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教人物 - 憨山大师的一生 - 正文   │ 文章推荐
 

  十三、一路到曹溪

  宋智明编述

  大师到了圆中,读《圆觉经》时作了一篇四相章:

  一、我相

  钟鼓铃锣不断声,

  声声日夜说无生。

  可怜醉生梦死宕,

  镜里相看涕泪倾。

  二、人相

  突兀巑岏耸铁城,

  刀林剑树冷如冰。

  谁知火向冰山发,

  烧尽冰山火不生。

  三、众生相

  铁门紧闭杳难开,

  关锁重重亦苦哉。

  可怪呻吟长夜客,

  不知因甚此中来。

  四、寿者相

  一条血棒太无情,

  触著须教断死生。

  痛到切心酸鼻处,

  方知王法甚分明。

  出了圜中,路过长安市,又作了四首诗:

  (一)

  长安风月古今同,

  紫陌红尘路不穷。

  最是唤人亲切处,

  一声鸡唱五更钟。

  (二)

  体苦虚空自等闲,

  纤尘不隔万重山。

  可怜白日青大客,

  两眼睁睁叹路艰。

  (三)

  飘风骤雨一时来,

  无限行人眼不开。

  忽尔雨收云散尽,

  大虚原自绝尘埃。

  (四)

  空里干城野马人,

  目前仿佛如烟村。

  直须走人城中看,

  声色原来不是真。

  这诗中的禅味法味,耐人寻思。

  第二年正月,大师渡过文江,访问了邹给谏。庐陵的大行王性海,拜谒大师在文江畔,请大师为《楞伽经》作注。二月,大师上大庾岭,在岭头观看了惠明夺衣钵的遗址,并作了一旨诗吊念,其中有:‘翻思昔日宵行客,何似今朝度岭心’的句子。大师见行人度岭艰难,汗流满身,就嘱咐一位行人,要他设立一座茶庵在岭头。又见山路崎岖难行,劝人修造山路,几年后这条山路即成平坦了。

  大师到韶阳,入山礼六祖大师。当他喝了一口曹溪水时,内心感慨地吟了一首诗:

  曹溪滴水自灵源,流入沧溟浪抽天。

  多少鱼龙从变化,源头一脉尚冷然。

  大师到了祖庭时,看见一片凋蔽不堪的样子,只得怀著凄凉的心情离去。到了五羊,大师身穿充军的囚服朝见了大将。大将军亲自替他松了缚,又以斋食供养他,晚上就宿在海珠寺。

  大师住下后,一位常讲阴阳之学的周鼎石先生,一天率门生数十人来访大师。谈话间,周先生提出‘通乎昼夜之道而知’的《周易》论题,其中一位老道长提出自己的见解说:‘人人都有知觉,日间应付事务的是这个知觉,夜里做梦的也是这个知觉,所以说:“通乎昼夜之道而知”’。周先生说:‘大家都这样说,我心里认为不一定如此。’又问大师:‘老禅师,请见教!’大师问:‘这句话出那部典籍?’周先生回答说:‘《易经》的系辞,’接著便把系辞的章句连续了几句。大师听后说:‘这是圣人指示人要悟不属生死的一著。’周先生一听,立即拍案叫好,说:‘还是老禅师指示的亲切!’大家听了都觉罔然,纷纷提出问题。周先生解释道:‘死生即是昼夜之道,通达于昼夜,就不属于昼夜了。’这样一说,满座叹服。

  三月十日,大师抵雷州,住在城西的古寺里。

  四月一日,大师开始著手注《楞伽经》。

  这年雷州闹饥荒,疫疠横发,经年不下雨,死伤不可胜计。大师所住之处,好像尸陀林一样,到处都是尸体,因为有法力加持,才得安稳无碍。天时干旱得连井水也都枯竭了,随从大师的侍者福善,在半夜时等了一罐井水,以充一日之渴。

  到了七月,城内外横尸遍地,大师劝人收拾掩埋了数以万计的尸体,又为当地百姓作济度道场,道场的仪式完毕,天即下起倾盆大雨,地面上的雨水上涨了三尺,从此厉气即解,百姓于是得救。

  第二年正月,会城也死伤了许多人,尸体遍地暴露。大师命人收拾掩理了数以千计的尸体,又建了普济道场七昼夜,会城也便安宁下去。以前广东人士多不知有佛教,自大师教化以来,有根多人皈依了三宝。

  四月,大师写成《楞伽笔记》。因为皈依大师的许多读书人士未入佛理,大师又为他们撰写《中庸直措》,发挥佛法的道理。

  大师初到五羊时,上下官员见大师是带罪的僧人,都很轻视。当时的制台大同马陈罔如,对军法极严格,大师也没去见他,但陈大司马却常派人侍候大师。这年九月,大师同丁右武去拜访他,门役回说不见,大师只得折回。晚上陈大司马亲到船中拜访大师,还携带了茶点,一直谈到三更。大师非凡的才能,使在座的大为惊佩。此后,陈大司马对部下极力称赞说:‘憨山大师是僧中的麟凤啊!’又下今让三司往拜大师。从此,岭南都知道大师是十分有德行的高僧,同时也知道恭敬三宝了。



  有关其他文章
· 下一页:十四、曹溪风景
· 返回目录
地藏孝亲网