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教人物 - 圆因老法师 - 正文   │ 文章推荐
 

  二、放生的根据

  妙音居士著述

  素食乃以植物为主要之食物,即相对于以动物为食物之肉食而言。大乘佛法一本佛陀‘慈爱与乐,悲愍拔苦’之精神对待众生,更为护生而制律戒杀。此戒杀即为慈悲精神之实践,故倡素食[48]。另外戒杀与素食又是一事之两面。故南传佛教沿习旧制乞食维生,故仅严守戒杀律;而中国佛教则因处北方,不行乞食,多集居自炊,故舍肉食而倡素食[49],然而中国佛教的素食与放生也是有其关连性。

  首先从历史上的人物,探索放生的根据,因此在中国,从北齐萧梁以来,便提倡断肉食、不杀生;且放生的风气也从此渐渐展开,从朝廷以至民间,由僧众而至俗人,都以素食为尚。而历代政府为了表示推行仁政,每年有数日也定期禁屠;而从中央以至地方,或者为了祈雨禳灾,也都有放生禁屠之举。如梁武帝(464~549)[50]就曾下诏禁止屠杀生命以祭祀宗庙;梁代慧集比丘,自燃两臂游历诸州,以乞化所得赎生放生;隋天台隋天台山智顗大师、炀帝号为智者、师曾凿池劝人放生,今之西湖乃大师所创古放生池也。智顗大师发起开筑放生池,为被放的鱼类讲《金光明经》和《法华经》,又购买各类粮食伺予鱼鳖;陈宣帝时,敕国子祭酒徐孝克撰写《天台山修禅寺智顗禅师放生碑文》[51],这是中国有放生池及放生会记载的开始。此后由唐至宋及明,无不盛行放生。如唐肃宗的,刺史颜真卿撰《天下放生池碑铭并序》[52]。宋朝的遵式及知礼两位大师,也极力提倡放生。永明延寿禅师,五代时、吴越王镇杭、师为余杭县库吏、屡以库钱买鱼虾等物放生。后坐监守自盗罪、法当弃市。及将临刑、王颇知其放生、故谕刑官、观其辞色以覆。师临死地、面无戚容、人怪问之、答云、将生极乐世界、岂不喜乎、王闻而释之。师乃出家为僧、克勤修持、得成道业。后有僧入冥、见阎罗王时时出座、礼一僧像、问之、则永明寿禅师也、谓已生西方、上品上生、王敬其德、乃时礼耳。明莲池大师、立放生池于上方长寿二处、著戒杀放生文、流通天下、迄今三百余年、景仰高风、慈济物类之缁素、不可胜数,[53]其是历代高僧之中提倡放生最积极的一位,。他在《竹窗随笔》[54]中有如来不救杀业、食肉、斋素等文;又在《竹窗二笔》中,写有衣帛食肉、戒杀延寿、放生池、医戒杀生、因病食肉等篇,鼓励戒杀放生。除了素食文章外,他也写了《放生仪》及《戒杀放生文》,以备大众于放生时,对所用仪式有所依准。在现代人中,有弘一大师书、丰子恺画的《护生画集》计六册。

  其次是论经典上有那些是相关于放生的,然而这些经典说出些什么,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佛教徒坚持要放生?笔者试著将其经典的属性归类做出以下七点:

  1、视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

  《万善同归集》:‘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55]

  〈第十放救报恩戒〉:‘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应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56]

  2、欲趣菩提慈心,则修净业济物为先

  《庐山莲宗宝鉴》‘放诸生命。欲趣菩提慈心为本。凡修净业济物为先。观夫飞禽走兽水族游鳞。或挂网罗或拘笼槛…顾盻哀鸣以求救拔。所以弟子悲怜抽财赎命…施水焚香合掌咒愿。法施事毕安详放之。或纵陂池或赍林野。皆由佛道展演悲心。乃至上及人伦下沾蝼蚁。但能救死无不放生。既乃放生自然长命。因兹胜利回向西方。普愿众生同成佛道[57]。’

  《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即以众生形体虽殊,而觉性不异,好生恶死之情尤与人同,不应肉食而戕害其性

  《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亦载:‘若佛子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若故食者,犯轻垢罪。[58]’故戒杀、茹素乃实践佛陀慈悲精神之一种方便法。《梵网戒经》是放生的理论依据

  3、食肉与不净肉

  《大乘入楞伽经》卷六:‘凡杀生者多为人食,人若不食,亦无杀事,是故食肉与杀同罪。[59]’

  玄奘三藏《大唐西域记》卷九[60]:这是雁塔的故事。指在中印度摩揭陀国有一个小乘的寺院,住著若干小乘比丘,他们本来不禁三种净肉;所谓三种净肉,是指不见为己杀、不闻为己杀、不疑为己杀的肉类。有一天,一位比丘没有得到肉,正好有一群雁从天空飞过,他就向雁群祷告说:今日有僧缺供,大菩萨应该知道时间了。雁群应声自动堕地而死。比丘本来不信大乘,不相信雁是菩萨,所以用戏言来调侃大乘,想不到那一群雁就是菩萨显现而来感化他们的。小乘比丘惭愧不已,互相祷告:这是菩萨,何人?从今以后,应依大乘,不再食三种净肉。并且建塔营葬雁体。

  4、脱畜生身、生忉利天

  《金光明经》有段经文其义:‘无量劫前、世尊行菩萨道时、为流水长者子[61]。出见十千游鱼、困涸水中、将欲危毙。乃用二十大象、负囊盛水、倾注得活。后为称宝胜如来十号、说十二因缘法、鱼寻命终、脱畜生身、生忉利天[62]’。《金光明经》则是开设放生池的依据。

  5、救物得报

  《杂宝藏经》卷四记载:‘有一沙弥的师父见他七日之内寿命将终,要沙弥返回俗家,七天之后再来,但没有说明原因。沙弥在返家的路上,看到一处池塘缺口,池水灌入池边的蚁巢,众蚁慌张夺路逃生。但是蚂蚁逃生的速度哪有池塘决堤那么快速?眼看无数蚂蚁即将淹死,沙弥就用自己的袈裟包上土,把池塘缺口堵住,救活了所有的蚂蚁。过了七天,沙弥在俗家玩得无聊,又回到他师父跟前。师父一见,觉得惊奇,问他这几天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沙弥以为师父说他犯了戒做了坏事,非常恐惧,答说什么也没做。师父是罗汉,即用天眼观察,知他是做了一件小小的好事,那就是救起被淹的蚂蚁。后来这位沙弥转夭为寿,得以长命终老[63]。’其他大乘经如《六度集经》卷三,有赎鳖的放生记载[64]。而另外《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放诸生命。散杂色华烧众名香。病得除愈众难解脱’。[65]

  6、戒杀、放诸生命

  《大智度论》:‘诸余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世间中惜命为第一。[66]’

  〈劝持众戒第十一〉《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奚独戒杀。但杀业最重。通于贵贱。人所难除。故于正行之首。先令断杀。庶可具乎众戒[67]。’

  7、往生前更须放诸生命

  《往生集》:‘永明寿禅师…自古求西方。未有如此之专切者也。乃立西方香严殿。以成其志。在永明十五年。弟子千七百人。常与众授菩萨戒。施鬼神食。放诸生命。皆悉回向庄严净土。时号慈氏下生。开宝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众。趺坐而化。[68]’另外《往生集》(卷2)杨嘉祎文学,在将死前梦游到地狱,见地藏大士于冥阳殿,醒过来后就发觉要放诸生命[69]。

  笔者在一些宗教法会活动介绍,发现放生的区域除盛行于台湾、中国内地,西藏亦然,也流传于日本和邻近的韩国与越南等地。另外这放生活动并非属于某个宗教的行为[70],也就是说不只有佛教徒才做的,其中曾参与放生活动比率以佛教最高,再来是民间信仰、无宗教信仰、道教、一贯道宗教,其次为基督教、天主教

  佛教的放生的活动是基于众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以及轮回生死的因果观念。这也是符合圆因师所重视既戒杀放生又往生西方的基本观念,因此才有这种生救生的善行的概念;如果仅仅止恶而不行善,不是大乘佛法的精神,不是圆因师放生念佛志业。



  有关其他文章
· 下一页:第三章 圆因法师影响与贡献
· 返回目录
地藏孝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