设有一句不该,亦不能全超四句也。此则圆教有门之有也。又西方依正庄严,皆一切众生性所本具。特借弥陀大愿为增上缘因,一显发耳,曾何片法之新得哉。此则西有者,乃自性本具真善妙有之有也。又有句固是有句,有句亦是空句,有句亦是亦有亦空句,有句亦是非有非空句,一句即四句也。一句既即四句,四句亦即一句,有句固是有句,空句亦是有句,亦有亦空句,亦是有句,非有非空句,亦是有句。全一即四,全四即一,一四圆融,不可思议。又此有空等四句,执之则成四种邪见,通之则为四方便门。执成邪见网,永堕外道种族,通为方便门,便入圣贤阶位。故曰,般若如大火聚,触著便烧,此谓四边不容执著也。又曰,般若如清凉池,随方可入,此谓四门皆堪入道也。然全大火聚是清凉池,非离火聚别有凉池。全清凉池是大火聚,非离凉池别有火聚。所谓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毫厘无差,天地悬隔也。(《彻悟禅师语录》)

附录:西有解(张秉全居士白话)

西有者,谓西方的的是有,但含事理空有等种种义相耳。若谓定方实有,不可移易,此凡情执著之常有也。若谓一切境界,循业发现,即其现处,当体全空,此则非有而有,有即非有,真空妙有二谛交彻之有也。

彻祖这篇《西有解》,是说西方的确是有,但包含事理空有等种种义相。

若说西方是实有,而且方向定在西边,不能改变,这是凡情执着常有之见。若说一切境界,自然也包括西方境界在内,都是循业发现,即其所现之境,当体全空,这是非有而有,(此为妙有)有即非有,(此即真空)真空妙有二谛圆融交彻而说有之西方。

若互夺双亡,二谛俱泯。则非空非有之有也。若相成两立,二谛俱存。则即空即有之有也。若正双泯时,便双存,正双存时,便双泯。双泯双存,同时无碍之有也。

若说空有二法互夺双亡,如此则真空妙有二谛俱泯,这是从非空非有角度说有西方。若说空有二法相成两立,则是真空妙有二谛,同时俱存,这是从即空即有角度说有西方。若持正空有双泯时,又双存;正双存时,又双泯的观点,而说有西方,这是空有同时无碍之说有西方也。

又此有缘起性空,不堕有句。性空缘起,不堕空句。二义只成一法,不堕亦有亦空句。一法宛具二义,不堕非有非空句。此则四句全超之有也。

又:此有,是缘起性空,所以不堕有句。是性空缘起,所以不堕空句。说空,说有,二义只成一法,因为空有不二啊!也不堕亦有亦空句,虽说亦有亦空,只此“西有”一法,空有二义具彰,这是双照中道之说有西方。也不堕非空非有句,此则说有西方,乃四句(有、空,双亦、双非)全超之说有西方也。

又此有性空缘起,该得有句。缘起性空,该得空句。二谛双存,该得亦有亦空句。二谛俱泯,该得非有非空句。此则四句全该之有也。

又:此有,性空缘起,侧重在缘起,则全包有句;缘起性空,侧重在性空,则全包空句。若真空妙有二谛双存,则全包亦空亦有句;若真空妙有俱泯,则全包非空非有句。此则说有西方,乃是四句全包之说有西方也。

又唯全超故全该,设有一句不超,亦不能全该四句。唯全该故全超,设有一句不该,亦不能全超四句也。此则圆教有门之有也。

又:唯是全超空有等四句,故能全包空有等四句,倘若有一句不超,也不能全包四句;反过来说,唯是全包空有等四句,故能全超空有等四句,倘若有一句不包,也不能全超空有等四句。为什么呢,四句圆融啊!此则说“西有”,乃是圆教有门之说有西方也。

又西方依正庄严,皆一切众生性所本具。特借弥陀大愿为增上缘因,一显发耳,曾何片法之新得哉。此则西有者,乃自性本具真善妙有之有也。

又:心外无一法可得,西方依正庄严,皆是一切众生心性中本具,特借弥陀四十八大愿为增上胜缘,与行人信愿持名妙行,一为显发而已,何尝有少许法新得哉!由此可知,说“西有”者,乃自性本具,真净至善妙有之有西方也。

又有句固是有句,有句亦是空句,有句亦是亦有亦空句,有句亦是非有非空句,一句即四句也。一句既即四句,四句亦即一句,有句固是有句,空句亦是有句,亦有亦空句,亦是有句,非有非空句,亦是有句。全一即四,全四即一,一四圆融,不可思议。

又:有句固然是有义的表诠,但有句也融通空句的空义,也融通亦有亦空句,也融通非有非空句。以四句相融故,有之一句,即四句也,一句既即四句,四句也不离一句。然则有句固然是有句,空句也不离有句,亦有亦空句,也不离有句,非空非有句,也不离有句。全一句即(即,不离之意)四句,全四句即一句。一四圆融,不可思议。

又此有空等四句,执之则成四种邪见,通之则为四方便门。执成邪见网,永堕外道种族,通为方便门,便入圣贤阶位。故曰,般若如大火聚,触著便烧,此谓四边不容执著也。

又:此空有等四句,执著则成四种邪见,(执有堕常见、执无堕断见、执亦有亦空,堕相违谤;执非空非有,堕戏论谤)能于此四句融通,则为四方便门。执著此空等四句,便为邪见网所笼罩,永堕外道种族。融通此等四句,则为入道方便,便入圣贤阶位。所以说,般若如大火聚,触著便烧;形容四种边见,(空边、有边、亦空亦有边、非空非有边)皆不可执著也。

又曰,般若如清凉池,随方可入,此谓四门皆堪入道也。然全大火聚是清凉池,非离火聚别有凉池。全清凉池是大火聚,非离凉池别有火聚。所谓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毫厘无差,天地悬隔也。

彻祖又说:般若一法,如清凉池,四面可入,就是说有无等四门,皆可入道也。然而大火聚,不隔清凉池。得意者,全大火聚变成清凉池,非谓离大火聚别有清凉池也。不得意者,全清凉池变成大火聚,非谓离清凉池别有大火聚。所谓毫厘有差(指执著四句者),天地悬隔(谓不隔而隔,如天地悬隔);毫厘无差(指能融通四句者)天地悬隔(谓隔而不隔,如天地悬隔)。



  其他相关文章
· 般若净土两门大义——彻悟大师开示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