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教人物 - 圆因老法师 - 正文   │ 文章推荐
 

  注解

  妙音居士著述

  [1] 资料除以莲子,《幻影》,(台南:和裕出版,1999),页1—7外,还综合笔者的问卷资料加以做整合与校正,在搜寻资料中还意外得到一份早年有人替圆因师做生平整理的草稿,因此在语法上则采用故事形式来呈现。

  [2] 从圆因师父口中,得悉师父在求学时期是学校的风云人物,又是运动健将,能说、能写、允文、允武、面貌俊秀,是非常优秀的人才,但是不了解佛教的人,总认为走投无路的人才会出家,实在是大错特错。慈因法师,出生于民国元年,其学历:江苏省立水产学校。Marine Product College,毕业之后准备留学日本,却因抗战而取消日本之行,值五十一岁时,则与大二岁的哥哥(圆因师),于水里莲因寺出家。过了十八年,六十九岁往生(即民国七十年),在往生前一周,预知时至,预告胞兄圆因法师谓‘世缘已尽,将欲先行’,一周后,法师一向健朗身躯,忽然示疾,于多位法师助念中,安然往生。后来圆因法师整理亡弟,集平日阅读各家报刊、书籍,摘其最契时需者,或略发威怀者,惜文纸零乱,阅读困难,后因林居士要求整理印行,始检篇成集,付梓成册,以资留念,而成一书名《幻影》,并在民国八十三年三月五日圆因法师于自修茅蓬替此书写序,此书共有七十六篇语录,篇篇无不尽示学人佛法在世问,不离世间觉的信解行证之道,诚如辑中所言‘学佛求理须令自家胸中点头,与人谈佛须令人家胸中点头。’,论《幻影》一书的完成,由多位居士的努力校对,历时一年余始交由出版社印行。。另外,笔者曾见慈因法师的骨灰收于印顺法师壹同寺的涅槃塔中。(即福严佛学院隔壁)

  [3] 不过具晚期亲近圆因法师的弟子说,他九十多岁,为度老一辈的人,还要学闽南语,并自讽说自己唯独闽南语没有学好。

  [4] 参考早年有人替圆因师做生平整理的草稿。

  [5] 当时就将此店送给同街的一位朋友,也就是说隔日依旧营业,不过已经换老板了。此人每年都回去见法师,他们俩相见都互赞你是我的恩人。见附录之附件3。

  [6] 参考早年有人替圆因师做生平整理的草稿。

  [7] 参考由一位隐名弟子所写的草稿,写稿时间是亲近早年刚出茅蓬的圆因法师所写的,不过目前当事人也已出家,并长期跟随大陆的梦参长老在海外弘法,笔者所得此资料是由一位台中居士所提供的。

  [8] 参考早年有人替圆因师做生平整理的草稿。

  [9] 以感应二字立名:感如种植,应如花果。

  [10] 唐代净土宗僧。又称五会法师。其生卒年、籍贯均不详。代宗永泰年中,尝游东吴,因慕慧远之高风而入庐山,修念佛三昧。一日于禅定中蒙佛开示,遂往南岳师事承远。大历元年(766),至弥陀台发每夏九旬勤修般舟三昧之愿,同年又受五会念佛诵经之法。二年栖止衡州云峰寺,勤修不懈。一日于粥□内忽显五彩祥云,云内现大圣竹林寺;他日又于□中感见五台山诸寺及净土胜相。四年夏,入湖东寺(一作湘东寺),于寺内之高楼台修五会念佛,又感见阿弥陀佛及文殊、普贤等圣众。次年四月,至五台山佛光寺,忽有二童子引领,始见先前□中所现景物,普贤、文殊二菩萨并授其念佛之要门,师遂于其地建碑记之,令见闻者发菩提心,获大利益。师创五会念佛,往来于五台山、长安之间,致力于弘法事业,故从宫廷至一般社会皆广行念佛法门。示寂后敕谥‘大悟和尚’。或谓师为善导之后身,而尊之为莲宗第四祖。师撰有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三卷、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一卷。见《佛光大辞典》,页3416。

  [11] 白内障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眼疾之一。水晶体位于瞳孔后面,是一个小小的凸透镜的构造,负责聚焦进入眼内的光线,成像在视网膜上。简单地说,白内障就是原来透明的水晶体有混浊的现象。水晶体位于虹膜与玻璃体之间,在正常的情况下水晶体是透明的,当光线透过角膜后,须经水晶体的拆射,才能将影像清晰的呈现在视网膜上,就好像照相机的镜头使光线聚焦在底片一样。白内障早期的症状可能有视力模糊、色调改变、怕光、眼前黑点、复视、晶体性近视等,晚期症状则为视力障碍日深,最后只能在眼前辨别手指或仅剩下光觉视力。其资料由马偕医院眼科整理,作者:刘宗学医师。

  [12] 像过去印光大师,少治儒学,喜读程、朱之书。曾排佛,遭目失明,继而猛省,转研佛典,以至诚所感,目疾获愈。见《佛光大辞典》,页2206。

  [13] 笔者曾仔细看过其眼睛与台湾公认的高僧广钦老和尚一样,都是宝蓝色的祥光,或看其相片也可发觉到,见附录九,附见4。

  [14] 圣严法师在民国五十六年写的〈今日的台湾佛教及其面临的问题〉就说:‘说起传戒,那些热心于此的大德们,可谓有功有过而过胜于功。’‘为什么有如此殊胜的传戒寺院?最初,确是为了成就戒法,弘扬戒律,延续僧统,到后来却是全部变质。有的大德自己尚不知戒律为何物,竟也热中于传戒,为的是能藉传戒大囧琺的因缘,来庄严道场,翻修殿堂或增建宝塔。’为了争取更多的戒子,可以放弃律制的规定,戒师及传戒的寺院,到处去拉、去请、去劝,只要你能赏光来受戒,麻子、瞎眼、跛子、癞子、聋子、神经病、痴呆汉、七十八十的老婆婆、老态龙钟的老公公,一律授予上上品的三坛大戒。’‘这些热中于传戒的大德们,罪过是在全小失大,本末倒置!’温金柯,〈传戒与台湾佛教史的认知问题〉,《现代禅月刊》,16(1991年3月)。

  [15] 为民国中兴南山律学之名僧。浙江平湖人,俗姓李,名广侯,号叔同。又名成蹊,字惜霜。其他别署甚多。性情倜傥恬醇,尤好书画。二十六岁,东渡日本,入上野美术专门学校,并研究音乐,创组春柳剧社,为我国新剧运动之先驱。回国后,任教于天津工业专门学堂、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主持太平洋报笔政。民国七年(1918),三十九岁,将一切书籍、字画等物赠人,即于杭州灵隐寺受具足戒,法名演音,号弘一。尝慨叹僧界之所以往往为世所诟病者,以不守戒律之故,乃发愿毕生精研戒法。初学有部之律,后则专弘南山律宗。民国二十五年,闭关于鼓浪屿日光岩,并向海外请藏经万余卷。其后,复闭关于永春普济寺、泉州福林寺。晚年自号晚晴老人,又号二一老人。民国三十一年十月示寂于晋江温陵养老院,世寿六十三,僧腊二十四。著有《弥陀义疏撷录》、《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清凉歌集》、《华严联集》、《戒本羯磨随讲别录》、《四分含注戒本讲义》、《南山道祖略谱等书》。坊间现有《弘一大师法集》传世。见《佛光大辞典》,页1919。

  [16] 名智旭,字蕅益,自号八不道人。从所居而曰灵峰。父岐仲,持白衣观音咒祈子,母金氏,梦大士抱子授之而生,时明万历二十七年五月三日也。初学儒,以圣学自任,作辟佛论数十篇。十七岁阅莲池大师自知录叙及竹窗随笔,取论焚之。二十岁丧父,读地藏本愿经发出世之心,日诵佛名。居三年,闻一法师讲首楞严经,至空生大觉,忽生疑不能得,遂于像前发四十八愿,决心出家。旭见律学退废,以兴律为任,既述毗尼集要,寻欲注梵网经,于佛前拈阄以决所宗,得天台宗,于是究心台部,而不肯为台宗子孙,以近世之台宗禅宗贤首慈恩各执门庭不能和合也。晚住灵峰,生平著述合有四十余种,顺治十一年正月二十一日寂,寿五十七。其重要注作《灵峰宗论》。参见《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17] 我国当代净土宗高僧,莲宗第十三祖。陕西郃阳人,俗姓赵。名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年二十一,至终南山南五台,归依莲华洞道纯长老出家。光绪八年(1882),挂搭湖北竹溪莲华寺。未久,受具足戒于陕西兴安双溪寺。二十六岁,赴净土道场红螺山资福寺念佛,自号‘继庐山行者’以明其志。其后,往浙江居普陀山法雨寺二十余年,朝夕唯阅藏念佛,不求闻达。曾两度闭关,空诸色相。民国元年(1912),以文稿刊于佛学丛报,署名‘常惭愧僧’,名震遐迩。民国七年,为募印‘安士全书’而常至上海,遂驻锡太平寺,各方投函请益者甚众,师皆慈悲摄受。民国二十九年,示寂于灵岩山寺,世寿七十九。荼毗后,得五色舍利花及舍利珠无数。师一生操守弘毅,学行俱优,感化甚广,被誉为民国以来净土第一尊宿。坊间有《印光大师文钞》及《印光大师全集》行世。见《佛光大辞典》,页2206。

  [18] 各家之注释及关于本经之著述约有:后秦的僧肇。隋朝的吉藏、智顗、净影。唐朝的慧净、智俨、窥基撰、慧能、宗密、孚佑帝君。宋朝的子璇、道川、善月、昙应、宗镜。明朝的太宗、洪莲、元贤、德清、如观、智旭、圆杲等等,详见《丁福保佛学辞典》,页3553。

  [19] 慧能曾针对神秀的偈文,另作一偈,要求别人代他书写在神秀偈旁。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阅后,认为慧能的悟境高于神秀,便于夜陶召慧能至其禅室,将衣钵传授与也要他立即回岭南,后来慧能才正式成为僧人。不久,慧能即在法性寺菩提树下开演东山法门,法缘殊胜。其后不久,即移居曹溪宝林寺,韶州(今广东韶关)刺使韦璩久慕慧能的道风,请他瞅料触,听众逾千入。所说法语,由弟子法海记录,整理为《坛经》传于后世。

  [20] 详见《佛光大辞典》,页3553。

  [21] 蓝吉富,〈金刚经与中国佛教〉,《佛教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辑(1995),页71。

  [22] 小时候他父亲会鼓励他抄《金刚经》抄完一部就给予他一块银元(当时公务员一个月的薪水是七块银元),见附件1。

  [23] 如果依据前引各种《金刚经》的持验录来看,可以发现中国人持诵《金刚经》后的效验,已经包含了密教咒语中的息灾、增益、怀爱等效果。而且,从他们的诵经动机去看,我们也会发现有相当多中国佛教徒,是将这部经当作咒一样地持诵的,因为他们并不太注意经义,而只注意诵经后的神圣的、超凡的效果。笔者发觉部份的信徒亦如是。参见蓝吉富,〈金刚经与中国佛教〉,《佛教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页79。

  [24] 本论文以无著、世亲的《金刚经论》为中心,配以梁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法。可见杨白衣,〈《金刚经》之研究〉,《华冈佛学学报》,5(1981),页57—111。

  [25] 法师在诵《金刚经》蛇会跑过来听,因为在过去水里山上本身就有许多蛇。有时鸟也会飞来。

  [26] 吴汝钧,〈《般若经》的空义及其表现逻辑〉,《华冈佛学学报》,8(1985),页237。

  [27] 圆因法师—毛笔稿,《茅蓬扎记—第一集》,(台南:和裕,2002年),页126。

  [28] 圆因法师—毛笔稿,《茅蓬扎记—第三集》,(台南:和裕,2002年),页126。

  [29] 印光大师的文章中有好几篇是说戒杀放生的今约举如下:(1)在佛寺写疏的有,法云寺放生池疏:‘凡有欲家门清泰,身心康宁,天下太平,人民安乐者,请皆于戒杀放生,吃素念佛中求之,则求无不得矣。’南浔极乐寺重修放生池疏:‘我今幸承宿世福善,生于人道,固宜解怨释结,戒杀放生,令彼一切有生命者,各得其所。又为念佛回向净土,令得度脱…须知放生一事,实为发起同人,普护物命之最胜善心。’常熟莲华庵放生池碑记:‘放生一事,原为启发现未人之善心,以期戒杀茹素,普令含识各得其所,各尽天年。近之则息杀因,远之则灭杀果,小之则全吾心之纯仁,大之则弭世界之杀劫。’灵岩山寺下院放生池附设放生会缘起碑记等等。(2)就文章书信类有,乌程周梦坡居士夫人诞期放生碑记:‘圣君贤相,哲士鸿儒,多皆仰遵佛训,俯培己仁,或茹素而断荤,或戒杀而放生,其嘉言懿行,载诸史册,亦企后人同修慈心,愍彼物类。’在挽回劫运论:‘佛教东来,阐明因果报应,令人戒杀放生,断荤吃素。’放生十大功德之说;劝爱惜物命说等等。(3)戒杀放生因果现报类有,江慎修先生放生杀生现报录序,放生杀生现报录戒杀放生各文合编序等等。可详阅,印光法师,《印光大师文钞选读》与《印祖文钞选读》(上册、下册、续编两册),台中:明伦社,1999。

  [30] 印光法师,《印光大师文钞选读》,(台中:明伦社,1999),页234—236。

  [31] 印光法师,《印光大师文钞选读》,(台中:明伦社,1999),页236—240。

  [32] 〈一〉指过去世及现在世所行之一切善行,及由于一切善行所得之福利。据《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载,菩萨于法应无所住,须行不住色布施、不住声布施,乃至不住法布施等,由此不住相之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二〉与善法同义。据《法华经》〈方便品〉载,于四众中,若比丘、比丘尼心怀增上慢,优婆塞心怀我慢,优婆夷心怀不信,如此则不能自见其过,于戒律有所缺漏。此类少有善法者,实不堪受持一佛乘之法。〈三〉指六度中之前五度,系相对于智慧而言。可参阅《佛光大辞典》,页5861。

  [33] 梵语 bahu—jana, jantu, jagat 或 sattva 之意译。音译仆呼缮那、禅头、社伽、萨埵。又译作有情、含识(即含有心识者)、含生、含情、含灵、群生、群萌、群类。‘众生’一语,普通指迷界之有情。《杂阿含经》卷六:‘佛告罗陀,于色染著缠绵,名曰众生;于受、想、行、识染著缠绵,名曰众生。’详见《大正藏》2,页四○上。在此狭义的指那些除了人道之外的处畜生道等。

  [34] 圆因基金会将一些近年来的实例,编辑成《放生感应奇迹记》、《放生感应的故事》其内容有父救龟命、屠夫肝癌、偿还杀债、黄蜂示警、免遭蛇咬、发愿戒杀、难产得安、女儿病危、放生即愈、母亲昏愦等故事此外又有现身说法之实案有林子惠居士、冯冯居士、祥云法师、刘春桂居士、杨欣莲居士、郭惠珍医师等等。

  [35] 圆因编,《放生问答》,台南:和裕出版社,2001年,页8—9。

  [36] 圆因编,《放生问答》,台南:和裕出版社,2001年,页10—13。

  [37] 放生地点,全省大部分都,台北、苗栗、台中、彰化、嘉义、台南、高雄等等每次都会换地方。

  [38] 老和尚不盖寺庙、道场、不收出家徒弟,后来笔者听闻到此师父将所收到的钱完全是放生用的,而且他的遗书早已经写好,所收的供养一分一毫完全放生。

  [39] 如时间91年10月20日,这次放生的方式改变过去用塑胶桶装鱼的形式,此次改用‘活鱼袋’装鱼并由台大的教授及几位学生讲解示范并在车上播放。除此之外,放生前,有台大的教授及学生帮忙,分别测试海水及鱼车上的水温及盐度。听说温差超过五度时,鱼若贸然放下去,会有休克之虞;另外若盐度相差太大,鱼也无法适应。测试完后,依每辆鱼车所需,先加一些海水进去,让鱼有个过渡的环境可以适应。

  [40] 如虱目鱼苗,道证法师也解释为何要放这种鱼类:‘1、一般来说,大于五公分的鱼就有自己索饵的能力,我们这次所放的鱼虽小,但都大于五公分了,所以放入海中应可存活。2、虽然这些鱼尚不会被卖到市场供人食用,但它们有许多根本活不到那么大,就被当作渔船钓鲔鱼的饵了,因此也需及时放生。3、放生时若是一下子放入许多掠食性的鱼类,对当地其他海洋生物来说,可能是一场浩劫。而虱目鱼为吃素之鱼类,不会有这样的情形发生。’

  [41] 引用一般通用的版本,《放生仪轨戒杀放生嘉言合刊》,(台北:佛陀教育,1990),页2—15。

  [42] 甲、愿所放众生、既放之后、永不遭遇网捕吞杀、获尽天年、速生净土。乙、并愿捕生人等、回心向善、顿悟三世因果、及生佛心性平等无二之理、解冤解结、救世救生、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丙、更愿放生弟子○○等、三障蠲除、福慧增长、三学增明、行愿宏固、自修定慧、为度众生、救护众生、常如己想、毕竟今生、得生安养、广度众生、共证真常。

  [43] 特殊例子如已依仪规放生之后,有续至放生者,则依左例之法行之,先持大悲咒一遍、次为受三皈、念弥陀圣号、洒水放之、勿延迟、以致损丧鸟鱼生命。

  [44] 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畜生。

  [45] (一)无刀兵劫,免除战争杀祸。(二)长寿、健康、少病。(三)免天灾横祸,无诸灾难。(四)子孙代代昌盛,生生不息。(五)多子宜男,所求顺遂!(六)官禄亨通,一帆风顺!(七)喜气吉祥,四季安宁。(八)解冤释仇,诸恶消灭,无忧无虑。(九)合天心,顺佛令,物类感恩、诸佛欢喜。(十)得生天上,享无极之福,若兼修净土,直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详见圆因编,《放生问答》,(台南:和裕出版社,2001年),页10。

  [46] 刘小如、齐如,〈台北市民众放生行为研究报告〉,《中华民国野鸟学会年刊》,7:59—64(1998—1999),页

  [47] 这句话笔者参与几次放生活动下来,常听闻道证师常如此说。

  [48] 《入楞伽经遮食肉品》,大16,页561中:‘大慧!我观众生从无始来,食肉习故,贪著肉味,更相杀害,远离贤圣,受生死苦;舍肉味者,闻正法味,于菩萨地,如实修行,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49] 见《佛光大辞典》,页4278。

  [50]《佛祖统纪》卷三十七、《佛祖历代通载》卷九

  [51]〈天台山修禅寺智顗禅师放生碑文第二十一〉,《国清百录》(卷2) T46, p0801c。

  [52] 三月己丑。诏天下州郡各置放生池。冬十月升州刺史颜真卿。撰有唐天下放生池碑铭并序曰。皇唐七叶我乾元大圣光天文武孝感皇帝陛下。《佛祖历代通载》(卷13) T49, p0599a。

  [53] 《放生仪轨戒杀放生嘉言合刊》,(台北:佛陀教育,1990),页23—26。

  [54] 《释门自镜录》 (卷2) T51, p0824b。

  [55] 《万善同归集》 (卷2) T48, p0981c。

  [56] 《菩萨戒本疏》 (卷2) T40, p0676c。

  [57] 《庐山莲宗宝鉴》(卷6) T47, p0332c。

  [58] 《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T24, p1004b—1005b 。

  [59] 《大乘入楞伽经》卷六,T16, p624a 。(大一六·六二四上)。

  [60] 《大唐西域记》:‘昔此伽蓝习玩小乘。小乘渐教也。故开三净之食。而此伽蓝遵而不坠。其后三净求不时获。有比丘经行。忽见群雁飞翔戏言曰。今日众僧中食不充。摩诃萨埵宜知是时。言声未绝一雁退飞。当其僧前投身自殒。比丘见已具白众僧。闻者悲感咸相谓曰。如来设法导诱随机。我等守愚遵行渐教。大乘者正理也。宜改先执务从圣旨。此雁垂诫诚为明导。宜旌厚德传记终古。于是建窣堵波式昭遗烈。以彼死雁瘗其下焉。’《大唐西域记》 (卷9) T51, p0925b。

  [61] 为佛前生菩萨行之一。其因缘出自金光明经卷四流水长者子品。依经所载,长者子曾伴二子水空、水藏游行城邑聚落,至一大空泽中,见有一池,其水枯涸,池中之鱼为日所曝,将为鸟兽所食。时长者子生大悲心,乃寻树枝覆之,并借二十大象运河水,池中之鱼得以再生。更对池中之鱼施与饮食,复使之闻佛名、佛法。其后长者子于家中集宾客,设飨宴,尔时大地突然震动,十千鱼同日命终,共转鱼身,生忉利天。时长者子醉酒,露卧楼屋上,见十千天子来置无数真珠、璎珞于其四边,更散天华以报旧恩。佛说此因缘终,谓流水长者子即今我身,水空即今之罗侯罗,水藏即今之阿难,十千鱼即今之十千天子。见《佛光大辞典》页3865。

  [62] 《合部金光明经》 (卷7) T16, p0396a。

  [63] 〈沙弥救蚁子水灾得长命报缘〉《杂宝藏经》 (卷3) T04, p0466c。

  [64] 《六度集经》:‘鳖主知菩萨有普慈之德尚济众生。财富难数贵贱无违。答曰。百万。能取者善。不者吾当烹之。菩萨答曰。大善。即雇如直持鳖归家。澡护其伤。临水放之………鳖人语曰。吾受重润。身体获全。无以答润。虫水居物知水盈虚。洪水将至必为巨害矣。愿速严舟。临时相迎。’《六度集经》(卷3) T03, p0015a。

  [65]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卷1) T14, p0407c。

  [66] 《大智度论》 (卷13) T25, p0155c。

  [67]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 (卷2) T47, p0368a。

  [68] 《往生集》(卷1) T51, p0133b

  [69] 《往生集》:‘杨嘉祎字邦华。泰和人。世家子也。年十三持不杀戒。蚤虱无所伤。二十三肄业南雍。俄疾作。以万历乙巳仲冬十九日卒。卒之先梦游地狱。见地藏大士于冥阳殿。觉而放诸生命。延僧诵经念佛。谓人曰吾将逝矣。青莲花现吾前。得非净土境乎。遂昼夜念佛不辍。命息烛曰。汝辈假烛为明。吾不须烛。常在光明中耳。问何所见。曰莲开四色。问见弥陀否。曰见弥陀现千丈身。问观音。曰身与弥陀等。问势至。曰不见也。言讫忽跃起拈香。连声语曰。弥陀经功德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吾已得上品矣。寂然而逝。’《往生集》 (卷2) T51, p0149a

  [70] 刘小如、齐如,〈台北市民众放生行为研究报告〉,《中华民国野鸟学会年刊》,7:59—64(1998—1999),页60。

  [71] 于君方,〈戒杀与放生——中国佛教对于生态问题的贡献〉,《从传统到现代——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1990),页137。

  [72] 〈保护野生动物,市府提‘三不’盼民众‘不吃、不养、不放生’部分宗教团体难配合〉记者张仁豪/台北报导/联合报/1991/11/11。

  [73] 详见《中国时报》,2002年12月17日,陈俊雄/树林报导(地方新闻)。

  [74] 〈狂犬梦魇-你是不是帮凶乱养宠物/随便放生走私动物〉赵永清/立委(北县中和),联合报,1997/04/26,版次 11

  [75] 〈放生小心触犯公共危险罪〉,本报记者林河名,联合报,1997/03/24,版次 3。

  [76] 详见《中国时报》,2003年01月07日,(地方新闻:大雪山林道 猎鸟人横行,林淳华/和平报导)。

  [77] 详见《中国时报》,2002年12月22日,叶明宪/鹿谷报导(地方新闻)。

  [78] 1月5日台视新闻,澄清湖将清除底泥宗教团体为湖中鱼超渡请命,但隔天1月6日,澄清湖内鱼群决定不外移,黄佳境/高县报导。

  [79] 详见《中国时报》,2003年01月06日,黄佳境/高县报导(地方新闻)

  [80] 〈放生大浩劫/河川湖泊‘原住民’慢慢不见了〉,简宗石/贸易商(台北板桥)/联合报,1993/08/18,版次 11。

  [81] 刘小如、齐如,〈台北市民众放生行为研究报告〉,《中华民国野鸟学会年刊》,7:59—64(1998—1999),页61。

  [82] 圆因编,《放生问答》,台南:和裕出版社,2001年,页15—16。如‘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子品中,佛陀昔为流水长者子,不忍上万条鱼干涸死亡,急遣二十集大象负水济鱼,活鱼性命,并为上万条鱼说法念佛,上万条鱼得此功德,当日命终,众鱼尸体积聚池畔,神识往生忉利天,享无极之福!有经为证:‘尔时其地,卒大震动,时十千鱼,同日命终,既命终已,生忉利天。’

  [83] 本文中国时报时论导广,傅志男24日媒体报场刊载于2002—10—25。附注:91.11.23下午,上个月放生大会的主办单位在旗津海滩又办了第二场佛教的放生大会,据当天在现场的民众表示,放生的动物有鱼、龟、‘小鸡’、‘小鸭’、‘兔子’、‘小猪’!高雄市教师会生态教育中心执行长表示,先不问鱼是淡水鱼或海鱼,也暂不问龟是‘陆龟’或‘海龟’,,我实在不明白要这些动物如何在海里或海边生活,不是要放‘生’吗?为何被人类抓走?是贩卖这些动物的人吗?是附近活动的人吗?还是放生的人呢?

  [84] 释圣严,《学佛群疑》,台北:法鼓文化,1980。

  [85] 《国清百录》(卷4) T46, p0822c。

  [86] 〈狮潭新店溪溪鱼黄蛆病比例高-疑与民众任意放生溪鱼有关〉,记者刘荣春,民生报,2002/11/08,未做考察生态。

  [87] 记者庄佩玲/台北报导/联合报,1992/02/09。

  [88] 记者张三雄/联合报,1997/03/26,版次 6。

  [89] 〈《放生回响》洒钱赎罪放生变成杀生-动物无法适应新环境 生态系统终将失调〉作者 杨平世/台大植病系所主任,联合报,1993/08/19,版次 11。

  [90] 民国80/1/28——2/3佛教新闻周刊,吴森明专访。

  [91] 原载于自立晚报‘生态台湾’1997/10/14,再谈放生,作家:陈玉峰。

  [92] 〈只管放生不问死活-放生热:乌龟放生者的最爱〉作者 佳里记者/曾旺莱/联合报,1992/06/03。〈只管放生不问死活-放生热:地点日月潭变野生动物园〉作者地方中心连线报导/联合报/1992/06/03,版次 17。

  [93] 见附件1—附表4,记的有次我问法师:‘他们诽谤放生,我们要不要写文章评理’。法师:‘我们只要踏实的去做,不需要与人较长短!’

  [94] 见其序,雷久南博士,《还我健康》,(台北:琉璃光出版社出版,1995)。

  [95] 癌症是一种慢性、全身性、退化性、血液性、缺乏性的中毒症。癌症并非一夜之间突然发生。癌症在表现为肿瘤前,通常已潜伏多年。根据美国凯利医师‘(Dr. William D. Kelley)平均潜伏期为卅九个月,这就是所谓癌前时期(Precancerous)。国家卫生研究院/长庚医院肿瘤科/赖基铭医师,圆因编,《防癌手册》,台南:和裕出版社,2001年,页2。

  [96] 圆因编,《防癌手册》,台南:和裕出版社,2001年,页8。

  [97] (摘自《新世纪饮食》),圆因编,《防癌手册》,台南:和裕出版社,2001年,页36—39。

  [98] 〈天华月刊〉:波士顿的布里罕妇女医院(Briham and Woman Hospital)华德威烈医师(Dr. Walter)指导进行的。他归结说:‘回过头来,看看数据,红肉的最适当摄取量是零。’也就是说客观的医学研究,一再的证明吃肉、蛋、乳品增加乳癌、结肠癌、卵巢癌、子宫颈癌、肺癌及其他癌症的罹患,而素食可大幅度降低罹癌的机率。上述资料虽大部份为女性患癌的数据,但以台湾区来说,一九九一年,死于癌症的男性约为妇女的二倍。

  [99] 日本医学博士片濑先生在他的论文中,做了如是的结语:‘万病的发生,皆是由于一元酸性的血液。’这个论点也得到美国营养机构的认同与支持。

  [100] 圆因编,《防癌手册》,台南:和裕出版社,2001年,页47。

  [101] 李丰与淋巴癌和平共处30年她,台大医学系毕业的高材生,在三十岁不到被宣判罹患癌症,李丰,这位国内细胞病理权威,没有被癌症击倒,走过三十年漫漫抗癌心路,她没有怨,反而感谢癌症,让她学会省视人生。他练瑜伽吃素礼佛十年来未曾住院,每天只睡六个小时,清晨三、四点就起床,空腹练二个多小时的瑜伽,再打坐一个多小时。她常说:‘每天花四个小时做运动,可以换来其他廿小时的全身舒畅,这种投资太值得了’。资料来源:中国时报,详见圆因编,《防癌手册》,台南:和裕出版社,2001年,页14—19。

  [102] 雷久南博士写〈闲谈癌症的治疗方法〉五年后,我对癌症的基本看法大致没有改变,只是有更多经验和补充的资料,尤其是发病和情绪与灵性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一九八九年十一月我在法国格雷诺堡(Grenoble)偶然得知一所癌症心理治疗中心,引用德国汉姆(R. G. Hamer)医生的研究发现,以‘谈心’方式疏导病人的情绪而改善病情。

  [103] 其工作环境—德州大学安德森医院肿瘤研究所。这医院规模,在美国癌症方面,是数一数二的,它具有治疗、教育和研究三方面的任务。他在一九七七年得到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就在那里工作。其本行,原是物理化学而非生化,所以研究方向,重点在从生物物理观点出发,与一般同僚的方向颇不相同。其许多看法,也因其所学背景与训练的关系,故容易接受许多民间自然疗法。

  [104] 台大医院外科部主治医师林明灿指出,根据目前医学研究发现,许多致癌因子是可以预防的,像日本已渐渐将癌症归类-生活习惯不良的疾病,所谓生活习惯不良包括,饮食不当、吸菸及喝酒。

  [105] 圆因编,《防癌手册》,台南:和裕出版社,2001年,页21—24。

  [106] 纤维的保护作用,可以减少排泄物在肠内的停留时间。纤维的来源,多存于五谷、麸皮及糙米中,此种粗糙食物中,所含的矿物质也多些。在美国曾发现南方土壤中,硒(一种有防癌作用的矿物质)的含量比北方高,所以癌症患者也比北方低。一般人如果饮食太精,就会感到矿物质不够,所以提倡吃粗面糙米,是很合乎营养的事情。

  [107] 黄麴毒素系黄麴菌及其他真菌之代谢产物,根据台湾糖业公司在63及69年期的研究,此类真菌在160℃经一小时或在121℃ 15磅压力之下,亦须十五分钟才能杀灭。而其所产之毒素,在更高温度及压力之下,纵将谷物本身组织与营养物同时破坏,亦不容易破坏它。此毒素一旦进入人体之后,即蓄积在肝脏中,不易排出,影响肝功能,为肝病形成原因之一。由于本省处于高温多湿状态之下,适于此类真菌生长繁殖,因此一般谷物,均应尽速干燥贮藏,除减少真菌污染外,亦使其缺乏繁殖而产生毒素的条件;最好不要贮存过久,及早使用新鲜品。因此,已发霉的花生、黄豆、玉米及其产品,均不可食用。

  [108] 此为圆因师每天的例行功课。

  [109] 圆因编,《防癌手册》,台南:和裕出版社,2001年,页175。

  [110] 《小止观》介乎于《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与智顗晚年成熟作品的《摩诃止观》之间的,还有智顗为其俗兄陈针治病所讲的《童蒙止观》(即《小止观》)一卷。

  [111] 从笔者的问卷调查得知有些癌症患者也常去请示法师,这对癌症的看法可以说仍不离放生念佛。

  [112] 圆因编,《放生问答》,台南:和裕出版社,2001年,页26—27。

  [113] 林静美,对整理《幻影》一书后的简单说明。



  有关其他文章
· 上一页:圆因法师年谱
· 返回目录
地藏孝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